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龍
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馬克思曾就俄國發展道路提出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但如何把這一理論設想變為現實,在實踐中開辟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新道路卻始終是待解的難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時明確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非西方國家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而成功探索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既是對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的實踐驗證,更是對這一理論設想的創造性發展,為推進人類現代化歷史進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歷史范疇,指的是人類從“傳統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總體歷史過程,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動力,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生成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等領域的綜合性社會變革。現代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轉變,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就是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誕生的理論,其根本指向就是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進行辯證分析、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指明人類的共產主義前進方向。
在唯物史觀視閾中,人類社會最早的現代化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①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6月1日,第2版。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他們提出過大量有關現代化的概念,如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代國家政權、現代大工業、現代生產力、現代生產關系等。馬克思曾把西方“現代社會”和“工業社會”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代名詞,而其語境中的“現代”所代表的歷史意蘊即“資產階級時代”。以工業文明為標志的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體現,反映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社會形態演變趨勢。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一次巨大飛躍,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歷史性地位。同時,馬克思無疑也是人類思想史上對西方現代化的“動力源”“問題因”“矛盾鏈”進行全面診斷的思想家,是全面反思、深刻批判西方現代化的先驅者。②黃建軍:《唯物史觀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坐標與世界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6期。在馬克思看來,西方的現代化是充滿悖論的,現代化并不等同于社會絕大多數人生活方式的改進和社會福祉的增加。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直接后果是使人類社會從傳統的“人的依賴關系”階段進入現代的“物的依賴”階段。由于過度依賴資本增殖和擴張邏輯,西方現代化不可避免地帶來“現代的災難”。在財富分配和階級關系方面,資本主義現代化造成“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21頁。“一邊是世襲的富有,另一邊是世襲的貧困”。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6頁。社會兩極分化必然帶來階級對立和社會內部矛盾的加劇。在人的生存狀態方面,資本主義現代化造成了人的異化,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頁。促使人走向異化、畸形、片面、病態,“給‘人的世界’帶來嚴重的摧殘和貶值,因而是人的生命和文化價值的雙重毀滅過程”。⑥豐子義:《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當代解讀》,《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在社會秩序運行方面,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盲目生產、消費主義和經濟危機,使得生產過剩、恐慌、慢性蕭條等問題周期性出現。在處理國際關系和文明間關系方面,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充滿了掠奪、奴役和血腥,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22頁。資本主義現代化“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05頁。在人與自然間關系方面,以理性和資本為主要內核構建的西方現代化理論,其思維范式是人類中心主義。在工具理性和資本邏輯的宰制下,人對自然的無情“征服”必然招致自然界更加猛烈的報復,導致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之間關系、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持續緊張。
鑒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造成如此之多的弊端,如何克服西方現代性邏輯給人類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人類社會能否開辟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新路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反復思考的命題。“跨越卡夫丁峽谷”就是在這一理論追問下提出的創造性設想。這一設想運用唯物史觀,通過研究生產力落后的東方國家的社會發展規律,提出關于社會形態跳躍式發展的大膽預測,其理論旨趣就在于回答非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可行性。總體上看,“跨越卡夫丁峽谷”基本思想的邏輯層次如下:
第一,有必要跨越。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時,其出發點和著眼點是俄國的社會發展和俄國人民的幸福問題。馬克思指出:“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462頁。顯然,在馬克思看來,俄國從1861年開始已經開啟通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如果繼續下去的話,俄國必然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經受已經在西歐資本主義歷史上出現的無盡的痛苦,并失去在農村公社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的機會。如果能夠“跨越卡夫丁峽谷”,俄國就可以避免重走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的老路而開辟一條光明的社會發展新路。馬克思形象地借用象征古羅馬士兵戰敗受辱的所謂“卡夫丁峽谷”來比喻資本主義這道“軛門”,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即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的侮辱”,期待通過尋求新的道路擺脫資本主義制度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第二,有可能跨越。馬克思曾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專題探討過俄國公社是否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問題。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頁。馬克思認為,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和物質基礎,而“亞洲社會”與“西方社會”在土地所有制、經濟組織形態、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權力運行制度和機制、社會發展動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東方落后國家并不具備實現西方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俄國的“土地公有制賦予它以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而它的歷史環境(資本主義生產和它同時存在)又給予它以實現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的現成物質條件。因此,它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頁。“跨越卡夫丁峽谷”實際上成為此后馬克思主義語境下探討東方社會現代化發展所須面對的資本主義道路的專門術語,④鄒詩鵬:《馬克思“卡夫丁峽谷”問題探索再研究——兼談東方社會發展的主體性》,《河北學刊》2019年第5期。特指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俄國以及同俄國國情基本相似的國家跨越資本主義長期發展的過程,由前資本主義階段或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從而避免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痛苦。⑤俞良早:《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年第2期。
第三,有條件跨越。所謂“條件”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經濟條件,即俄國農村公社集體所有制形式必須與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所謂“跨越卡夫丁峽谷”,“跨越”的是資本主義價值觀、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而不是“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反,實現“跨越”必須充分吸納發達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發達的市場經濟、現代法治文明等資本主義一切積極成果。二是歷史條件。恩格斯在《〈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中指出:“對俄國的公社的這樣一種可能的改造的首創因素只能來自西方的工業無產階級,而不是來自公社本身。西歐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以及與之俱來的以社會管理的生產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這就是俄國公社上升到同樣的階段所必需的先決條件。”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頁。“只有當資本主義經濟在自己故鄉和在它興盛的國家里被克服的時候,只有當落后國家從這個榜樣上看到‘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后的國家才能開始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然而那時它們的成功也是有保證的。這不僅適用于俄國,而且適用于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的一切國家。”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13頁。不難看出,恩格斯所說的歷史條件是:西歐資本主義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資本主義已被戰勝,社會主義生產已經取代了資本主義生產。這些國家不僅給落后國家以示范和榜樣,而且會幫助落后國家,實現“跨越卡夫丁峽谷”。三是革命條件。在《共產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對于能否跨越的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復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79頁。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假設的“互動革命論”。“互動革命”成為實現“跨越”的必備契機。反過來說,如果不具備“互動革命”的條件,俄國就不具備“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革命條件。
顯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跨越”的可能性,但他們期待俄國實現“跨越”的歷史條件和革命條件在后來的歷史演變中并未真正出現,這是否就意味著落后國家不能以“跨越”的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呢?這無疑是需要通過艱辛探索和創造性實踐予以回答的重大課題。
毫無疑問,馬克思提出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是十分可貴的,也是極具理論價值和思想啟迪意義的,但由于其生前并未經歷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這種設想總體上還是預測性的,可以說是對“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點題”。實踐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究竟如何展開卻是待解的難題。蘇聯對社會主義也進行了大體為時70年的探索,但最后以改旗易幟的“跑題”告終。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奠基、創立、發展和完善,才是對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歷史性課題的創造性“解題”。①姜輝:《中國社會主義70年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當代中國史研究》2019年第5期。
第一,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東方落后國家中國,在實踐中成功探索出的一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也是一條非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前提,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屬性。與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包括“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在內的現代化道路探索不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起點是新中國成立。毛澤東早就提出,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②《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人們常常忘記是什么樣的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頁。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的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④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473—474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24頁。
第二,成功開創了先進制度“反推”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之所以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目的就是要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先進制度對俄國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能否真正成功“跨越卡夫丁峽谷”關鍵取決于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反推”落后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彰顯出強大生命力,展現出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不但要從“唯物論”的角度重視經濟因素在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決定性作用,還要從“辯證法”的角度重視政治活動、思想觀念等非經濟因素在推動現代化發展方面的巨大的“反作用”。⑥竭長光:《歷史唯物主義中的辯證法與經濟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2期。“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沒有完成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完成的生產社會化、現代化任務,生產力沒有達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水平,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沒有充分建立起來。”⑦洪銀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紅旗文稿》2016年第7期。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反推”效應卻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正是依靠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我國通過改革開放,以“時空壓縮”的追趕方式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走完的工業化道路。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以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目的就是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或經濟體制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成功開創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現代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只占全球經濟的1.8%。 2021年我國GDP達17.7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達到18.5%。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①數據來源:《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復興鑄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49.htm, 2022-11-01;《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30_1888887.html, 2022-11-01;《〈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xxgk/jd/zcjd/202109/t20210930_1822661.html, 2022-11-01。尤其是,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7—8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黨高度重視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中國社會總體保持穩定,打破了世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不可兼得的“亨廷頓悖論”,創造了后發國家邁向現代化過程中長期穩定發展的人間奇跡。
第四,積極探索擺脫資本主義“問題鏈”的現代化道路。“跨越卡夫丁峽谷”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擺脫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問題鏈”。中國在探索自身現代化道路時,始終以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問題鏈”為指向,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特征的認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23頁。“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頁。唯有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才能破解人類現代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目標追求,旨在避免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既重視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在推動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重視規范和引導資本的健康發展,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展開方式,旨在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單向度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3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品質追求,旨在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所造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旨在避免“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3頁。謀求實現國家間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是為了回答存在著農村公社的俄國如何避開資本主義階段而開辟一條社會形態更替的新路,這條新路原本不是為中國設計的,但中國共產黨人從“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中獲得了理論智慧和思想啟迪,從中國國情出發,成功建構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形態和戰略設計,并以舉世矚目的成就驗證了“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的理論預見性和生命力。
第一,驗證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可行性。同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一樣,現代化也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資產階級開啟了人類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但資本主義現代化并不等同于人類現代化的全部。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現代化分為兩個大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意味著更高階段、超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現代化,是實現人的真正解放的現代化階段。但西方流行的現代化理論卻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是唯一經過實踐驗證的、可行的現代化模式,經由資本主義所塑造的現代化模式是歷史的終結,西歐社會之外的所有民族和國家只能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唯一模式”而別無選擇。然而,事實勝于雄辯。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本意就是開辟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道路來規避西方現代化的“問題鏈”,以此否定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和不可超越性。中國成功開辟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用事實告訴世人:人類通向現代化是道“多選題”,并非只有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一條路。“跨越卡夫丁峽谷”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有可能創造出一條品質超越西方現代化的新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9頁。
第二,驗證了選擇“跨越卡夫丁峽谷”路徑的必要性。吸收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優秀文明成果,走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實質。人類的現代化并不是在孤立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而是在現代工業文明快速而廣泛傳播的世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在國際分工、世界市場以及全球化的時空場域中成長的。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的普遍交往催生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而使各個民族的地域性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生產方式。世界歷史是“跨越卡夫丁峽谷”不可或缺的時代背景,“跨越卡夫丁峽谷”是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才能實現的政治轉型。在馬克思看來,俄國作為生產力落后的東方國家,之所以能夠“跨越卡丁夫峽谷”,緣于其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生產的共時性,即與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共存,可以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現代化及其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也就是說,要想“跨越卡丁夫峽谷”,就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創造的現代化文明成果。基于此,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制度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進入新時代,中國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優秀成果,在資本主義占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驗證了遵循“跨越卡夫丁峽谷”方法的科學性。馬克思在駁斥俄國民粹主義者米海洛夫斯基的觀點時,明確表示那種基于西歐經驗的普遍史觀不適用于俄國。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馬克思解釋說,關于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這一資本主義的起源過程已在英國完成,西歐各國正在經歷類似的陣痛,但這并不表明其他國家也得經歷這樣的過程。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0頁。“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制在西歐各國的范圍內”,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9頁。因此他反對把“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30頁。顯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蘊含著科學的方法論,這就是:必須從具體的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獨立自主地探索現代化道路。走自己的道路,這一科學方法給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方法論啟迪。鄧小平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頁。自黨的十二大創造性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概念以來,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二十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寫入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的標題,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6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獨立自主探索出的人類現代化道路的“創新版”,獨立自主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成功探索的方法論秘訣。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探索,其理論意義遠不止于驗證馬克思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天才設想。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有力地拓寬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視閾,豐富和發展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建構起“跨越卡夫丁峽谷”的中國道路、中國方案。
第一,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可能性,但“跨越”之后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經濟體制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馬克思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這也成為長期困擾社會主義國家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把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先行運用的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又激發出市場經濟的活力,既充分運用資本又對資本進行規范和引導。這種將社會主義制度之“強”和市場經濟之“強”相結合的“強強聯合”式的創造性組合,使中華大地在過去四十多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歷史性地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峽谷”之后的經濟體制建構問題,為社會主義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極具創新意義的發展思路。
第二,創造“并聯式”整體發展的戰略思路。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內生的現代化道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其不得不選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推進的“串聯式”發展道路。根據馬克思的設想,“跨越卡夫丁峽谷”是一條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成果與俄國農村公社相結合的發展思路。馬克思雖然沒有具體說明這條現代化道路如何展開,但它不可能是一條復制西方資本主義的“串聯式”發展思路,而應是一條農村公社經過西方現代化成果改造后的新路徑,是一條外生式現代化道路。這樣,俄國落后的農村公社生產方式就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獲得新的生命。必須指出的是,馬克思只是作出理論上的預測,東方落后國家究竟以何種方式推進自己的現代化實踐,依然是未知數。中國共產黨人則將馬克思的天才設想及其理論智慧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思路,形成“并聯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思路。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相互協調、互促共進之路,其顯著特征是以新型工業化帶動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現代化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并聯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是對“跨越卡夫丁峽谷”所蘊含的理論智慧的創造性實踐,是對西方內生式現代化“串聯式”發展思路的超越。
第三,開辟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跨越卡夫丁峽谷”是針對俄國具體的社會歷史特點而設計出的社會轉型方案。但在中國的現代化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致力于思考如何實現“跨越卡夫丁峽谷”方案的中國化,自覺把“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道路開拓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緊密結合起來,成功地探索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二個“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內容,也是實現的途徑和載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追求和根本歸宿,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形象化表達。中國式現代化“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43頁。正是因為成功地探索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民族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人才有足夠的底氣斷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1版。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1頁。
第四,提出兩種制度共存的嶄新構想。如前所述,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基本設想是:土地公有的俄國農村公社,如果能夠吸收資本主義的肯定成果,將機器應用于農業耕種,那么,它不必瓦解就能適應新的生產方式,這樣就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獲得新的生命。但問題在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實現“跨越”的歷史條件和革命條件始終都沒有出現,馬克思甚至認為,“在極為廣闊的領域內資產階級社會還在走上坡路”。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8頁。至于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將以何種方式實現與現代資本主義并存,如何處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將“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變為現實,而且深刻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峽谷”后如何處理好兩種社會制度間關系、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間關系的問題,這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⑥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日,第1版。黨的二十大報告再度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⑦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60頁。
第五,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啟迪。“跨越卡夫丁峽谷”原本是在跨越社會制度的意義上體現其理論價值的。但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意義,不僅體現在社會制度的“跨越”上,也體現在相同或相似社會制度國家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上。中國式現代化昭示著,實現“跨越”必然是立足國情的“跨越”,任何脫離國情的“跨越”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走向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7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第64頁。展望未來,當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到2035年如期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如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進入現代化行列,這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也將歷史性地重構人類現代化的格局和版圖,進一步增強非西方發展中國家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的熱情和信心,更加充分地彰顯出“跨越卡夫丁峽谷”對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寶貴啟示和深遠影響。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實踐中探索出的現代化道路,也是一條非西方的現代化新道路。這條道路的成功開辟不僅驗證了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的可行性,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這一設想,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歷史性地回答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探索現代化道路這一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建構及其創造性實踐大大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極大地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拓人類現代化新道路的勇氣、智慧和能力。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不斷展開,中國式現代化還將以新的更大成就,對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人類的現代化歷史進程產生重大而持久的影響,在人類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