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徐 朝
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國整體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穩步下降態勢。這表明,“乙類乙管”措施落地見效,體現了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對于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戰“疫”三年,以鐘南山、李蘭娟二位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和醫護人員逆行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為我們科學認識疫情,精準做好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挽救了無數生命。正是有他們沖鋒在前,我們才更有信心奪取抗擊世紀疫情的重大戰略成果。但前段時間,在互聯網上卻充斥著一些非理性的雜音、亂音,受人敬仰的抗疫專家正在無端受到網絡暴力的攻擊,實在讓人寒心。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近年來網絡暴力案件時有發生?!吧虾4蛸p快遞小哥”事件,本是充滿溫情的故事,卻以極度慘烈的結尾收場;出生被拋棄、幼年遭欺凌的劉同學在網暴后輕生;四川的一位女醫生因為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沖突遭到“人肉搜索”,最后服藥自殺……“言無刀鋒,卻能殺人”。網絡暴力就是一把無形的兇器,會給他人的名譽、身心造成巨大損害,而針對抗疫專家的網絡暴力,更會誤導群眾、混淆視聽,動搖社會公信力。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新陣地,網絡空間清朗,正能量充沛,才能廣泛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杜絕網絡暴力,需要多方面共治共管。面對網暴行為,應用好法律武器,形成強力震懾,斬斷黑灰鏈條,特別是要將嚴重危害社會的網絡誹謗、侮辱行為加以嚴懲,拓寬網絡暴力損害維權的路徑。各網絡平臺應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綜合運用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干預處置等措施,及時果斷亮出紅牌、劃明紅線。抵制網絡暴力還需要我們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多一些理性思考,不在無意中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很多網絡暴力是對信息的片面解讀和傳播產生的,一些網絡暴力的參與者,在事件原委尚未清晰時,只憑片面信息,就迫不及待地在網絡發表言論,無形中成為謠言傳聲筒、暴力擴散器。因此,抵制網絡暴力,需要大家盡可能保持科學理性,不要急于發聲、不要妄下結論,真正做到文明互動、理性表達,為自己發表的每一句話負責。
治理網絡暴力,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在每個人幾乎都是網絡一份子的今天,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匯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消除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讓我們的網絡空間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