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810000)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約為五千七百多年。馬家窯文化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共經歷了1000 多年的發展歷程。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豐富多彩,圖案大多來源于自然界,幾何紋主要以漩渦紋、網線紋、水波紋、圓圈紋、菱格紋、鋸齒紋、同心圓紋為主,動物紋以蛙紋、魚紋、蝌蚪紋較為多見,其花紋繁縟且絢麗,既有規律又蘊含各種變化。馬家窯文化彩陶上的旋渦紋、網格紋、鋸齒紋等紋飾藝術再現了當時原始人類的生活場景,反映了遠古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狀況;水波紋、蛙紋則反映了先民對水的崇拜意識和敬畏之心,在寫實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將原始文明濃縮在方寸之間,進行審美藝術的升華。
中國的傳統紋樣發展歷史悠久,蛙紋作為最古老的紋樣之一,多應用于彩陶制作。蛙紋裝飾在新石器時代彩陶的動物紋飾裝飾中是比較常見的種類,簡化后的蛙紋更占有較大的比例。
根據蛙紋演變的規律,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寫實期,即半坡類型和馬家窯類型,這個時期的蛙紋較為寫實,半坡類型的蛙紋腦袋呈半圓狀,其軀干近乎橢圓,圓圓的肚子上點了許多黑點,四肢彎曲,并畫有腳趾。馬家窯類型這一時期的蛙紋頭部呈扁圓形,有兩個眼睛,身體為圓形,內填網格,四肢末端畫有腳蹼,整個畫面協調勻稱、比例和諧。
二是意象期,即半山類型,這一時期圖案不斷簡化,寫意性、象征性比較突出。已脫離了前期寫實的風格從而過渡為一種簡單圖案化的蛙紋。頭部是圓圈形狀,身軀則是粗壯的實線,四肢用相同的實線表達,曲折的四肢和腳蹼被保留,造型像人又像蛙。
三是抽象期,馬廠類型彩陶的蛙紋,略去軀干,四肢作波折狀展開,在四肢保留了腳蹼,呈幾何化趨勢。圖案大多數圍繞彩陶器一周,各種變體蛙紋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數量繁多,在馬廠類型文化中被普遍使用。
距今大約六七千年的彩陶文化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人類依水而居,所以水波紋成為馬家窯文化彩陶上最發達的一種幾何型紋飾,是先民對水的崇拜贊美之情的反映。水源又是古人生活和農業生產最離不開的自然條件,風調雨順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在長期的農業勞作過程中,人類發現蛙對降雨有預知能力,所以“蛙鳴雨至”的自然現象很容易被人們注意并掌握。由于人們認識水平的限制,無法正確認識這種現象,只能從一些自然現象中,抽象出神秘的因素,以便承載人們的祈盼。那么,為了祈求獲得風調雨順的年景,蛙作為與水有關的生靈,便被原始先民給神化,賦予蛙以掌管人們農事的功能。人類離不開水,卻又懼怕水,為了戰勝水患,先民們把蛙進一步神化成為能駕馭洪水的神靈,如彩陶上大量出現的“蛙神紋”,在蛙的身體內填充網格,或在兩側畫著表示田地的方格圓圈紋,象征田園受到“蛙神”的保護。這時的蛙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圖騰,而是能夠保障雨水充沛、保護田園不受災害的神靈,表達了原始先民渴望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
除此以外,蛙還被當做生殖崇拜的對象。蛙的繁殖能力驚人,產卵的數量非常多,是生命繁衍的象征。有學者認為,在原始人類看來,女性的子宮孕育新生命是一種神奇的現象,蛙象征著女性的子宮,所以自然把蛙奉為神靈,當作崇拜的對象。從外形看,蛙的腹部渾圓和孕婦的肚子極為相似;從內涵來說,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卵數量繁多,原始先民在蛙紋上描繪密密麻麻的黑點,以此來體現蛙的超強繁殖能力,在蛙的身上寄托對生殖繁衍的渴望。
蛙紋從早期的藝術創作就已經滲透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中,以它獨特的形狀及其圖騰崇拜隱喻,滿足著原始先民的審美需求,寄托先民的美好愿望。蛙紋的創作既尊重自然,又對形象進行大膽的夸張取舍,圖案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具有樸素的美感,同時又具備獨特的裝飾意味。蛙紋在現代審美中主要是從它的“形”的提取與衍生、“意”的傳承與延伸兩個方面來應用。
形就是物體的輪廓與外形。蛙紋作為彩陶中的一種重要紋樣,它具有其獨特的結構,以蛙紋作為核心元素,在現代審美中進行提取與衍生,從中提取造型元素,將蛙紋經過變異、解構、分割等方法,重新組合提煉,將其完美的應用到現代生活中。可以照搬傳統圖案、紋樣,結合其本身的組織結構特點,從中提取單個的圖案或部分紋樣作為最基本的設計元素,減弱一些堆砌的環節,減少些細節上的描繪,推崇現代“少即是多”的原則,運用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方式進行設計,結合時下流行的元素,可呈現于披肩、首飾、地毯、抱枕等物體,既保留古樸自然的韻味,又完整地展示了傳統圖案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蛙紋流傳了幾千年,蘊含了各種美好的寓意。原始社會中,蛙紋是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的圖騰,是原始先民渴求部落繁盛、多子多孫的寄托。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蛙紋延伸出了更多的意義。自古有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典故,可見蛙是自古以來的吉祥之物,可以招財致富、財運亨通。它不僅可以招財,還可以招攬功名,唐代以來便用“蟾宮折桂”來比喻考取進士。可以將其與學習用品相結合,如書簽、筆筒等用具,既顯得質樸簡潔,又保留了金榜題名的美好寓意。
《玄中記》曰:“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抱樸子》:“蟾蜍壽三千歲”。從這些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眼中,蛙是很長壽很神奇的東西,可以活幾千幾萬歲,認為吃了長壽的蛙,人也可以長壽,蛙又成為健康長壽的象征。同樣可以取其寓意,用于茶臺、家居裝飾或婚慶類用品。既寓意健康長壽、又蘊含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美滿祝愿。
中國的傳統紋樣追求“紋必有意,意必吉祥。”現代審美中對蛙紋的借鑒,既不是單純照抄,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抽象,而是將人們的現代審美思想和外在形態的抽象與升華巧妙融合在一起。只有深刻理解中國古老紋樣的內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將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使古老紋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古老紋樣更進一步的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生活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