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 丘麗君
深度學習是學生形成數學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為培養背景,以深度學習為抓手,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如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組織操作探究活動等,以促進學生深度思考、體驗、理解和感悟,從而使學生扎實掌握知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經驗,闡述如何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進而深度理解知識,是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最有效地落實深度學習的方法之一。
以“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為例,在學生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后,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二(1)班有23人,來到公園準備租船游湖,每條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幾條小船?要怎樣解決呢?之后,我鼓勵學生們遷移生活經驗,描述與之類似的數學題目。在生活經驗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積極思考,自覺呈現數學題目,如“有40個人乘車,每輛車限乘6人,至少要幾輛車?”“1張桌子最多圍坐8人,有35個人,至少要幾張桌子?”“1壺水可倒8杯水,倒35杯水至少要幾壺水?”基于學生呈現的題目,我再次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有哪些區別?有哪些相同點?”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通過認真對比,發現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如這些問題的實質都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根據實際情況余數部分都要加1。
如此做法,不僅拓展了數學課堂教學,還使學生們獲得深度思考的機會,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動手操作能力也強。對此,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小學生的這些天性,適時組織操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學會知識,深度領悟知識,并學會應用知識,同時發展相關能力。所以,探究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為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在課堂上,我提出操作任務:看一看手中的數學工具(方格紙、剪刀),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這個任務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探究,動手操作:或把平行四邊形放于方格紙中,或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在這些操作活動中學生親身經歷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立足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所得,我再引導小組派出代表,展現本組的探究方法。展現探究方法的過程,是全班學生再度體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活動的過程。我根據學生具體的操作展示,向學生發問,驅動他們繼續深入探究。比如一個小組利用轉化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后,我提出問題:“對比之前的平行四邊形和這個長方形,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們細心觀察數學“現象”,仔細對比,發現二者關系: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平行四邊形的高。最后,學生們根據以上發現,遷移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操作探究活動,不但可以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如轉化法、數形結合法,還可以鍛煉多樣能力,如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切實達到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也喜歡表現自己,展示自我以及分享自己的成果。基于此,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及時搭建交流展示平臺,引導學生們互動交流,展現個性觀點或學習問題,就此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走進知識的深處,由此建構深度理解,增強數學學習效果。
以“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例,學生先在操作活動中探究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完成任務后,我組織學生先與小組成員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們積極思考,聯想到不同的方法,在小組內先熱烈地討論分享,隨后我繼續搭建交流展示平臺,鼓勵小組成員毛遂自薦,展示不同的方法。小組代表化身為“小老師”,到講臺講述各自的算法。“小老師”們或將組合圖形先補成一個完整的已學圖形再計算面積,或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已學的圖形再進行計算,呈現的割補法合理化且多樣化。為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合理割補的重要性,我及時捕捉課堂生成資源,呈現缺少計算數據的分割法和比較復雜的分割法,讓學生在交流思辯中切實體會到優化算法的必要。
學生通過交流展示活動,其個性得到張揚,差異得到互補,豐富了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開拓了視野,由此加深對所學的理解。
知識在探索中發現,在質疑中升華。在實施深度教學時,教師尊重學生主體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借此促進學生深度感悟。
以“角”為例,在生活中,學生們早已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角。所以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提出自己對于角這個概念的疑問。學生們暢所欲言,提出很多問題,如“數學中的角是什么樣子的?”“角是否有大小?如果有,要如何比較大小?”等。我肯定了學生積極提問的行為,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方向,引導學生進行一一探究。如圍繞“數學中的角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我鼓勵學生觀察教室環境,找出三角形物品。學生們找出不同物品,如紅領巾、三角尺、隊旗等。對這些物品,我再引導他們:“我們為什么將它們稱作三角形呢?”,學生們觀察物品,探尋形狀特點。最后找出三角形的特點,如都有三條邊、都有三個角等。同樣,根據學生的發現,我繼續引導:“三角形的角在哪里?”當學生指出三個角后,我追問:“這三個角有什么感覺?能不能畫出一個角?”學生們積極想象,自主繪制。最后,我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現角的模型,引導學生判斷,增強感知。
帶著疑問的教學,不僅開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思維,推動了課堂教學發展,還使學生們逐步增強感悟,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指導,以深度學習為抓手,聯系教學內容,應用多樣策略促進學生深度思考、體驗、理解、感悟,由淺入深地掌握所學,鍛煉關鍵能力,塑造必備品質,增強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