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夢芊 王莉 張晴
財務金融的發展與變革對一國經濟具有深遠影響。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不斷加大金融監管力度和加強財務金融宏觀調控,對全球財務金融作用機制變革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財務金融體系歷經多次改革實踐,在立足國情、不斷完善財務金融架構和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建立了與經濟體制相協調,各類金融機構協力合作的多元化、層次化、現代化的財務金融體系。政府部門主動順應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積極融入和利用互聯網金融,采取積極的財務措施,強化監督管理、降低金融證券市場的風險,促使金融證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全球金融治理。所謂全球金融治理,是指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各國通過協議的方式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活動和規則對全球的金融活動與貨幣流通進行管理與監督,從而促進國際經濟環境的健康發展,維護金融秩序穩定。業界學者普遍認為,全球金融治理的主體應是各個地區金融機構以及各個國家政府合作,強調主體的多元性和合作性,包括治理主體、治理體系、治理對象。
——國際經濟秩序。國際經濟秩序是指二戰以后由美國為主導建立的關于多邊合作、區域經濟合作的國際秩序導向。但目前對于國際經濟秩序的看法,不同學者從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新的見解。業界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疫情蔓延背景下,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將不斷向多元化、復合化、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中國應該抓住機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深化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改革。而“一帶一路”倡議在合作主體、合作條件、合作方式上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靈活性,這些特點都體現了國際經濟秩序的發展導向。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作為現代財務金融發展強國美國的財務金融公司的發展歷程。美國內戰后,人民的迫切需求產生了一批專門從事分期付款的信貸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汽車和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上升增大了個人對消費信貸服務的需求量,消費金融公司等財務企業也逐漸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放松管制法頒布后,金融服務組織出現了交叉的經營狀況。近年來,美國銀行在投資理財方面業務的規模減少,而資產負債率大幅增加。
而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格蘭,倫敦已經是全世界的財富中樞。20世紀60年代末,撒切爾政府為了讓大倫敦地區在二戰后的經濟復興,制定了港口區再發展方案。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婦再度領導了碼頭區中的金絲雀碼頭發展項目,并試圖建立一個世界級的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但隨著經濟環境的好轉以及英國當局較為放松的管理辦法,金融交易中心開始向英國倫敦遷移,直到產生了如今的規模。
在德國,證券市場第一次誕生于法蘭克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飽受“惡性通貨膨脹”的蹂躪,金融業陷入衰退。如今,德國的銀行經濟已相當獨立,其最大特點是“強企業,弱金融”。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居多,資金渠道尚未成熟,大多數銀行不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資金來源主要靠自身積累,金融深化程度或者宏觀杠桿程度甚至低于新興經濟體平均水平。
縱觀全球財務金融發展,從金本位制度到布林頓森林體系,再到浮動匯率美元本位制,世界金融市場全球化發展程度逐漸加深。世界經濟的發展表明,財務金融的發展離不開物質經濟的支撐,與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緊密結合。
——互聯網金融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企業應建立具有自身優勢的現代財務管理體系,做好金融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發展。首先,互聯網金融作為開放信息、對稱性、高效率、獨立互動的選擇、靈活便捷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使用提升金融安全系數的互聯網功能,為中小企業發展注入活力,有效解決企業財務問題。其次,它還提供了在線金融和資本需求的公司,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更加活躍。再次,互聯網金融使用新的財務管理表格和方法,具有更完善的財務管理特性,成為能夠提高在線交易管理效率的財務管理工具,為企業財務管理帶來更多的選擇。
——國際化的會計金融對商業銀行和保險行業的影響。一是促使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理和資本監察能力。金融會計的國際化不單是傳統會計理論的變化,還包括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金融業完成了商業哲學和風險意識的培育,建立了更全面的危險決策和早期預警機制,提高了我們防控風險的能力。通過推進財務報表和會計體系的國際化,商業銀行可以按照國際標準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會計和金融的國際化也影響當前股權比例的計算,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投資風險也在增加,需要更高的會計信息披露和識別要求。如果中國的商業銀行想在國際上活動,他們需要遵循國際會計標準和財富監管標準。同時,金融會計國際化需要加強商業銀行的監督,銀行只需改善信貸質量和業務盈利能力就可以參與國際競爭。
二是新保險合同準則對我國保險業的深遠影響。新保險會計準則增加了監管和執行的要求,提高了保險行業財務明晰度。新準則展現了鮮明的風險管理風向標,契合了逆周期中微觀審慎管理與調節。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保險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推動保險企業保障功能繼續進步發展。2021年12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首次執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 號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 號——比較信息》,規定如果保險企業選擇不重述金融資產比較信息,在同時執行上述準則時,不需要再對相關金融資產計提壞賬或資產減值準備,用以規避保險合同負債與其他相關聯的金融資產之間的暫時性會計錯配問題。
發展國際財務金融的途徑首要的是國際融資。其中,跨國股票流動、跨國證券流動成為國際融資的重要方式。
國外融資,是指企業利用國外市場這一中介來募集公司發展所需的資本,是其緩解資金短缺的主要且可行的方法。目前國外融資的主要方法有國際上市、發放貸款、國際債券融資等。具體來講,國際上市是指我國國內股份公司通過向國外投資人發行股票,并且在國際貨幣市場公開上市獲得資金的一項融資方法;貸款按照借貸主體的不同又可分為中國政府信貸、世界銀行貸款、國外商業信貸等;國際債權融資是指有一國的政府或企業在其他國家發行債券的融資方式。
對于中國來說,結合中國的國情,制定出屬于中國的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和方式更為重要。
一是穩步持續推進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我國經濟變得富強,金融業也是這樣,穩步推動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以更高的標準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并積極穩妥地引入具備成熟公司治理與經營管理經驗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允許合格的境內外金融機構發售人民幣債券,入駐中國股票、債券交易市場。
二是推動金融行業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經濟轉型、技術進步、體制創新。只有持續深化改革,才能使金融行業更好地適應國際發展的趨勢,同時不斷推動技術進步,深入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
三是主動參加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國際對話。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通過金融的資金融通與杠桿功能推動中國與沿線其他國家的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并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加深與周邊國家的金融經濟合作,推動金融多邊合作。宣傳和闡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改革,增信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