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南頭鎮教育和體育事務中心 吳劍華
挖掘和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并將其融入到統編教材中,不僅能拓展統編教材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加深國家認同,提升國際理解能力,使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合格接班人。筆者通過對中山市南頭鎮初中學生進行調查,探尋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為確保調查的科學性,筆者圍繞對中山鄉土歷史資源、學生核心素養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徑,教師授課與統編教材的融合程度,學生對中山鄉土歷史資源的關注重點等,編制了《挖掘和利用中山鄉土歷史資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問卷調查提綱》。為確保調查的客觀性,采取抽樣調查法開展調查,選取了南頭鎮初級中學和南頭三鑫學校初一年級和初二年級的1064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涵蓋面廣,具有代表性。
1.學生對中山鄉土歷史資源的了解不夠,了解途徑單一。一是對中山鄉土歷史資源了解不夠。11.84%的學生表示很了解,17.58%的學生表示不了解,70.58%的學生表示了解一些,這表明大多數學生對中山鄉土歷史資源略有了解,但了解得并不全面、深入。二是了解的途徑較為單一。80.17%的學生通過長輩或教師的口述了解,當然,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表示通過實地走訪紀念館、故居、博物館(79.7%);閱讀相關鄉土書籍(76.88%);網絡平臺搜索(76.13%)的人數也較多,但總體而言,大多數學生通過長輩或教師口述的方式了解鄉土歷史,途徑相對單一。
2.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知曉面不寬,理解不深。一是大部分學生對核心素養的了解不夠。按照教育部對核心素養的定義,學生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從調查問卷看,62.59%的學生表示有點了解,16.82%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近80%的學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解不深入。二是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鄉土歷史后,在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方面較為有限。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18個基本點中,93.42%的學生認為能提升社會責任,85.06%的學生認為能增強國家認同,66.82%的學生認為能提升國際理解等3方面的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知曉面不寬、理解也不深。
3.與統編教材的融合不深,融合頻率不高。一是中山鄉土歷史教材與統編教材的融合度不夠。教師在授課時,未能主動將鄉土歷史知識融入其中,39.76%的學生表示融合度“好”,12.97%的學生表示“一般”,1.69%的學生表示“不好”。總體而言,超過50%的學生表示,中山鄉土歷史資源與統編教材的融合度不高。二是教師授課過程中,自覺將中山鄉土歷史資源融入到統編教材中的頻率不高。調查顯示,52.63%的學生表示“偶爾會有”,4.32%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授課時,主動將中山鄉土歷史融入統編教材的意識不夠,工作中主動融入的動機也不強。
4.學生對中山鄉土歷史遺存了解較少,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知之甚少。從調查問卷情況看,57.42%的學生表示,對中山的歷史遺存了解較少,甚至大多數著名的中山鄉土歷史遺存沒有去參觀過。75.1%的學生對中山籍歷史名人領導的重要歷史事件了解不夠,近80%的學生對中山除孫中山以外的歷史人物了解不多,鄉土歷史知識相對貧乏。
1.把握著重點,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問題。一是要引導教師深刻理解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由此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具有明確的要求,而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鄉土歷史知識融入到統編教材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授課中,就要緊緊圍繞新課標的要求,自覺將中山鄉土歷史融入到教學中,并且要注意考察學生核心素養點的落實情況,尤其是跟鄉土歷史知識緊密相連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方面核心素養點的落實情況。二是要利用中山鄉土歷史資源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統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自覺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研究部門和學校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中山的鄉土歷史資源,并將該鄉土歷史資源和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結合起來,豐富統編教材內容,在課程中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鄉的情感,培養學生認知歷史、感知歷史故事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認識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落實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找準切入點,不斷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學習興趣。一是要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上文提到,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足,是制約其教授和學習中山鄉土歷史知識的重要因素。首先,要通過引導師生閱讀《中山市志》《中山黨史》《香山魂》《中山紅色地圖》《中山簡史》《中山傳》等書籍,加深對中山鄉土歷史的了解。其次,要開發研學路線,在疫情得到緩解時,按照不同的研學主題,帶領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接受歷史文化教育,讓初中歷史課程從傳統課堂中走出來,讓學生帶著眼睛“看”歷史,帶著腦子“想”歷史,拓寬歷史學科育人的的方式和渠道,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鄉的情感。通過深化體驗教學,強化家國認同,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二是要靶向施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問卷調查中得知,81.7%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堂中能自覺融入中山鄉土歷史知識的有關內容;87.88%的學生表示,將中山鄉土歷史資源融入課堂,能拉近與宏觀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歷史的學習興趣;85.53%的學生表示,可以學會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看待歷史問題;83.65%的學生表示,能認知和感受家鄉偉人事跡。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了解中山鄉土歷史抱有極大的熱情,教師在講授中山鄉土歷史知識時,可進行靶向施教,圍繞學生關注的點進行授課,提升學生學習中山鄉土歷史的興趣。
3.把握著力點,多渠道多途徑將中山鄉土歷史知識落實至核心素養中。一是利用好課堂上的時機,在教授統編教材時,根據課文的內容,將中山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與教材進行有機結合。在問卷調查中顯示,占73.1%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在課堂中進行有機融合,從而達到落實核心素養的目的。二是能在研學過程中增強學生對中山鄉土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開發主題明確的研學路線,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豐富鄉土歷史知識,在調查中,希望通過這一形式學習鄉土歷史知識的學生達到74.5%。三是引導學生閱讀有關中山鄉土歷史書籍。調查中,58.2%的學生希望通過這一途徑加深對中山鄉土歷史知識的了解,引導學生閱讀《中山紅色地圖》《中山簡史》《中山傳》等書籍,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學生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4.抓好落腳點,從評價機制和經費投入上保障該項目持久運行。一是要強化機制保障。教育科研部門和學校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將中山鄉土歷史知識融入課堂情況納入到對歷史教師的考核中去,引起教師的重視。同時,在試題命制時,在試題中安排適量的中山鄉土歷史知識題目,增強學生的重視程度。二是教育科研部門和學校建立起專家引領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讓該項目成效更明顯,效果更顯著。
總之,在利用中山鄉土歷史資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可以探索解決的方法還有不少,我們只有認真解決了上述問題,才能在鄉土歷史融入統編教材的探索中,讓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落實好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