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貝
在“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國內產業鏈發展迎來了重構升級的關鍵機遇,要著力培育縣域重點產業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供應鏈金融作為高效支持縣域產業鏈融資的新興金融業態,能有效暢通金融血脈、滋養經濟肌體,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解決縣域經濟主體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民營及中小微企業是縣域經濟的經濟主體,縣域內受到自身規模、抵質押物等條件限制,較難通過銀行信貸等傳統融資渠道獲取資金。而供應鏈金融則可以依托核心企業信用與真實交易信息,為供應鏈上的民營及中小微企業靈活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融資、存貨融資等服務,有力紓解縣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解決縣域經濟主體的資金占用問題。民營與中小微企業在經營中處于弱勢地位,存在大量應收賬款帶來的資金壓力。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協助將其真實供應鏈貿易產生的應收賬款變現,有效解決資金占用問題,盤活企業現金流。
——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賦能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縣域產業鏈的資金流存在堵點,循環不夠穩定。供應鏈金融可以對縣域重點產業鏈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進行畫像,結合產業特色定制供應鏈金融產品,暢通重點產業供應鏈資金流,梳理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有利于增強縣域重點產業鏈凝聚力,培育核心龍頭企業,打造地方特色支柱產業。
——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認知與參與度有待提升。從核心企業角度來看,由于其長期處于供應鏈強勢地位,習慣通過延期付款來節約自身財務成本,缺乏深度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主觀意愿。從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角度來看,不少中小微企業習慣了傳統的現付款或應收賬款模式,對供應鏈金融模式存在心理抵觸和認識不足,看不到供應鏈金融在融資、財務方面的優勢,甚至擔心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金融手段剝削上下游供應商。
——供應鏈金融發展營商環境有待提升。政策環境方面,各省市專門支持供應鏈金融的政策還相對較少。區縣級層面以執行上級支持供應鏈政策為主,較少獨立出臺此類政策措施。從部分已出臺政策來看,大多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欠缺從財政、稅務等方面對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全方位支持,也缺乏對供應鏈金融平臺、服務商等第三方機構的支持。人才環境也是制約縣域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因素之一,現存供應鏈金融人才多由商業銀行公司業務人才轉型而來,其長期扎根縣域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觀能動性不強。
——相關金融機構規模及供應鏈金融產品有待提升。縣域內的金融機構數量、體量、種類與城市相比均有較大差距,且普遍缺乏商業保理公司、供應鏈金融公司等專門從事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機構。在供應鏈金融產品方面,縣域金融機構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有限,供應鏈金融產品數字化程度不高,供應鏈金融業務與風控中金融科技運用相對較少,相關金融科技開發與運維的成本相對較高。
——優化縣域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營商環境。加大對供應鏈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適度引進或新設背景優質的供應鏈金融機構、地方金融組織,豐富縣域供應鏈金融資源。在落實上級關于供應鏈金融相關支持政策的基礎上,參照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從財稅支持、人才引進、風險監管、核心企業帶動、供應鏈金融產品獎補等關鍵要素著手,多部門聯動提供創新支持,形成“供應鏈金融獎補—供應鏈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核心企業主動作為—生成中小企業融資額度”資金放大鏈條,助推縣域產業鏈、供應鏈“穩鏈強鏈擴鏈”。
——發揮供應鏈金融對縣域重點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根據縣域產業全景圖和產業發展規劃,結合自身稟賦,因地制宜引導縣域重點產業鏈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體系,鼓勵供應鏈金融機構走進產業功能區,針對縣域特色產業、各細分行業供應鏈實際情況,“一鏈一策”精準匹配供應鏈金融新產品。推動縣域核心企業、國有企業聯合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服務商、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區塊鏈、云計算等與供應鏈金融場景契合度較高的技術手段設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接入工商、稅務、水電氣等政務信息數據,推動供應鏈與產業鏈、要素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五鏈融合”。
——提升縣域經濟主體參與供應鏈金融的積極性。對縣域企業加大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的宣傳推廣力度,建立“核心企業白名單”“供應商企業白名單”機制,探索供應鏈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推動縣域國有企業、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主動承擔核心企業責任,對應付款項及時確權。通過降低手續費業務試點示范、平臺信息共享、供應鏈管理增值服務等方式,進一步激發民營與中小微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積極性,讓供應鏈金融切實惠及民營與中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