喝口熱水、手機充個電、歇歇腳,小小的愿望關乎廣大戶外勞動者的幸福體驗。在隆昌市文興街和大西街十字路口,一間室內面積20 余平方米的共享職工之家深受快遞員、送餐騎手、環衛工人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歡迎。
“工會想得很周到,這里是我們365天的‘加油站’?!?7 歲的鄭潔是隆昌市的一名普通外賣送餐員,三年來他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22年12月29日,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當中午時分,他都會來到共享職工之家,在這里熱飯喝水給手機充充電,順便跟快遞員、送餐騎手、環衛工人等其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聊聊天,放松一下。
在四川,像這樣的共享職工之家還有很多,大多建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密集區域,面積雖小,但功能齊全,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休息、休閑、熱水、熱飯、充電、上網等各項服務。
無論是職工會員,還是普通群眾,都可在共享職工之家找到所需的服務。這正是近年來,四川各級工會堅持“先服務、后入會”工作理念,積極推進工會各項服務范圍延伸拓展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激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
2022年9月—12月,四川省總工會通過集中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組織覆蓋提增量 奮力沖刺一百天”專項行動,將廣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吸引到黨領導的工會組織中來。截至2022年12月末,全省已累計建立新就業形態工會組織1.14 萬個,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153.96 萬人。其中,貨車司機、快遞員、網約送餐員、網約車司機4 個重點群體會員79.9 萬人,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總人數的51.9%。
“從群體類別上看,貨車司機、快遞員、保安員、商場信息員、網約車司機、網約送餐員入會人數分別為36萬、18.3萬、17.9 萬、17 萬、13.6 萬、11.9 萬,是全省新就業形態入會最多的幾個群體?!彼拇ㄊ】偣鶎庸ぷ鞑肯嚓P負責人說,“為最大限度地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組織到工會中來,四川工會以深化頭部(重點)企業建會攻堅行動、深化行業工會建設提質擴面行動、深化靈活零散人員兜底入會行動、深化網上入會便捷暢通行動等‘四大行動’為抓手,扎實做好新就業形態建會入會工作。”
在深化頭部(重點)企業建會攻堅行動中,四川工會全面梳理道路貨運、快遞物流、網約配送、網約車等新業態頭部企業在川分支機構清單重點突破。截至目前,中通、順豐、德邦、美團等平臺企業在川公司(機構)相繼建立完善工會組織,全省已建工會的新業態企業達到1.9 萬家。其中單獨建會的新業態企業8747 家,各級各類新業態行業工會覆蓋企業10306 家。新業態企業工會會員達57.87 萬人。同時,深化行業工會建設提質擴面,培育重點支持建設新業態行業工會聯合會。目前全省累計成立新業態行業工會聯合會636 個、聯合工會2061 個,覆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43.3 萬人。
四川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做好思想政治引領有力度、維權維穩有深度、關愛服務有溫度、創先爭優有熱度“四維服務”,是工會組織履行主責主業,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的題中之義。為此,全省各級工會深入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溫暖行動”,健全送平安保障、送溫暖關愛、送工作崗位、送技能培訓“四位一體”常態化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機制。深化“會、站、家”一體化建設,統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共享職工之家”、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聯合省交通運輸廳打造“司機之家”升級版——“暖心之家”,集中資源力量構建工會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陣地體系,全省累計建成各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服務陣地3430 余個,切實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貼心暖心服務。
同時,組織開展全省新就業形態集體協商“集中要約季”行動,指導簽訂新業態企業集體合同3981份,覆蓋企業2375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21.4 萬人;簽訂新業態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1107 份,覆蓋企業5518 家、新就業勞動者17.1 萬人。分類編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手冊》。此外,全省工會組織廣泛組織“最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評選活動,各級工會重點選樹宣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先進人物1350余人次,30 余人榮獲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等表彰獎勵,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歸屬感、社會認同感不斷增強。
(本刊記者綜合)
攀枝花釩鈦高新區工會開展送電影下基層活動
為開展好愛國主義教育,豐富職工精神文化生活,近日,攀枝花釩鈦高新區工會集中組織20 余名基層工會干部、職工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金剛川》。
職工們跟隨影片重回抗美援朝時期,金剛川上戰士們以血肉之軀筑成不倒的橋梁,令現場職工們為之動容、熱淚盈眶。大家表示,革命先輩的熱血鑄就了新中國今日的輝煌,要銘記歷史、自強不息,在新的征程上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砥礪奮進。活動還向基層工會職工發放觀影券80 余張。開展此次活動,不僅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還進一步培育了職工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釩鈦高新區工會將繼續帶領廣大職工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釩鈦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工會力量。
(本刊記者黃世濤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