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和順第一初級中學 葉 俊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我校地處珠三角南海地區,校內有三畝左右的空地,根據自身有利的條件,創造性開設農耕校本課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比賽主題有:我的祖輩是農民;中國農業發展史之我見;振興中國農業齊獻策;家鄉村貌變遷感悟;中國農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黨的農業政策等。
通過征文比賽,讓學生感悟中國農業發展歷程,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遷,認識中國共產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立志報效祖國,建設美好鄉村。
班級分小組進行農耕歷史討論活動,主題有:我所知的農耕知識與歷史;中國農業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我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建議;我計劃參與的農耕活動等。通過小組分享、主題展示,在全校掀起學習中國農業歷史的熱潮和投身農耕實踐的熱情,加深對中國農業發展歷程的認識與理解,認識中國農業的優勢與劣勢,從而奮發讀書,掌握建設祖國本領,將來積極投身祖國建設。
學校定期進行農耕手抄報比賽,比賽主題有:我的祖輩是農民;中國農業器械的演變歷程;我眼中的中國農業;未來的中國農業等。學校把優秀手抄報進行展示,既能激發學生創意、表彰先進,又能助推學生對中國農業歷史的認知與理解。
根據班級報名和申請,把全校班級分派到體驗區、科普區、花卉區進行農耕實踐體驗,每個班都有一塊“班級自留地”,可以進行種菜、種瓜、種水稻、種花生、種番茄、種番薯、種花等體驗,每周進行一次勞動實踐,學生爭相走出戶外,積極參與,在勞動中體味與室內課堂完全不同的體驗與收獲,極大激發了學生勞動的興趣與熱情。
1.開展勞動體驗和勞動技能競賽。在“班級自留地”實施種菜、種瓜、種水稻、種花生、種番茄、種番薯、種花等,學校、級組每月進行評比、表彰,營造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同時,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清晰掌握農作物成長的規律,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體會自身成長價值與勞動價值。
2.開展科普種植創意比賽。鼓勵不同班級踐行農耕創意與創新,鼓勵種植品種、種植內容與種植形式的創新,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愛勞動”“會勞動”“善勞動”,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張揚個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創新開設“賞農景”“品農味”等課程內容,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農田、魚塘、花卉場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農耕,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得來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品質。
讓學生采摘、觀賞、品嘗自己在基地種植出來的地瓜、花生、番茄、蔬菜、草莓、稻谷、花卉等農產品,體會通過自身勞動收獲成果的喜悅。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收獲同伴贊賞,感悟集體溫暖與力量,在品嘗中領悟勞動光榮、勞動創造價值理念,進一步增強熱愛勞動興趣和集體主義精神。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活動,進一步增強愛農情懷和親子關系。
1.農耕與季節。在“農耕”實踐課中設置“農耕與季節”這一主題,讓學生認識種植農作物是分季節的,不同的季節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同時介紹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意義,拓寬學生對氣候知識的認知,感受自然界的規律,進而思考我們應如何適應自然和征服自然。
2.農耕與地域。在“農耕”實踐課中設置“農耕與地域”這一主題,讓學生認識種植農作物是有地域之分的,不同的地方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不同地方有獨特的農作物以及有著不同的生長特性,拓寬學生對地理、生物知識的認知,感受中國地大物博,進而迸發愛國熱情,立志建設祖國,發展中國農業。
在實踐中開展農耕與學科融合活動,如開展以“農耕”為主題的寫作比賽,融合語文學科,提升文學素養;開展農業技術解讀比賽,融合物理學科,提升科學素養;開展農具寫生活動,融合美術學科,提升藝術素養;開展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在勞動中的應用活動,融合數學學科,提升數學思維;開展農作物生長與化肥關系調研活動,融合化學學科,提升觀察分析問題能力……這些活動實踐,真正實現“以勞增智”“以勞益美”“以勞促研”“以勞促學”,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農耕實踐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與應用,為此,學校專門設置了“農耕與科學”課程,包括“農耕與科技”“農業科學”“未來農業”。通過融合科技,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創新能力。
“農耕與科技”:在“農耕”課程介紹太空種子情況,介紹農業機械的研發和進步;結合創客教育,開展農具的設計比賽,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
“農業科學”:在“農耕”課程介紹國內外現代化農業發展狀況,讓學生感受農業也可大有作為,拓展學生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學好本領,建設祖國新農村,培養學生的愛農情懷。
“未來農業”:結合中國農業現狀,發動學生的想象思維,構想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拓寬學習思維,提升學以致用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了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與習慣,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校把農耕實踐拓展新的領域,即家庭(“家務行”)、社區(“社區行”)和社會(“研學行”)。“家務行”:把農耕精神落實到家庭領域,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家務,減輕父母負擔,把愛勞動習慣落到實處。“社區行”:把農耕實踐落實到社區領域,要求學生每月至少參與一次社區服務,或清潔衛生、或清除雜物、或花場除草、或割草喂魚……把服務社會精神落到實處。“研學行”:把農耕技能落實到研學領域,組織學生每學期至少一次研學活動,到校外研學基地收割稻谷、分離谷穗、采挖番薯、采摘藥材、收集蒜苗、采桑養蠶、科技種植……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技能用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