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陵
《詩經》的多個篇章都記載了我國先民盛大的蠶事活動。反過來,養蠶業的興旺又對桑葉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靠桑樹的自然生長,已經不能適應養蠶業的需要。在大量種植桑樹仍不能化解這一矛盾的情況下,人們必須尋求一條有效的途徑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這條途徑就是對桑樹實施修枝。
如果說《小雅·白華》里的“樵彼桑薪”反映的還僅僅是一種下意識的打柴活動(修枝很可能是受到打柴實踐的啟發而形成的技術)的話,那么,《豳風·七月》里的這幾句詩就不得不令我們刮目相看了: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蠶月”,指開始養蠶的月份,即夏歷三月,這是桑樹萌芽長葉的時候;“條桑”,昔人解釋為“猶言采桑”,我則認為是指修整桑條。因為緊接著的“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用斧子之類的工具砍去長得長、伸得遠的桑枝),是它最好的注腳。“女桑”,則為桑樹的嫩枝柔葉。先民們把砍伐老枝,保留嫩條,使水分和養料相對集中,促使桑葉產量增加,質量提高的“條桑”技術運用于生產實踐,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發明。
《豳風·七月》是一篇敘述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全年勞作情況的詩。《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詁曰:“勞者歌其事。”詩中把“條桑”作為“蠶月”主要的農事活動來吟詠,本身就證明著“條桑”這一項生產活動在周朝時已經得到普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
事實上,《詩經》里還多次提到桑葉長勢的繁茂,如“其葉有難”(《小雅·隰桑》)、“其葉沃若”(《衛風·氓》)、“菀彼桑柔”(《大雅·桑柔》)等等。“難”“沃若”“菀”都是用來形容茂盛潤澤的。這也是當時人們善于培育桑樹并合理使用修枝技術的間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