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麗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西鞏驛畜牧獸醫站 743000)
生態豬養殖是新時期出現的一種全新養殖模式,不僅為養殖戶(場)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還能夠較好滿足市場需求,保障食品安全,對于養殖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生態豬養殖即在自然環境下,遵循豬的生長發育特點去做飼養工作,飼喂比較科學,肉質好。需要相關養殖人員掌握一定的生產管理和疫病防控技術,保證養殖工作更好地進行。
相對于傳統養殖模式,生態豬具有眾多優勢,所謂生態豬就是在養殖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生態觀念所飼養的豬,當前我國生態豬多以自然放養的方式進行養殖,其飼料多為草類以及谷物等,且在養殖過程中為了確保豬的生態屬性,對于添加劑﹑獸藥等均有著嚴格要求。此外,生態豬的養殖不僅僅表現在生豬養殖的生態性上,而且貫穿于整個養殖過程中,對于生態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以及污染物等也要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如農田漚肥以及沼氣發酵等,相對于傳統養殖方式,生態豬養殖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生態豬養殖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生豬養殖過程中雖然經濟效益非常可觀,但是其建立在對于環境的污染之下,因此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經濟的發展要求,而生態豬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較少,且由于生態豬體內藥物殘留較少,因此生態豬養殖不僅符合當前經濟發展規律,而且其為市場提供的豬肉制品也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同時與傳統飼養方式下的生豬相比較,生態豬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這能夠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其次,在豬肉質量方面,生態豬的品質更高,這主要與生態豬的飼喂方式有關,傳統生豬養殖模式下多通過飼料進行喂養,因此豬肉內會出現過多的重金屬殘留,且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藥劑,這些殘留最終均會進入消費者體內,而生態豬多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因此能夠確保其生態屬性,且在生態環境下放養的生態豬自身免疫能力更強,所以染病風險更低,其肉質更好。
最后,降低污染物處理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需要做好排泄物的處理工作,如沼氣以及堆肥技術等,規模化生態豬養殖場內通過沼氣能夠滿足養殖場內對于能源的需求,且堆肥能夠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這不僅與當前可持續發展觀念相吻合,而且還能夠縮減養殖人員在污染物處理過程中的成本支出,且對于疫病防控也具有一定意義。
養殖規模的確定是生態豬養殖的起始工作,養殖規模不僅關乎養殖利益,而且還與養殖效率存在密切聯系,養殖場應結合養殖地的氣候特征﹑自身所掌握的生產管理技術等,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合適的養殖品種。其次要合理分群,科學控制養殖規模,保證生態豬能夠有較為充足的活動空間,例如,種公豬的活動空間可控制在6m2左右,能繁母豬的活動空間可控制在5m2左右,育肥豬要保證有1.5m2的活動空間。
生態豬養殖的效益多以養殖規模體現出來,此外生態豬的養殖規模一定要符合生產力要求,結合自然﹑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等層面的要求科學確定養殖規模,通常情況下養殖人員所養殖的生態豬規模不僅與生產勞動力﹑生產設備條件等內部環境相適應,而且還要滿足外部市場發展規律,如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市場供需情況等相適應,基于此,生產者要將上述各生產要素相結合后確定養殖規模,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勞動生產效率以及資金利用率等,新時期下的生態豬養殖規模與自然﹑經濟﹑技術以及社會均有著密切聯系,養殖人員可以從以下渠道為養殖規模提供借鑒:
首先,生產力水平是決定養殖規模的首要因素,受到養殖日常管理以及養殖技術投入等方面的影響,目前我國除了規模化生態豬養殖場內,其他養殖方式中的生產力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在一些社會分工不發達且養殖服務體系不健全的地區,要嚴格控制養殖規模。
其次,市場需求量與銷售渠道也是確定養殖規模的關鍵因素,如非洲豬瘟暴發時市場豬肉價格極其動蕩,若這一時期擴大養殖規模就需要額外承擔來自市場方面的影響,若當地生態豬銷售渠道較為閉塞,養殖人員還需要額外支出運輸等相關費用。
最后,養殖人員的素質確定生態豬生產性能的關鍵,其關系生態豬是否能夠健康生長,當前生態豬養殖呈現出規模化與集約化方向,因此一些養殖人員就會通過擴大養殖規模的方式提升養殖利益,科學擴大養殖規模能夠增加養殖收益,而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則會承擔各方面的風險,某些養殖規模不具備從事大規模生態豬的養殖能力,如缺乏技術﹑設備以及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即使其養殖規模擴大,其最終的經濟收益也難以達到預期要求。
當前確定養殖規模的方式主要包括適存法﹑綜合指數法以及盈虧平衡分析法三種,養殖人員可以依據實際養殖情況結合養殖規模相關計算方法等確定生態豬的最終養殖規模。
首先,養殖場在養殖工作進行時,應結合區域養殖實際,做好科學布局。首選地勢平坦﹑通風條件好的區域進行建場,其次,養殖場內,應科學設置清潔道與污染道,豬舍與豬舍間保證一個安全的距離。生態豬養殖場還應配備專門的污物處理設施,對養殖工作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物進行科學處理,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養殖場需要科學設置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等區域,各區域間應該保證距離合理,以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1]。最后,對于大型生態豬養殖場而言,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選址過程中,養殖場應當設定在當地政府所規劃的禁養區域以外,在養殖過程中生豬每天均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因此為了防止養殖對于環境的危害,其所選區域要遠離水域以及自然保護區等,且為了降低外界環境對于生態豬養殖的影響,選址要遠離人口密集區域和工業污染區,同時滿足交通便利的條件,此外養殖場要符合當地農業發展政策,盡量不要出現占用農業耕地的情況;第二,生態豬養殖場對于居民區以及交通線的距離要滿足防疫條件,通常情況下距離其他養殖場﹑居民區﹑工廠以及商業區等要保持一定距離,且應當距離屠宰場﹑獸醫部門﹑畜產品加工廠以及交易場等2km以上;第三,在選址過程中除了考慮風力﹑光照等還要考慮風向,通常情況下規模化生態豬養殖場地址要處于城鎮居民區常年主導風的下風向或者側風向,防止生態豬養殖中的有害氣體對于居民區居民造成影響,除此之外所選地區坡度不宜過大,且不宜建設在凹地當中。
3.2.1 養殖方法
通常,生態豬養殖工作進行時,會選擇自然放養的方式進行養殖,對區域內的草地﹑林地等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讓生豬自由活動并自由采食,所排出的糞便用作有機肥料,反作用于農業生產。可以結合生豬的各個生長階段的實際特征,進行單獨飼養,或應用半舍飼半放牧的飼養模式,白天在林地中活動覓食,夜晚回到豬舍中。實際飼養時,還應控制好豬只的數量,保證其能夠獲得充足的活動空間與草料。同時,養殖過程中還應保證草料的豐富性,保證生態豬可以獲得豐富多樣的草料,較好滿足其生長需求[2]。
3.2.2 養殖模式
生態豬養殖與農業養殖相結合,不僅能夠促進養殖人員養殖收益的提高,還能夠降低養殖工作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資源利用率。養殖過程中,可以選擇生態豬混合養殖模式,該養殖模式有助于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除了種養結合與自然放牧等養殖模式外,很多地區在積極發展農戶+基地+公司的養殖模式,還有立體化的養殖模式,均獲得了一定成效。更多養殖人員看到了生態豬養殖模式應用所帶來的優勢,生態豬養殖模式在很多地區進行著推廣和應用,同時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創造了更高的效益[3]。
3.2.3 投入品的使用
生態豬養殖工作進行時,禁止應用各種添加劑與違禁藥品,這是保障養殖質量的根本措施。禁止在飼料中摻加各種激素等物質,以免影響生豬的生長。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現疑似患病的生豬,應及時地進行隔離飼養,結合具體的臨床癥狀以及實驗室診斷等,進行科學的確診,并合理地選擇藥物。禁止濫用藥物和超標使用藥物等情況的出現,規范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
首先,在新時期我國生態豬養殖工作逐漸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養殖工作面臨著疫病高發的情況,且多種疫病交叉出現,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治療時,容易出現變異,不僅治療難度大,同時還會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制約著生態豬的生長發育以及養殖效益的提高;其次,在防控疫病時,應用了多種類型的藥物,很多藥物長期不科學的應用,導致出現耐藥性和藥物殘留,制約了養殖工作的開展。因此,還需加強疫病的防控,保證養殖工作更好地進行[4]。
生態豬養殖工作的進行,需堅持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必要時需進行引種工作,還應從正規途徑引進生豬,保證其不是來自疫情高發區。引進后的生豬,要注意做好隔離飼養,提前做好隔離圈舍的消毒清潔工作。飼養一段時間確定其無攜帶疫病可能后,才可以進行后續的飼養工作。
生態豬的養殖需要做好飼料的選擇,保證所選擇飼料純天然﹑無污染,保證生態豬的肉質,同時避免“病從口入”。生態豬攝入天然無污染的飼料后,其多排出的糞便不含有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元素,能夠作為良好的肥料,促進農業生產工作更好地進行。進行飼料選擇時,要保證其中不含有農藥成分或瘦肉精﹑抗生素等物質,保證攝入的飼料干凈衛生且營養豐富,能夠較好滿足生態豬生長對于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為增強生態豬的體質,還需引導其適當進行運動,促進其更好地消化并提高免疫力,增強其抗病能力[5]。
養殖過程中,無論是養殖產生的各種污染物還是病死豬,均需要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其對養殖環境或是其他生態豬的健康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具體可選擇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措施,相關防疫部門需要做好宣傳工作,幫助廣大養殖人員意識到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意義,引導廣大養殖人員對其進行科學的處理。日常應該加強疫病的監測。對生態豬的精神狀況﹑排便情況﹑食欲等做好觀察,一旦發現異常,要盡快作出反應,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6]。
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做好消毒滅源工作,能夠有效滅殺各種病原體與細菌,避免疫病大范圍傳播與擴散,降低疫病的發生幾率。實際消毒清潔工作的進行,需結合養殖實際,制定科學完善的消毒計劃,結合計劃,科學做好消毒工作。養殖場應該不斷完善消毒設施,保證消毒工作及時有效地進行。
首先,在消毒前,應明確各種消毒藥品的消毒作用和使用方式,做好科學配比,在不對生豬造成刺激的情況下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通風。消毒藥物還應該定期進行更換,以免出現耐藥的情況。日常要及時對養殖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物進行清掃,保證圈舍干凈清潔。結合養殖場實際以及區域疫病流行情況,科學控制消毒頻次,疫病高發的時節可適當地增加消毒頻次,保證能夠獲得理想的消毒效果[7]。
其次,養殖場應該實施封閉管理,外來人員和車輛禁止進入養殖區,必要時,應做好徹底的消毒工作才可以進入。養殖人員進出養殖場均應做好消毒工作,穿戴防護衣物,佩戴口罩。同時日常還需做好防蚊滅鼠工作,避免蚊蟲和老鼠作為疫病傳播媒介進行疫病傳播[8]。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是防控疫病最有效的方式。當前養殖場應該結合養殖實際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完善的免疫接種制度,結合制度,有效開展接種工作。養殖場可為全體生態豬進行編號,制定科學完善的免疫接種檔案,規范做好免疫接種工作,保證全體生豬能夠定期規范展開接種工作,有效降低疫病的發生幾率。從正規的途徑購入疫苗,并對疫苗進行科學地儲存,接種工作可以在專業獸醫以及其他防疫人員的輔助之下進行,保證接種的劑量合理,時間準確,接種方式科學,能夠獲得理想的免疫效果。日常還需定期做好抗體水平的監測,掌握豬群的抗體水平,科學的防控疫病。
生態豬長時間地處于外界環境中,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其更好的生長,但增加了其寄生蟲病感染的幾率。因此養殖場需要做好寄生蟲病的預防。首先要注意為生態豬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其環境潮濕陰暗或是衛生條件差,這樣會滋生大量的寄生蟲,并影響生態豬的生長;其次要針對具體的寄生蟲類型,科學的選擇驅蟲藥物,首選高效﹑光譜﹑安全的驅蟲藥物,結合寄生蟲類型﹑生態豬體重以及寄生蟲的危害程度等,科學控制好驅蟲藥使用量與使用方式,及時驅除生態豬體內和體外的寄生蟲[9]。
綜上所述,新時期,生態豬養殖工作已經成為未來養殖工作發展的重要趨勢,養殖工作的不斷發展,符合現階段乃至未來生豬養殖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相關養殖人員應該給予養殖工作以高度重視,充分意識到生態豬養殖生產管理和疫病防控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術與疫病防控手段,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與生態效益,促進生豬養殖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