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力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極為重視理論創新的無產階級政黨,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中國并不是較早受到其影響的國家,然而卻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成果,并在這些偉大成果的指引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的面貌,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社會發展篇章,也是當代人類現代化最為精彩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頁。這一重要論述概括了當代中國取得偉大成就的基因密碼,也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善于理論創新的突出優勢。這一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千錘百煉鍛造出來的,今天更加厚實和鮮明。黨的二十大的理論創新,就非常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優勢。我們可以從黨的二十大報告理論創新的三大特色來透視這一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主題非常鮮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頁。這一精練的表述中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維度:歷史的維度和現實的維度。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在大格局上的集中體現。
歷史的維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的大敘事,是通過改革開放開拓出來的中國社會發展之正道,它貫穿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當代中國歷史進程中,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的偉大旗幟。它首先由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十二大開幕詞中深刻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基礎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雹凇多囆∑轿倪x》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中國共產黨四十多年來始終如一地高舉這一旗幟前進,構成了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輝歷程。還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偉大征程在不斷刷新它的歷史進程,即鮮明地標注了不同階段的主題詞,尤其是通過五年一次的全國黨代會報告的主題,將始終不變的旗幟同不斷鼎新的使命融為一體。首先是無一例外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領:十三大報告強調這一道路的開拓:“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強調新成就,標題突出“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展開新世紀的這一偉大進程,“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十六大鮮明提出“全面小康”的新使命,強調這一偉業的開拓創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到了十七大,強調要取得“全面小康”的勝利成果,其報告標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八大把使命進一步聚焦到“建成”上,報告標題是“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九大突出階段性歷史使命的完美收官,報告標題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二十大迎來新的歷史紀元,以“現代化”承續“全面小康”的歷史使命,報告標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路向的堅定,成就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運動的闡釋是以全世界為背景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不僅僅是政治立場,也是運動的戰略。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世界性:“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276頁。資產階級成為世界性的力量,無產階級要戰勝資產階級,也必須形成世界性的聯合,所以,并不是立足民族國家的基礎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
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提出社會主義的“一國勝利論”。“十月革命”的成功,實際上已經叩開了探索民族國家范圍內社會主義革命規律的大門。然而,列寧去世以后,蘇聯共產黨并沒有認識到這一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斯大林甚至予以了批判和否定。他論述道:認識列寧主義必須“正確地指出列寧主義的國際性質,這正和社會民主黨人相反,他們認為列寧主義只適用于俄國一國的環境”。他批評季諾維也夫等人認為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實際情況中的應用”的觀點,指出不能夠“把列寧主義從國際無產階級的學說變成俄國特殊情況的產物”。④《斯大林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5—396頁。
1938年,毛澤東開創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命題,但卻遭到蘇共中央的質疑。為了照顧同蘇共的關系,《毛澤東選集》出版時,將這一命題調整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⑤《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毛澤東后來回憶:“1949年訪問蘇聯時,斯大林狠狠批評我們一頓。會上有三個人放炮,一個是莫洛托夫,一個是貝利亞,一個是斯大林??偟囊馑际钦f,中國有民族共產主義,毛澤東如果不是一個鐵托的話,至少是半個鐵托。”⑥參見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46頁。
然而,事實證明,正是立足于民族特色和國情,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才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不僅僅創造了中國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也深刻影響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當今仍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都十分重視中國共產黨對具有民族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越南、朝鮮、老撾、古巴都強調要探索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鑒于自己國情的不同,對本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及當前任務提出不同的觀點,并制定相應的經濟社會政策。①參見柴尚金:《當今國外共產黨發展變化的五大亮點》,《當代世界》2018年第8期??梢郧宄乜吹?,以“蘇聯模式”一統天下的社會主義運動已經結束,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運動必將迎來21世紀社會主義的再度復興。
黨的二十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的承續,具有新的、十分重要的歷史性價值,這特別集中地體現在現實性使命與主題的緊密結合上。中國已經圓滿完成全面小康的歷史使命,在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徹底消滅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奇跡,樹立起了歷史的豐碑,開啟了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這是社會主義運動中從未達到的具有較高社會發展水平的偉大征程,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理論話語一個鮮明的特色,是與較高水平的現代化相吻合,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對體現人類社會較高水平的現代化進行理論闡釋和發展規劃。這一新使命的話語有兩個集中的體現:
一是“任務話語”。對直到世紀中葉的未來黨的“中心任務”的定位,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來標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理論話語清楚地闡明了一個歷史的真理:近代以來一代代優秀中華兒女追求的中國夢,只能夠在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上才能夠實現!闡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關聯,也牢牢地定下了中華民族在人類現代化版圖上的靚麗坐標。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的確立,精準契合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這一全新的歷史進程的基本屬性和根本訴求。
二是現代化鼎新話語。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軸的理論話語,建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語系?!爸袊浆F代化”的命題是由鄧小平首先提出的。 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談到:“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雹凇多囆∑轿倪x》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頁。鄧小平的這一闡述,把中國式現代化形成第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揭示出來,它牽引的是以小康社會為主題的話語體系。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再闡釋,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凸顯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歷史性提升,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比較系統和深入的闡釋,它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新的定位和表述。這一新的歷史使命的理論話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篇章。
面對未來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創新,其豐富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其理論創新不僅著眼于具體的理論闡述的新提煉、新歸納和新升華,而且特別凸顯和著力闡述理論創新的方法論。所以,二十大引領我們的不僅是新的理論話語,還在于對理論以及理論創新方法論的更好把握。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是對“時代之問”的回答,正如馬克思所指出:“每個歷史時期的謎是容易找到的。這些謎反映了時代所提出的問題?!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頁。黨的二十大理論創新的“論”,是圍繞著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即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的“中心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黨的二十大理論創新從話語體系來看,其鮮明的特點就是形成了以中心任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話語。這已經不同于我們黨以往的現代化話語,如果把建設小康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論話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1.0版本,那么,強國和復興階段的理論話語,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版本,它貫穿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論”的闡釋,首先是從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系統闡述開始的,它第一次全面而又精要地描繪了中國所代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面貌,與資本主義現代化形成鮮明對照。盡管資本主義最先開拓了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但它固有的內在矛盾使其現代化也處于尖銳的沖突之中。中國走的現代化新路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把比現在所有現代化國家的人口還要多的人一攬子帶入現代化,徹底改變人類現代化的版圖。這種一攬子進入不僅是14億的人口大國和此前現代化國家人口數量之比的優勢,更是現代化質量之比的優勢,中國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以共同富裕邁入現代化,這是此前的現代化國家沒有和不可能做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的和諧推進,為現代化方式樹立了前所未有的標桿。通過和平發展的道路走向現代化,更是開辟了西方現代化國家難以想象的道路,如果讀讀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對五百年來西方現代化強國全球競逐的描繪,就更能夠感受到和平崛起的不易和偉大。
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闡釋,建構了這一話語體系的中軸,毫無疑問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和人類現代化理論的寶貴貢獻。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深刻揭示了人類現代化的緣起,闡明它根本上源于生產力的巨大變革:“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7頁。闡明現代化開啟了人類世界歷史的新進程:“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我們今天稱之為全球化;闡明它帶來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巨大變革:“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5頁。這是我們研究的現代性之最核心的特征。
資本主義開拓了現代化,卻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災難。社會主義就是要創造一條消除資本主義災難的新現代化道路。馬克思最早提出落后國家可以超越資本主義的災難性發展而走出現代化新路的設想:“它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頁。蘇聯社會主義進行了最早的探索,也曾經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就,遺憾的是這一探索卻因蘇東劇變而中斷。然而,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探索卻繼續激流勇進,尤其是改革開放對當代人類現代化文明成果的成功借鑒,中國共產黨續寫了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輝篇章,真正完成了馬克思設想的對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跨越。今天,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現在當代世界,也當然應該把其中蘊含的寶貴經驗和內在規律萃取出來。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也是落后國家現代化新路的探索過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創新,到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主開拓,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確立和中國式現代化新路的形成,理論在偉大的實踐成就中不斷積淀和升華。黨的二十大,可以說是積百年現代化奮斗之力,塑造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形象,其本質要求的歸納就是最核心的描繪。
本質要求第一次從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的層面將其同資本主義現代化區分開來。首先從領導力量上定位,它決定著現代化的屬性和質量。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它所領導的現代化,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的人類新型現代化,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選擇。中國現代化曾經歷過不同的領導力量主宰,從最早的洋務運動開始,中國共產黨以外的任何領導力量,都不能有效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開辟了中國現代化的新路。這一領導力量也就決定了它的社會主義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繼而,本質要求從社會發展的五個基本方面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特征: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領域最鮮明的特征;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集中體現;豐富的人民精神世界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體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前所未有的現代化品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呼應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解”的歷史性命題。本質要求的國際層面,則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畫龍點睛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對當今全球治理的方向性、價值性引領。本質要求最后的落腳點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新的亮點在于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聯,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新型人類文明的人間正道,為當今人類文明樹立起了正確航標。
新的現代化理論創新揭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新訴求。在經濟發展領域,與現代化本質要求相統一的就是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這是對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歷史話語的承續和升華,它內含著構建新發展格局、更高水平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更高標準的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的新要求。在政治發展領域,法治的新話語值得關注。報告首次把法治建設作為單獨一章論述和部署,彰顯了全面依法治國在總體布局中的新的定位。在精神文化領域,最為重要的是思想理論的引領具有了新的更高的站位,報告在總結五年和十年的工作后,面向未來的開篇之言,就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契合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內在根由,就是要更好地發揮科學理論引領社會發展的優勢。在社會建設方面,特別突出的是聚焦民生福祉,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共同富裕達到更高水平的政策舉措,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提出一個更高的站位,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的部署,當然也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話語。
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特有的話語,它體現了先進政黨對新型現代化的領航。在先進政黨的建設中,制度治黨的新話語非常突出。報告第一次提出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同時要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就是明確要把治黨建立在黨規、黨法的基礎上,為黨的先進性和長期執政打造可靠的制度保障。所以,報告的一個新特色是揭示了黨的建設,特別是制度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聯。
“道”的升華,即話語基礎上的方法論創新,更是高屋建瓴,更加有力地引領了理論創新。有兩個非常突出的體現:
首先一個突出的方法論創新,就是提出了一個開拓性的立論,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命題的確立。將時代化與中國化并列,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路徑重要的新闡釋。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本路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同所在國家的實踐相結合,才能夠真正創造出解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際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從本本中解放出來,使其真正具有生機勃勃的活力。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中,還有一些與中國化緊密相連的基本問題。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作了一個重要闡述:“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雹佟妒叽笠詠碇匾墨I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2頁。此后,將之進一步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由此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時代化與中國化并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后,再一次從理論創新根本的方法論層面的升華,第一次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兩條基本路徑:空間和時間的兩個基本維度。它把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全球性和歷史性有機統一起來。中國化的空間維度,揭示的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民族化問題。馬克思在世時已經意識到他的學說傳播中的民族性問題,他曾經批評俄國的某些革命者:“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 (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66頁。中國共產黨開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傳播的重大貢獻。時代化的時間維度,揭示的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科學屬性。恩格斯在晚年還尖銳批評不懂得理論時代性的傾向:“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當我們把生產資料轉交到整個社會的手里時,我們就會心滿意足了……”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1—562頁。時代化就是對馬克思主義這一發展屬性的精辟歸納。
另一個“道”的升華是對世界觀、方法論的提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雹诹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8—19頁。這是第一次從世界觀、方法論高度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闡釋,將之歸納為六個堅持: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將人民至上置于首位,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立場,是理論永不變化的本色;將胸懷天下作為最后的奠基,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最徹底的無私境界和偉大抱負,是先進階級、先進政黨獨具的優秀品格。自信自立,強調的是理論創新的歷史主動性和對本本主義的超越;守正創新,要求的是理論創新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敢于超越前人的辯證統一;問題導向,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關鍵點,尤其是對“時代之問”的回答構成理論創新之大宗;系統觀念,萃取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人類社會極為重要的方法論,如從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論述,到揭示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聯,都極為精彩地摒棄了孤立、靜止和片面的思想方法。這些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經驗的精彩升華,對于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精彩把握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拓中創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強調這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0頁。黨的二十大理論創新的這一特色極為鮮明。
將時代化與中國化并列,顯然包蘊了中國特色與普遍規律的共存,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對時代性大問題、大挑戰回答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對當代社會主義基本問題、黨的建設和發展的基本問題的回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線,它們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包蘊了對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黨的二十大立足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的宏觀視野,透視發展的規律,繪制發展的藍圖,必然要深刻反映當代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化的基本規律。
黨的二十大理論創新透過特殊性展現普遍性最為突出的,就是通過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而對當代人類現代化的深刻揭示。這一本質要求從九個方面展開,有其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絕不要忽略它包蘊的普遍性,這是它極為重要的價值。九個方面,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置于首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當然也應該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首要的本質要求。而它又深刻揭示:現代化的首要問題是領導力量的確立,由誰來領導和主導現代化,決定了現代化的基本屬性和基本品質,這是推進現代化的首要抉擇。同時,這也深刻揭示了人類現代化與政黨政治的內在關聯。政黨政治與人類現代化相伴隨行決不是偶然的。政黨政治是人類政治發展的重大成就,創造了政黨這一前所未有的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的強大工具,也為民主政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個基本標識。所以,政黨政治及其發展,也是人類現代化根本性的內在要求。通過中國式現代化闡釋把現代化的這一首要共性揭示出來,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現代化的寶貴貢獻。緊接著的第二方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這一中國特色相連的共性,是現代化道路選擇的關鍵性。道路最重要的體現是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了不同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耦合形式,直接影響和決定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中國通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走向現代化,并創造現代化的奇跡,這既說明現代化不等于西化,它有不同的道路(制度)選擇;也說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優越于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的更好選擇。
本質要求按社會發展五大領域予以的特色揭示,對普遍性的呈現也是很鮮明的。首先,五大領域的定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普遍性意義。自從現代化理論誕生以來,對什么是現代化有過相當多的論說。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以工業化為重點,以后對整個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的發展,乃至人的現代化等都有更加寬泛的關注,但總體上論說比較龐雜,沒有形成較好的認同。本質要求的五大領域概括了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層面,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無論什么樣的現代化,這五方面都是最基本的支撐和布局。這一概括,提供了當今人類現代化的重要引領。同時,把經濟發展置于五大領域的首位,體現了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無論什么樣的現代化都要首先立足這一基礎。
政治現代化緊接著經濟之后,反映的是兩者之間最為重要的內在關聯,列寧有一句很精練的表述:“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①《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1頁。經濟發展的訴求首先指向政治,因為政治能夠最直接影響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狀況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同時,政治發展本身也是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都是全人類共同價值。②《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人民網,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64124, 2022-12-05。毫無疑問,政治構成人類現代化重要的向度。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表述,揭示了文化現代化的普遍要求。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現代化進程中越來越凸顯。 1990年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提出后,立刻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研究熱潮,就是文化更加深刻影響社會發展的典型體現。此前,美國學者克萊因還提出了有名的“國力方程”,把“國民意志”作為衡量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中的科學因素更是現代化的強大支撐,落后的科學技術不可能與現代化的國家并存。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基本原理,這當然不是僅對中國而言,更是現代化的共性。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盡管是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的社會主義特質,但無法否認,平等和共享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和美好理想,只不過社會主義才能夠真正實現這一追求和理想。五百年前英國人莫爾寫下《烏托邦》,在對理想社會的描繪中表達了對平等、共享的追求,此后,不斷演進的社會主義思潮集中體現了這一追求,西方現代化不僅無法磨滅這種追求,反而使這種追求更加強烈。例如,聯合國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就明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擔保證男子和婦女在本公約所載一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方面有平等的權利?!雹鄱苹?、劉武萍編著:《世界人權約法總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65頁。如此等等。 即使是西方國家,也必須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調節社會分配的巨大差距,緩解其帶來的社會矛盾。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共性的特征更為明顯。生態危機是當今全人類面臨的嚴峻的共同挑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雹堋读暯较盗兄匾v話數據庫》,人民網,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55863, 2022-12-05。這是伴隨人類現代化而越來越凸顯的一條規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⑤《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人民網,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85681, 2022-12-05。這應該成為人類正確推進現代化的共識。從全球來看,生態問題已經上升到全球性的政治問題和治理問題,主張環保的綠黨已經形成世界性的政治力量,在歐洲甚至形成與左右并列的第三大政治力量,深刻影響了現代化的取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這一理念,反映了對當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顯示了中國在全球層面對現代化的思考和應對?,F代化是全球性進程,需要搞好全球治理,然而,當今全球治理卻赤字嚴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是典型的體現,而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正是應對這一赤字和挑戰的關鍵一招。這一理念提出以后多次被載入聯合國的重要文獻,正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在于,它一方面揭示了現代化在全球層面對治理的本質訴求;另一方面則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驅動的現代化內在的尖銳沖突,因而是對人類現代化和全球治理的寶貴貢獻。
另一個也很鮮明的在特殊性中展現普遍性的理論創新,是對“五個必由之路”的闡釋。這一重大命題先是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即:全黨必須牢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闡釋,使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和定位。
“五個必由之路”是整個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社會發展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它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屬性,同樣它的普遍意義也是不可忽略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普遍意義。其首要的是揭示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同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內在統一不可分割的——這也為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所證明;揭示適合國情的道路才能夠促進民族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勝利來自無產階級的聯合和全體人民的團結;社會主義要不斷探索社會發展的新規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才能夠奠定好長期執政的基礎。二是對人類現代化的普遍意義。置于首位的政黨和發展道路,點明的是政黨的主導和道路的選擇是現代化首要問題,從根本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樣式和質量;道路與民族復興的關系說明,正確的道路選擇才能夠促進一個民族的發展;團結奮斗對應的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整合問題,歷史證明民族的矛盾和族群的分裂是現代化的巨大障礙,沒有成功的民族整合和社會團結,就沒有成功的現代化;新發展理念的普遍意義,在于如何用正確的發展理論指引現代化;我們講的全面從嚴治黨,其他的現代化幾乎是無法做到的,但它卻彰顯了一條重要規律:只有高質量的領導力量,才能夠推動高質量的社會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優勢,來自始終不斷的理論創新,它由輝煌的社會發展成就所印證,其關鍵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