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番禺區洛浦沙滘中學 謝桂波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需要應對的問題更加錯綜復雜。李大釗說過:“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合革命精神資源,既實現了得天獨厚的育人功能,又踐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培育初中生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
習主席高度重視、親抓實抓,每到一地考察都要瞻仰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帶頭緬懷革命先烈、宣揚英雄模范、講述紅色故事、闡述革命精神,有力帶動全黨全民學傳統、續根脈、守初心。
1.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革命傳統革命精神的教育價值,傳承革命傳統基因
革命精神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其象征著先輩們在革命中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創新素質、健康情感等。它不但與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內涵和價值取向上是一脈相承,更是其重要淵源、精神紐帶和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傳承與弘揚革命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并運用革命精神資源成果,推進其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實踐,不斷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引導中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進一步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內外的革命傳統革命精神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教學工作中發揮革命傳統革命精神的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奮斗精神。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一框“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我就引用了課本第26頁探究與分享的吳孟超、裘法祖和王紅陽的創新事跡,然后讓學生列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在抗疫中有關創新醫學研究的感人事跡,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家國教材,運用名人故事和名人事跡,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修養,為青少年成長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
革命傳統精神是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中凝練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一代革命英雄們的精神和價值體現。這些精神用于生活、學習和工作上,在當代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引領著積極的方向,為當代青少年成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持。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革命精神融合是落實新課標(2022)的體現之一,因為該課程總體上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新課標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堅持鮮明的政治導向,改進革命傳統教育的教學理念
由于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系,因此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時,要結合本土革命精神,積極倡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我國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價值素養要求。
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高揚民族精神”這一知識點時,我利用番禺的革命傳統故事之《番禺植地莊抗戰故事》,讓學生能深入了解番禺的革命傳統歷史,既讓他們對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有了深層的理解,還可以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傳承革命傳統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從而打破學生認為革命傳統革命人物已經過時的固有觀念,可通過重新解讀革命傳統革命精神,理解其人文價值、歷史印證價值、繼承價值、政治教育價值、長遠理想價值、道德價值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2.堅持清晰的價值導向,高效整合教材的革命精神資源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革命精神資源具有本土特性,讓學生發掘地方性革命精神資源,不但盤活了革命傳統革命教育資源,還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創新學科德育的形式和內容并以階梯化呈現。
一方面通過校本教材有效整合,靈活運用學校的校本革命傳統資源,如與愛國相關的校園景觀、雕塑、校園文化,甚至學校的黨政工作通知(除保密內容外)等都可作為革命精神價值引領。例如我在《基于SOLO理論的解題與黨知識的融合》專題復習公開課中,為完成研學案4道有關對黨的認識的填空題,插播了當天我校黨支部全體黨員老師清掃校外學生安全通道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當時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了,不約而同地感謝黨員老師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當場表態自己將奮勇拼搏,爭取中考取得更大進步以感恩黨、感恩老師,因此學生在完成此填空題和后面變式訓練正確率很高,如此接地氣地讓學生親身感受黨的宗旨、發展思想,加深了學生對黨的認同,他們感恩黨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另一方面讓學生收集其住所附近的鄉土革命傳統人物故居或事跡、革命遺址等,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追求”的內容,課前開展了“我心中的革命人物”小視頻征集活動,指導每個學生選擇一個革命人物,用1-3分鐘,借助抖音、快手、微視等網絡工具,做成短小精悍、簡單明了的小視頻,然后把這些小視頻分類整理,做成資源庫,用于課堂教學當中,成為學科教育的新素材。
3.堅持明確的知行要求,運用“融·合”課堂教學模式培育學生革命精神
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確保目標的適切性和可操作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通過課堂提問、課后練習拓展布置合理、恰當、靈活的開放性“紅色作業”,如抗疫精神、女排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航天精神等;也可借助藝術創作開展“紅色歌曲”“紅色繪畫”“紅色播報”等與音樂、美術等學科融合的實踐創新類作業。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大慶前夕,我抓住這一契機對九年級學生開展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專題復習,通過主題演講、手抄報比賽、慶祝大會觀后感、練習題等形式,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偉大的建黨精神,強烈感受黨具有強大的領導力和執政力。讓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共產黨展示在學生面前。正如今年廣州道德與法治科中考第23題延續了近幾年中考的考查題型,以長征精神為主題,引用半條棉被的故事和黃文秀的故事,展示革命時期和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讓學生對不同時期黨員先鋒所彰顯的中國精神進行解讀和學習,考查學生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進行升華的能力,這不正是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核四層四翼”要求如出一撤嗎?
培育革命精神不但要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如走進黨史紀念館、博物館、檔案館、展覽等教育基地,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黨的歷史;也可以通過VR虛擬現實等互聯網技術創新式創設情景開展紅色云閱讀、云旅游黨史等沉浸式教學,讓青少年在不同場景之中體驗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激發學習黨史的濃厚興趣,在黨史學習中獲得啟發、汲取紅色力量;而且還可結合“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布置融合黨史教育的創新性作業,讓學生在課內外作業中充分感悟、體驗。
例如,今年寒假我給學生布置了“思政課與黨史學習融合教育”主題作業,一方面通過紅色研學線路讓學生親身體驗番禺區13個紅色革命遺址景點,實現零距離地與紅色資源面對面地進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學生還可以借助筆墨抒發自己的情懷,把自己想對烈士說的心里話吐露出來,用心聲表達對烈士的崇敬和熱愛,從而激發愛祖國、愛人民、愛黨,從而實現思想與行為的統一。另一方面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靈動的筆畫和生動的色彩勾勒紅色人物,把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情懷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
綜上所述,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革命精神教育融合,緊貼黨史等時政熱點,加深初中生對革命傳統精神的認知,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從而高質量推進思政課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更以優異的思政課融合教育實踐黨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