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海珠區金碧第一小學 黃文遠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從一年級開始,兒童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在小學階段,學習的環境、方式和內容與幼兒園的截然不同。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遵循兒童本身發展的規律,在小學的初始階段,構建適合兒童的課程以及學習的形式,是幼小銜接的核心。因此,“游戲化”的教學,能夠將知識融入游戲的過程中,在玩耍中學習,可以有效地幫助兒童度過銜接期。
認知效果要想提高,必須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導入就要新穎。以游戲引入,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營造樂學的學習氣氛。
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了系列激趣游戲。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5單元“8和9的分與合”時,用“猜糖果”的游戲導入,學生隨意拿起幾顆糖果,老師就能夠通過剩下的糖果,結合數的組成,準確說出拿走的顆數。通過游戲設疑,學生帶著心中的疑惑進入學習,更能調動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在學習“用余數解決問題”時,用“猜顏色”的游戲引入,學生隨意說某一個編號的氣球,老師利用排列的規律都能夠準確說出它的顏色。學生帶著“我好奇,我要學”的心態進入課堂的學習,主動地尋找知識、探索方法。
導入時的游戲環節設置,要結合本課學習的內容,要既能夠營造神秘的氣氛,又可以巧妙地把他們引向數學的思考中。
兒童通過體驗、發現和探索去學習,才是知識獲取的最佳途徑,這樣得到的理解才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學習“認識人民幣”時,課室被布置成小超市,學生們運用人民幣學具,購買物品,在游戲中認識人民幣、換算人民幣,鞏固所學的知識。在“認識鐘表”中,學生們小組合作,一起觀察數字1~12的位置,辨認“時針“”分針”,互相協助,自制鐘表,從而認識鐘表。學習“8和9的分與合”時,在“找朋友”的游戲里,學生們每人拿著一張數字卡片,根據數的組成,找到朋友,組成8或9。在“立體圖形”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我說你猜”等不同的游戲,在觸摸中感受立體圖形的特征,在猜謎中熟悉立體圖形。
教學內容與游戲巧妙融合,幫助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了知識產生、運用的全過程,積累了學習的經驗。同時,通過游戲,也營造了一個張弛有度的學習空間,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得以有機轉換,課堂也顯得動靜結合、節奏分明。
在游戲的設計中,我們要緊緊圍繞數學的核心知識,將“啟思”作為游戲的靈魂,直指數學核心知識和學科素養,引領學生深入探究。
在“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百數表”是體現數與數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重要學習內容。圍繞“百數表”的游戲也多種多樣。其中,拼圖游戲很受學生們的歡迎。教師將一張“百數表”變成一幅拼圖,把它拆分成顏色、形狀不同的幾塊。學生根據“百數表”中的規律,動手拼一拼,拼回原樣。在游戲中,學生要通過觀察,根據橫行、豎列的規律才能拼出拼圖。游戲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提升難度,即有部分數的百數表拼圖。每塊拼圖只寫出一部分的數,學生要先把剩余的數字補全,才能拼出完整的拼圖。這個游戲,既深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也培養了學生的的觀察力、表達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計算是數學知識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計算的能力是貫穿了整個數學的學習過程,可說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口算比賽”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使他們在游戲比賽中收獲快樂。比賽分為兩個環節:一是“天天計時練”,每天3分鐘口算練習,記錄時間內準確計算的題目數。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會慢慢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二是“口算擂臺賽”,限定30道口算題,記錄正確運算所需要的時間,時間短的學生獲勝,成為當周的擂主。下一周,歡迎其他學生挑戰。用時更短的挑戰成功,成為新的擂主。游戲持續了整個學期,學生們興致勃勃,紛紛朝著擂主的方向,積極踴躍地參與挑戰,不斷提升自己的計算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是提質增效的一味良藥。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為其增添樂趣后,也能使學生更愿意去完成。閱讀繪本、計算涂色、畫加法和減法的小故事、拿現金去超市購物、玩蛇形棋等都使學生在實踐的快樂中收獲知識和能力。
撲克牌數學游戲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學生。“我來分分類”:按顏色分、按花樣分、按數字分等。“數的分與合”:1~10里,抽出一張,說說它的分解,或者抽出兩張,說說它的組成。“誰會被吃掉”:兩人出一張牌,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小的會被“吃掉”。“加一加、減一減”:抽出兩張牌進行加減運算。“找鄰居”:出一張牌,說說相鄰的數。“誰不一樣”:出幾張牌,把不同特征的找出來……道具簡單,玩法多樣,寓學于樂。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這既符合此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需要,也體現幼小銜接指導意見對評價內容的要求。我校采用游戲化的方式,將測評的內容以“和悅樂學嘉年華”的形式開展。通過生動有趣的環節,以闖關的形式,進行學習評價。學生積極融入,熱情高漲,快樂、自信地參與活動。在學業評價活動中,過程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多元的評價方式客觀地展示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促進學生綜合核心素養的發展,讓“雙減”真正落地,讓教育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