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將高質量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提升到了新高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新征程上,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發展方式轉型,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幾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內需拉動型經濟,外貿順差相對GDP 之比已降到公認的3%以內的均衡水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已有數年超過100%。經過幾十年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和考驗,我國已經具備用深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辦法防范、化解風險,增強經濟抗沖擊能力,使中國能在較短時間逐步克服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影響,實現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創造世界經濟增長奇跡。我們實施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由外貿出口導向型向擴大內需型轉變,不僅可以規避外向型經濟的市場風險,而且能在國內大循環中克服“依賴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攻克產品質量技術難關,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黑龍江省要搶抓機遇融入國內大循環,創造條件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激發消費新潛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提高融入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要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加大招商引資,進一步加強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為高質量發展創造空間、爭取時間。
到2025 年,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將取得新突破,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提質擴容,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高質量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農村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發展,食品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黑龍江省也將建成農業強省,成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將進一步鞏固提升。同時,將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高綜合承載能力,等等。當前,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整體速度不快、質量和效益不高、投入大產出少、精深加工能力不強、財政收入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著力在做好“三篇大文章”上出實招,深度開發“原字號”、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找準存在的問題,用韌勁破解難題,用闖勁開辟新路,用干勁攻克堡壘,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龍江版”。只有做好“三篇大文章”,才能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振興發展新路子。此外,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管理上下功夫,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由單一管理向全面質量管理轉變。健全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全過程的監控體系,把質量管理落實到每一個工作環節和每一名員工身上,健全責任人激勵與約束機制、考評機制、獎懲機制等,以質量論英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我國有14 億多人口的內需市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 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 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上升,因此,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進行社會生產,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在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實踐充分證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當前,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移,各要素組合和成本結構的變化,我國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也在逐漸減弱。2020 年,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900 家,同比增長50%以上。累計新培育銷售收入或估值超5 億元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達57 家。雖然科技企業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許多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抓住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領域和方向,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力爭實施一批具有較大牽動能力的高新技術攻關項目。按照“攻克技術、培育產品、引導產業、加快發展”的思路,瞄準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在航空航天、綠色食品、高端裝備、石油化工、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突破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促進新動能培育發展、舊動能轉型升級。
要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強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打造先進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我國在產業體系建設、產業集群特色化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已取得成效,產業體系遵循制造業、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規律,具有較強產業關聯性、前瞻性和引領性。在傳統產業轉型方面,鋼鐵、石化等傳統產能在產品創新、設備升級、及時改造、流程改進、節能減排等方面進一步提質增效。黑龍江省的糧食加工、食品加工、煤炭化工、石化工業、醫藥工業、機電工業等行業產業鏈不長,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把資源產業做大做強做精,通過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動能,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發展替代產業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增強替代產業發展的后勁,由傳統資源型產業向新興科技型和替代產業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需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供給質量,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我們在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的同時,還要注重需求側改革。要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升級擴大高質量供給。要立足黑龍江省農牧業、綠色食品、裝備制造、能源化工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按照生態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方向,加快豐富產品和完善服務,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農業方面,著力進行農作物新品種研發推廣、擴大大豆和雜糧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畜牧養殖和畜產品深加工。工業方面,著力開發智能機器人、新型能源、節能環保、現代農機、石墨烯新材料等既有黑龍江省獨特優勢、又有廣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服務業方面,著力發展旅游、養老、金融、文化教育、體育健身、醫療保健、交通物流、網絡數據、信息通信等行業。積極完善市場體系,著力打造黑龍江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銷售網絡,繼續鼓勵在省外開設黑龍江特產專賣店。鼓勵黑龍江農業種植業、食品加工業、煤炭業、有色金屬業、木業加工業、建筑業、電子信息業、服裝加工業、裝備制造業、中醫藥業等大力開拓俄羅斯市場,搶抓俄羅斯遠東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加力構筑向北開放新高地,向南開放新門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大國,但實體經濟發展卻“大而不強”,存在著實體經濟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要求我們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同培育新興產業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脫實向虛”不利于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但經濟生活也要避免簡單地“脫虛向實”。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根基,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動力,“虛實結合”才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方向。面對互聯網產業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一方面,要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新業態、新模式的融合滲透和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互聯網+”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高端現代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把新業態新模式培養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動發展服務經濟,規避互聯網的沖擊。要啟動實施重點服務行業培育計劃,不斷鞏固提升黑龍江省在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旅游休閑、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積極引進總部型企業,鼓勵優勢民營企業和行業骨干企業實施總部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新興金融等服務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振興發展新優勢。當前,我省要根據經濟發展新趨勢,結合實際,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智能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新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用新經濟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推動形成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的“雙引擎”。近年來,黑龍江省持續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實施產業振興計劃,加快構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產業技術方向和黑龍江實際的“4567”現代產業體系,即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四個經濟發展新引擎,培育壯大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農機裝備等五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汽車、輕工等六個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加快推進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型制造、旅游康養、養老托育、文化娛樂等七個現代服務業發展,向產業創新發展邁出了新步伐。
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一方面,要提升大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升中小型企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只有技術研發緊緊跟上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中小企業才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近年來,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態勢,在穩就業、增活力、保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黑龍江省民營企業發展晚、體量小、底子薄、實力弱,但解決了社會90%以上的就業。保居民就業就要保市場主體,保市場主體就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就需要不斷加大要素資源的市場化改革力度,切實有效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打破壟斷,推動要素資源市場化定價,降低運行成本,使廣大中小企業可以真正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落實好干部標準,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讓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要大力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獎勵人才。不斷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投入機制;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盡快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加大人才表彰獎勵力度,加強精神激勵,完善人才激勵方式;提高高層次人才待遇,加大人才政策突破力度,積極落地人才政策。以科技創新和項目孵化為方向,積極整合技術、信息、法律、金融、人力、物流、知識產權保護等配套服務資源,搭建要素齊全、服務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平臺。支持黨政機關、科研人員、大學生、農民、城鎮轉移就業職工創新創業,重點鼓勵科技人才進入企業兼職,鼓勵大學生進入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鼓勵農民向畜牧業和城鎮三產轉移,鼓勵城鎮職工參加轉崗培訓并向精細化服務業轉移。通過電視、網絡、微信等多種平臺進行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崇尚人才、崇尚技能、崇尚“大工匠”的氛圍,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來黑龍江創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