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的十年,我們黨“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順應歷史潮流、時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勢、人心所向,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立足社會性變革,推進思想性變革,實施制度性變革,以變革性舉措推進變革性實踐,譜寫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嶄新篇章。
我們黨在一大綱領中就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一百多年來,黨從革命、建設到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從沒有停下推動社會變革的腳步。社會變革成為人民幸福、社會發展、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
——黨和國家發展的奮斗目標發生歷史性變化。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小康社會,這是當時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構想和奮斗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從2001 年到2020 年用20 年的時間,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的矛盾論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是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變化的科學總結。
——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所罕見、史所罕見”。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是,和平與發展的環境卻變得波濤洶涌、風高浪急,甚至出現驚濤駭浪。大國崛起與多極化實踐正在改寫二戰后的世界格局;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保護主義盛行,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風險;疫情和氣候環境變化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正在推動思想文化多元化,并給國家安全帶來許多新挑戰。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述,“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民群眾的期盼發生顯著變化。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振奮、思想活躍,對物質文化要求不斷提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景,人民群眾樂見國家繁榮安全穩定,期待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期待國家加快改善環境和民生,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期待社會公平公正,人民群眾追求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意愿更加強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指引14 億人前進的科學理論、偉大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黨的十八大以前,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次理論飛躍,指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馬克思主義真理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適應中國社會性變革的新趨勢,吸收借鑒人類文明進步的優秀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理論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時代的十年,我們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將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同時,我們黨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懲治腐敗,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新時代以來,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偉大建黨精神鼓舞人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史學習教育等黨內教育取得實效,全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統一的有機整體。
——樹立新發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精準分析國際國內環境新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掌握歷史主動,冷靜應對百年變局,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樹立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加強完善。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立到行,從倡導到實踐,彰顯了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體現了新時代思想變革的持續深化。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過去相比,新時代是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更是思想多元的時代,社會治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2019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黨正是通過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持續改革釋放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新時代的制度性變革,規模宏大,前所未有,是社會變革的必然要求,是思想變革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鮮明特征。
——堅持頂層設計。2013 年12 月30 日,中央決定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2014年1 月22 日,深改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我們具備有利條件,具備實踐基礎,具備理論準備,也具備良好氛圍,要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堅定不移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前進。從此,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拉開。
——制度性改革涵蓋社會方方面面。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到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在不足4 年時間里,深改組共召開會議38次,研究議題285項。黨的十九大以來,召開深改組會議2 次、深改委會議26 次(2018 年3 月中央機構改革后深改組改為深改委),共研究議題255 項。十年中,540 項議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涵蓋了方方面面,形成了新的制度框架和制度體系,收到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多重疊加的改革效果。
——激勵機制“做大蛋糕”,公平機制“分好蛋糕”。習近平總書記在深改委會議上強調,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規模宏大的制度性變革的根本目的:一是重構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二是構建公平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保障機制。圍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方向目標,黨中央明確了改革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那就是通過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途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黨的自我革命是制度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央深改委(組)多次會議都涉及到黨的建設議題,體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客觀要求,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新時代十年,黨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堅決態度治理腐敗,一邊堅決懲治腐敗分子,一邊不斷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監督制度,形成多元立體的監督管理格局,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深刻表明,黨的自我革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制度的“籠子”只能越扎越嚴、越扎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