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陳長金
(廣州市公安局番禺區分局,廣東 廣州 511400)
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交通需求管理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其主要作用在于政府機制參與市場調節,通過交通政策等的導向作用,促進交通參與者交通選擇行為的變更,以減少機動車出行量,減輕或消除交通擁堵,以此充分減少交通具體需求壓力,以此減小不必要的資源占用。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地區交通擁堵治理是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牽頭,但地區整體交通政策的制定需結合地區規劃、道路條件、公共交通等多方因素,而由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更多承擔著地區交通秩序管理穩定方面的職責,同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交通擁堵點的硬件改造能力較弱,改造措施往往或受限于路權、或制約于管線、或影響于綠化等等,實際操作中協調難度較大,也難以產生配套治理交通擁堵措施形成組合拳。從總體層面來看,治理機制不夠健全,使其相應對策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城市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著眼于智慧交通建設,例如:(1)修建地鐵、跨線橋、隧道等,以此創建立體式交通。(2)積極引入智慧交通技術,促使交通與互聯網融合,精細化交通管理等。但從目前城市的治理情況看,上述措施實施進度往往緩慢于城市的發展,治理信息化水平不足,城市擁堵問題屢見不鮮。
當前,交警執法主要是憑借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其中涵蓋了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公安交通集成指揮平臺、公安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等多個子系統。雖然已建成的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實現了對工作效率的提高,但當需處理海量的信息數據時,依舊會存在處理效果不理想、功能不完善的情況,比如信息時效性具有誤差、數據關聯性和共享空間不足、數據整合性較差、系統監管功能較為薄弱等[1]。
對于城市交通發展而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服務是最為重要的兩部分內容。其中,交通服務也是公共服務領域中的重要部分,更是與廣大人民群眾具有直接性關聯。當前,許多城市在進行規劃建設時,依舊存在著重視發展、輕視服務的觀念,交通服務理念較為淡薄。一方面是由于在法律法規層面不夠完善,另一方面交通發展與交通服務,即交通建設者、交通管理者、交通服務者往往處于相對較為獨立的狀態,如此對協同體系的完善建立具有一定影響。從而存在相應的功能體系不夠全面,相互配合度較低。
所謂的城市交通大數據是城市交通運行管理直接形成的數據(主要包含了各種道路、公共、對外交通的線圈,GPS、圖片影像等)、城市交通有關領域的數據(例如天氣、人口、規劃等)以及群眾互動所提供的交通數據(主要為微信、微博、網絡論壇、廣播電臺等渠道所形成的文字、圖片、影像等)等綜合構成的數據集。由此可見,城市交通大數據包含了交通行業內部以及其他相關行業的數據[2]。城市交通大數據可運用于各種現有的交通系統平臺,基于對大數據技術的靈活運用,可以使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得以更為迅速便捷的處理,從而讓道路的通行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運用傳統交通誘導技術時,在交通運行實時監測和數據收集方面具有兩項缺陷。(1)因技術或存儲等限制因素,采取隨機抽樣方式收集信數據,造成收集數據不完整。(2)由于地域或部門等限制因素,無法涵蓋城市的所有道路信息,造成收集的信息不全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補足傳統交通誘導技術的不足,能夠實現對交通信息數據的系統化監測,從而使得交通誘導系統中采集的數據更為完善、更為精確。
(1)大數據技術為交通誘導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撐
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做到對道路中行駛車輛數目、車型、運動方向、行駛速度等信息的全天候采集,采用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分析理念,可以保障交通誘導系統內的有關數據收集、傳送、分析、整合、計算與存儲等工作可以更快的速度開展,為交通數據的準確分析評估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以此為基礎,構建相應的交通模型,然后結合云計算技術對道路路網交通情況與擁擠狀況進行分析評估,最后將評估情況及時通過交通誘導發布,同時采取相應應對策略,可以有效避免交通擁堵的加劇。
(2)大數據技術提高了交通誘導服務的人性化程度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合理運用,既可以讓出行者全方位的、及時的了解車流量以及交通擁堵狀況等一系列交通誘導的基礎信息數據,同時還可以區分在不同出行時間段,根據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為不同的出行人群提供精準的交通誘導服務[3]。
由于城市交通擁堵的出現具有時空性特點,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人、車輛、道路、環境之中的某項因素或者是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為此,要想處理好交通擁堵問題,就必須從全局角度出發,詳細、準確分析得出誘發擁堵問題的原因,重點從“預防”層面著手,結合利用現代化先進的信息技術,實行智慧化預防。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可結合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通信技術等各種先進技術,以此通過采集行人、車輛、道路、環境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整合傳輸至公安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基于對相關數據的全天候監測、分析和評估,以此做到對道路通行情況的及時感知,及時分析計算出擁堵指數,可以預估道路交通通行的高峰時段,估測容易出現擁堵事故的時間與地點。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思路、理念和方式進行創新,加強對大數據資料的采集、整理、分析與運用,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由交通信息數據的形成方式可以得知,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的運作基礎即為數據的“輸入——形成——輸出”。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對設施設備的動態監測分析,結合傳輸技術的運用,以此構成龐大的原始數據信息庫,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和評估,預測不同時段各條道路的實際交通需求[4]。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利用公安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全方位感知城市道路通行的具體狀況、各條道路的車流量狀況、實時天氣與施工動態,并且對信息實行分析和評估,準確、迅速地預估得出擁堵時間發生的路段、時間節點,從而能夠在關鍵時間段預先安排分配適當的路面警力前置到相應位置,提前疏導交通,避免交通擁堵從堵點逐漸惡化為線面的大型擁堵事故。轉變傳統的事后疏通方式,改為采取以事前預防為主、事后疏導為輔的交通管理模式,實現對道路交通的通暢性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
要全方位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化程度,就要對公安交通集成指揮平臺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可以在主城區的關鍵道路安裝固定點交通流采集裝置,實行對斷面速率、流量、時間占有率等相關信息的全面、完整收集,同時憑借大數據技術結合現有的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獲取交通信息數據、路網視頻資料、手機信令、互聯網信息等,再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使用大數據技術處理加以合理評估分析,以此判斷可能突發擁堵問題的具體狀況,從而為疏導交通、車輛分流奠定可靠基礎。同時合理綜合的運用智能化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公安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等各種先進系統,對突發擁堵事故進行及時分析評測,并借助升級改造之后的智能交通集成指揮平臺,對主城區關鍵道路和交叉口實行24 h的路面交通實時監測,動態掌握城區警力位置狀況,做到就近調配,從而實現對警力的合理、最大效率的分配使用[5]。
基于智慧城市交通系統,對城市當前采取的交通擁堵治理策略展開分析,應當采用信息化技術,創建大范圍的實時性通訊網絡,把市區中的全部關鍵道路信息、車輛信息歸集到通信網絡之中,并全天候實行道路狀況信息的共享,從而讓人們對交通道路的擁堵情況、有可能發生擁堵問題的動向趨勢加以及時掌握,以此針對擁堵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應當安排交通管理部門與通信管理部門協同開展擁堵治理工作,通過二者詳細地溝通交流,結合5G技術以及專用網絡建設通信系統機制,讓所有的車輛信息都匯集于通信系統內。對于工作模式層面,選擇以市區為核心、往周邊輻射無線信號的措施,使用移動通信設備實行信號的接收。可以在交通壓力比較大的地區創建二級、三級通信站點,并且還要建設多個信號加強站,從而保證信息傳輸的強度,讓全部車輛可以及時獲得信息數據。比如,某一條道路在上午7點15左右發生擁堵,為此,就需要交通管理部門結合分布的監控系統掌握擁堵的時間段、通行車輛數量、道路信息數據,以此將各項相關信息進行匯總,可以編制成一條簡訊信息,通信管理部門將其大面積傳送出去;同時,要以10 min為一個單位,即時有效的對道路擁堵的動態情況加以更新匯報,以便其它車輛對擁堵路段進行規避,以此更快實現對交通擁堵的疏導,也能很好的避免擁堵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要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公共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整合其指揮調度系統,包括(公交車指揮調度系統、出租車指揮調度系統、網約車指揮調度系統、長途車指揮調度系統等),將上述指揮調度系統和停車場誘導管控系統相結合,創建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系統,從而實現公共交通智能化,以此提升交通管控服務質量,使得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獲得顯著提高。同時通過在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應用系統中結合引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訊等多項先進技術,對各方面交通信息的及時采集、分析、整合,構成結合了智能化調度安排、自動化收費、信息服務、網絡通訊等多項功能的集成化公共交通智能運用系統,配合實現交通執法、稽查布控、分析預估等多項功能。
要想實現對交通擁堵問題的有效治理,就必須要依靠群眾的力量,由政府管理部門和人民群眾一同參與交通治堵工作,結合數據動態聯系、系統融合、信息共享、數據服務、信息反饋等功能,同時聯合單位主體責任機制、行業自律機制、輕微交通事故迅速處理機制、警保合作機制、道路交通違法致堵責任追究和舉報獎勵機制等,采取治理交通擁堵情報采集、效果反饋評估、宣傳推廣教育、主體責任劃分和落實、交通事故迅速處理和認賠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達到對交通擁堵問題的智慧化、高效化治理。
(1)加強跨部門信息共享,形成治堵合力
引起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問題的原因大多較為復雜,并非是某一部門單獨就可以有效解決的,為此,對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問題必須要聯合多個部門實行協同化管理,要強化法律法規政策保障,將每個部門的責任和義務都充分落實到位,確保其各司其職,一同構成治堵合力。采取“大數據+部門聯動”的工作方式,破除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合理運用各部門的碎片化信息,做到對公安內網和外網之間非涉密的信息數據的互相連通共享,即使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非涉密信息數據能夠和交通、安全監理、國土資源、城鄉管理、氣象監測、保險、廣播電視、運輸等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數據的網絡連接和信息共享。若是由于交通違法行為而引起交通堵塞問題的情況,或者是由于在擁堵道路中采取了交通違法行為而導致擁堵情況進一步惡化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將此車輛的相關信息通過系統傳輸給保險、信用機構,從而采取提升保費費率、對駕駛者信用降級等方式,讓人們更加重視對自己駕駛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使得道路通車秩序更加具有保障。也可在公交車、出租車上裝設終端聯網裝置,以此對其進行實時定位,掌握并上傳道路通行狀況,把大數據分析評估結果傳輸給運輸公司,要求公司加大管理力度,而且嚴肅勒令該公司的車輛不可在擁堵道路作出違規違法停車等可能影響道路通暢性的行為。若是處于特殊氣象環境下,對于容易引起道路交通擁堵的情況,應當做到數據信息的實時共享,從而對擁堵問題加以預警,預先采取防控措施。若是在學校周圍區域,由于上學、放學而引發的交通堵塞問題,需要聯合學校、教育主管單位、社區、街道等,協同采取治堵措施,從而形成治堵合力,具體可采取組織宣傳教育活動、通行行為的正確引導、創建合理的處罰機制等措施來保證交通道路的通暢性。
(2)暢通信息反饋機制,創新交管警務機制
交通管理部門需要拓展數據信息的收集渠道,可以在交通管理部門的系統平臺中專門創建一個用于信息接收和整合、分析群眾報警和投訴等功能的系統,疏通道路交通主要是為了讓群眾的日常出行更加安全、便利,所以平臺中設置群眾反饋渠道十分關鍵。要確保數據收集更加全面準確,從而對交通擁堵的疏導治理工作的監督更加全面有效。同時可以靈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做到對交通擁堵的實時自動化報警,并開發移動APP、公眾號等終端應用功能,引導市民對交通違法行為加以及時舉報反饋。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推動交通事故迅速處理制度等,利用視頻監控掌握交通事故發生時的具體證據,便于將事故現場的涉案車輛及時移開,讓道路能夠更快恢復通暢。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持續提高,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均機動車保有量也在不斷提高,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嚴重落后于機動車增長速度,如此就會導致道路交通資源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持續惡化,引發交通擁堵問題,對城市未來的發展進步帶來嚴重影響。為此,需要重視智慧城市下的交通擁堵治理,促進城市和現代化信息技術之間實現更加深入的融合,從而更好的解決城市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