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陽
(葫蘆島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葫蘆島??125000)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我國農業傳統耕種模式逐漸趨于農業現代化。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管理中,優化動植物的生產方式并提升管理效率,推動我國農業智慧化發展。設施農業是通過科技手段干預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實現高效生產的目的。我國農業大棚發展迅速,種植模式多元化,總面積居世界首位。運用科學技術為農業大棚創造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環境,人工調控溫度、濕度等其他自然因素,減少無關因素的影響,達到促進植物生長的目的。適宜的大棚環境能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于品質,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大棚內環境監測系統,對于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增加收益意義重大。
傳統耕種模式對環境因素依賴性較強,農業生產設備落后,導致農產品產出不穩定,影響農業經濟效益。我國農業溫室大棚種植面積廣泛,農作物的種植已跨越地區與季節,已成為農業生產構成的重要元素。農業生產由粗放農業轉向集約化,以智能、精確的科技手段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塑料大棚是我國農業大棚的主要形式,采用人工管理的模式。雖然農戶具備豐富的種植經驗,農業機械設備使用率低,不能批量生產。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很多地區無法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的農業大棚基地,農業大棚技術也相對落后。
物聯網是由獨立性的物體連接至傳感器組件,傳輸并自動化處理信息,進行互通互聯,實現科學管理的目的。物聯網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智能網絡。終端信息收集可采用智能傳感器、實物、無線識別、定位系統能方式,通過有線網絡或WiFi將采集的信息連接到互聯網,準確識別、定位、監管物體。全面識別、傳輸信息和智能處理是物聯網的主要功能。農業物聯網可劃分為3個層次,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感知層是獲取信息的基礎,由感知對象、識別碼、智能傳感器構成,收集的農業信息包含,土壤情況、氣候變化、農作物生長情況等信息。傳輸層通過局域網與移動網絡將感知層獲取的數據傳送至應用層。應用層通過數據分析,對農作物實施種植管理,實現智能化農業耕種管理。
環境監測的監測對象為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素,目前農業大棚環境監測項目為,空氣濕度、土壤溫濕度、棚內溫度、光照程度、二氧化碳含量、病蟲害等情況。監控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實時監控,對農業大棚內部的環境情況,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另一種為定時監控,控制系統按照固定的時間間隔對數據進行監測。雖然實時監控收集到的數據精準,但設備投入與運行成本較高,因而,恰當的定時監控更適合應用與農業大棚。
硬件是農業大棚實現環境遠程監測的設備基礎。大棚環境監測終端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與數據中心是組成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部分。環境傳感器與數據采集器是環境監測終端子系統的兩個組成部分。
3.2.1 環境傳感器 農業大棚常用的環境傳感器為,溫濕度傳感器、電子溫度計、空氣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智能芯片與通信模塊等。智能傳感器通電后,主控芯片發出采集信息的指令,待信息回傳后,主控芯片對信息進行編碼,將數據通過通信模塊進行發送。
溫濕度傳感器:在農業大棚實際的布置中,對溫濕度傳感器的需求為小巧,精準高。德國的BME280為一款功能多、尺寸小、精度高的三合一傳感器,它可以同時收集大棚內的溫濕度與氣壓的數據,適合應用于農業大棚中。
光照傳感器:適宜的光照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農業大棚采用光敏電阻測量光照強度。光敏電阻利用光電導效應原理制成的電阻器,隨著光照強弱的變化而改變電阻值,對光照程度進行監測。建議采用5506光敏電阻,因其對光線敏感性高,光照強度越高,電阻值越低。
二氧化碳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應選用靈敏度強、分辨率高、能耗低的小型傳感器,并具備數字與波形輸出,高效便捷。
3.2.2 數據采集器 數據采集器是農業大棚環境監測的核心組件,負責收集、顯示與處理大棚內環境數據。數據采集器包含ARM?核心控制板、SD卡模塊、RS-485通信模塊、FLASH模塊、LCD屏顯示模塊、ZigBee模塊、無線射頻收發模塊與預警報警模塊等。數據采集器的功能為數據接收、存儲、顯示、處理與預警報警功能。數據采集器將傳感器收集到的環境數據進行預處理,保存至內部Flash之中,保證足夠的存儲空間與信息存儲安全。在數據采集器面板上設計LCD屏,收集到實時的數據通過LCD屏顯示出來,利于工作人員閱讀并利用相關數據。數據采集器還可以嵌入Linux系統,將預設的溫度模型錄入后,預測大棚內的溫度變化,提升農業大棚內環境調控能力。
3.2.3 模塊電路 農業大棚內環境監測的每一個硬件系統,都需要電源模塊的支持。環境監測系統的功能模塊種類多,不同模塊對電壓的需求不同。環境傳感器的點位靈活,電源適配器不適合用來供電,建議使用5V鋰電池供電,鋰電池的特點為充電快、質量輕、安全可靠,適合應用與農業大棚環境傳感器中。數據采集器作為核心組件,必須保證電源穩定且安全可靠。主要使用電源適配器供應電源,使用AMS1117穩壓芯片,能夠輸出1A的電流,其輸出電壓穩定、耐溫范圍廣、精度高,適合應用與數據采集器電源供應。
3.2.4 故障檢測技術 故障監測作為農業大棚環境監測系統的輔助功能,當傳感器或視頻處理模塊出現故障后,系統會進行預警與報警處理,農業大棚工作人員通過系統提供的故障代碼,找到問題模塊或元件,及時對其維修或更換。
農業大棚環境監測系統的設計,通過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序,并運用對應的計算機技術,完成數據采集器與服務器之間的信息共享,并展示動態數據的變化。強大的數據庫能夠提高信息存儲容量,進行分析比對,更加高效快捷的運用實時數據。
3.3.1 Linux系統 近年來,Linux系統成為嵌入式系統研究熱點。運用系統本身的特質,應用于嵌入式系統之中,Linux實施操作系統,主要應用數據通信與控制。
3.3.2 STM32軟件STM32軟件是一款可以ARM架構編程的開發工具,可調用的庫函數較多,使用μVision操作界面,操作簡單,便于應用。采用C語言編程,C語言語法簡潔、緊湊;使用方便、靈活。
智能監測系統會出現同一時點數據擁堵的情況。通過三角劃分,提前預判沖突,運用數學公式對其進行計算,通過建立數據間的數學關系,分析數據擁堵概率,并持續對其進行校驗,進而提高計算的準確率,避免數據碰撞情況的出現。
本文對農業大棚環境監測系統的硬件與軟件進行研究,針對大棚環境監測終端設備進行設計,注重數據的獲取與提高設備的適用性,促進該系統的進一步應用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