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松山湖莞美學校 朱玉南
革命文化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寶貴素材。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七、第八單元詳細地介紹了革命文化形成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和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增進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提升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領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依然彰顯超越時代的理想性價值,革命文化為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提供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樹立、養成的關鍵時期,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多種文化沖擊下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形態極易受到不良影響,因此通過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等多種類型的文化教育工作極為關鍵。我們都知道,高中歷史教材中本身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教育資源,通過深入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傳統、革命精神進行全面展示,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革命文化首先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革命文化,是追求中華民族的尊嚴和自信的文化。通過在課堂弘揚革命文化,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以更有力的文化感情應對外來不良思潮的影響和沖擊。
2.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更好地把握一門學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20年教育部修訂完成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家國情懷等人文情懷定義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的基本內涵,激發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思想顯然離不開革命文化教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誕生,作為先進階層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掀起革命浪潮,通過在高中歷史課堂系統地回顧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付出的艱苦卓越的努力,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歷史功績,感悟革命文化的強大力量和新生人民政權的來之不易,能夠幫助廣大學生夯實愛國情感,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1.挖掘課堂教學深度,感悟革命文化精神財富
教材文本中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介紹重在陳述史實,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側重于就事論事,但是在著重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的高中歷史課堂就不能沿用講授其他章節內容的方式方法。因此來講,我們既要注重把教材中基本史實、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又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國內外局勢特點,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黨帶領人民群眾開展的一系列艱苦卓絕黨的偉大斗爭的時代意義和革命精神,并且將其運用到當前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工作中去。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第21課“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在具體介紹“五四運動”發生背景、運動過程概述和“五四”精神的基礎之上,還應該和學生具體探究早期中國工人階級在革命道路上的有益探索和奠定的革命基礎,了解工人階級在當時政治舞臺上發揮出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基礎條件。此外,還應具體分析五四運動結束后所提煉形成的“五四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30年間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當代青年的感染和鼓勵作用,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現實意義,爭取讓其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補充革命文化學習細節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承載革命文化的人物事跡、歷史遺跡、歷史文獻等史料海量,細節無數。我們的革命文化內容豐富、內涵深刻,表現在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30年中,但是由于我們的歷史學科教材篇幅終歸是極為有限的,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會勢必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開展革命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搜尋真實客觀且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歷史細節,將其用于課堂教學,拼湊起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在課堂中完善革命文化教育的相關細節和素材,相應地就要求歷史學科教師要具備較高的資源搜集能力和素材甄別能力,要善于在海量的史料寶庫中尋找好的教學資源。例如我們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時,教材中介紹了1937年8月下旬洛川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形成。按照以往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只需記住這一知識點,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和一個會議成果。但是對于更好地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目標而言,僅僅知道時間、地點、會議成果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注重補充相關史料,來進一步探究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本次會議上針對有關問題作了報告,爭取到大多數同志的支持,從而極大促進了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通過補充重大事件的細節,我們除了能夠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形成于斯,還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超策略,為在全面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3.創新課堂教學手段,提升革命文化學習效果
歷史學科知識課堂講授需要注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尤其是在進行革命文化教育中,單單依靠教師用語言介紹教材中的文字,難以對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沖擊,難以展現出革命年代的場景。因此在課堂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時,歷史學科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善于綜合利用多種手段構建教學情境,即通過拉近學生同革命年代和革命事件的距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更加有效地增進學生對革命文化價值的認同,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更加形象地展現革命文化的強大魅力。
創新課堂教學手段是從更好地提升革命文化教育效果這一角度出發,不是否定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而是為了構建教學情境,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加容易理解革命文化的重大意義。例如,我們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時,單單依靠教材中的文字敘述來展示這一主題較為枯燥,也難以全面地展示戰爭過程和中國共產黨人爭取全面解放的革命意志,為了更加形象地進行革命文化教育,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電影《建國大業》中對應片段,即國民黨拒絕同各黨派共組政府,打響國內戰爭一直到三大戰役陸續推進的場景。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資源,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解放戰爭的進程,感受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意義,更加深刻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