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青
(河北省趙縣職教中心 051530)
在規模豬場飼養管理中,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豬瘟疫情,給養豬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有效防控豬瘟疫情的發生,規模養豬場要按照規定程序對不同品種豬只接種疫苗,提高養豬場內所有豬只的豬瘟抗體水平。有關部門要重點關注豬瘟高發期各大規模養豬場的豬瘟免疫情況,通過免疫監測了解豬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并根據規模豬場的實際情況實施綜合防治措施,從而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瘟疫情帶來的危害。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CSFV)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豬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病毒,具有發病急﹑傳染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1]。
豬瘟根據發病輕重可以劃分為以下5種病癥:
1.1.1最急性型病癥。此類型豬瘟多見于首次發生豬瘟的豬場,病毒潛伏期較短,僅為2~3d。發病豬的體溫迅速升高,高于常溫2℃以上,致使病豬出現高熱稽留病癥。發病豬四肢抽搐,身體可見出血斑,全身無力,只能臥地不起,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一般會于5d內死亡,死亡率高達90%以上[2]。
1.1.2 急性型病癥。此類型豬瘟在養豬場中最為常見,病毒潛伏期為3~5d,發病豬的食欲減退,眼部分泌物增多,體溫明顯升高。發病豬日漸消瘦,行走搖晃,逐步演變為不能站立,全身現多處出血點,甚至出現皮膚壞死區。豬只感染病毒后,一般在10~20d死亡,死亡率為50%左右。
1.1.3 亞急性型病癥。此類型豬瘟常見于經常發生豬瘟的地區,病毒潛伏期在7~14d,發病豬的體溫升高1℃~2℃,食欲減退,機體消瘦,一般在21d內死亡,死亡率為30%~40%。
1.1.4 慢性型病癥。此類型豬瘟常見于飼養條件較差的小規模養豬場,病程時間較長,可分為三期。發病第一期,病豬體溫升高,攝食量明顯減退;發病第二期,病豬恢復到正常體溫,攝食量有所恢復;發病第三期,病豬體溫升高,出現厭食癥狀,部分病豬死亡,未死亡的病豬會成為終身帶毒豬。
1.1.5 持續感染型病癥。此類型豬瘟經常發生在有豬瘟流行史的養豬場,雖然病豬的病癥不明顯,但是卻在身體內攜帶病毒,可將病毒通過母體傳染給胎體,造成死胎﹑早產,即便順利產下仔豬,仔豬的存活率也較低。一般帶病仔豬在7~20d內發病,死亡率為50%左右[3]。
豬瘟的傳染性極強,傳染源為帶病豬﹑隱性感染豬和潛伏期毒豬,并且病毒可以在不同品種的豬只中快速傳播,如果未能及時采取隔離防控措施,則會在短時間內造成養豬場內大部分豬只均感染病毒。豬瘟病毒主要通過豬只呼吸道﹑消化道或破壞的傷口處感染。春季﹑秋季是豬瘟發病率較高的季節,如果養豬場的豬瘟防控工作不到位,則會增加急性型豬瘟發病率,造成豬只短時間內突發死亡。在病發7~21d內,豬瘟病毒處于流行高發期,死亡豬的數量不斷增長,之后病毒流量性減弱,部分發病豬轉為慢性豬瘟病癥[4]。
下面以某地10家規模豬場為研究對象,對規模豬場內的母豬﹑公豬﹑育肥豬進行血清采樣,采用豬瘟抗體檢測方法分析豬場豬瘟的免疫效果。
2.1.1 血清樣品。本次研究于2020年11月中旬對某地10家規模豬場的豬只隨機采樣,共采集血清240份,其中母豬﹑種公豬﹑育肥豬的血清樣本分別為80份﹑20份﹑140份。母豬免疫3~5次,種公豬免疫2~3次,育肥豬免疫1~3次。
2.1.2 檢測方法。檢測試劑采用豬瘟抗體競爭ELISA檢測試劑盒,檢測儀器設備采用全波長酶標儀﹑恒溫培養箱﹑移液器。檢測方法如下:
(1)準備10μL陽性﹑陰性對照,以及被檢測血清,分別加入反應板各孔內,蓋膜后放置在37℃的試驗檢測環境下孵育,孵育時長控制在2h。
(2)在反應板的孔內加入免抗豬瘟抗體50μL,蓋膜后放置在37℃的試驗檢測環境下孵育,孵育時長控制在0.5h。
(3)洗3次,將酶標抗體50μL加入孔內,蓋膜后放置在37℃的試驗檢測環境下孵育,孵育時長控制在0.5h。
(4)洗3次,將底物50μL加入孔內,放置在黑暗環境下孵育,孵育時長控制在0.5h。
(5)加入終止液50μL,讀取光吸收值,波長為405nm。
2.1.3判定依據。陰性判定標準為樣品IN%≤30;可疑判定標準為樣品IN%>30,且≤40;陽性判定標準為樣品IN%>40。
在80份母豬血清檢測樣品中,共有74份樣品免疫合格,合格率為92.5%;在20份公豬血清檢測樣品中,共有20份樣品免疫合格,合格率100%;在140份育肥豬血清樣品檢測中,共有113份樣品免疫合格,合格率80.7%。根據上述檢測結果的可知,本次檢測的豬瘟抗體總體水平超過80%,符合免疫相關規定。
2.3.1 免疫總體情況。全部檢測樣品240份,合格樣品207份,免疫合格率為86.3%。由此表明,某地規模豬場的豬瘟免疫總體水平較高,豬瘟防控工作基本到位。
2.3.2 不同性別﹑生長階段生豬免疫情況。種公豬豬瘟免疫效果最好,高達100%,而母豬﹑育肥豬的豬瘟免疫效果低于種公豬豬瘟免疫。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養豬場對種公豬的免疫工作重視程度高,按照免疫程序定期接種疫苗,以保證配種后增強仔豬對病原的抵抗力;母豬進入妊娠期后不能接種疫苗,免疫頻率低于種公豬,免疫效果隨之低于種公豬;育肥豬的飼養時間較短,經調查數據顯示,規模豬場在飼養育肥豬4~6個月后出欄,部分養豬場為降低飼養成本,僅對育肥豬免疫1~2次[5]。
豬瘟作為一種具有流行性特點的傳染病,對規模化豬場的危害比較大。因此,有必要加大豬瘟的防治力度,在各種防治技術措施中,免疫的效果比較顯著,所以應當強化免疫。
3.1.1 做好免疫監測工作。規模化豬場要了解并掌握豬群的免疫情況,據此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免疫程序。免疫耐受豬必須予以淘汰,這是因為此類豬完成疫苗接種后,所產生的抗體水平不高,嚴重的甚至無法產生抗體,增大了豬瘟的感染幾率。為使豬群的免疫合格率達到90%以上,可以抗原檢測結果作為主要依據,將隱性感染和潛伏感染的豬全部淘汰,提高豬瘟的防治效果。
3.1.2 規范免疫操作。對于規模豬場內的豬群而言,要想達到預期的豬瘟免疫效果,就應對免疫接種程序加以規范,避免因接種操作失誤導致無效免疫的情況發生。不同日齡的豬,免疫接種的疫苗有所差別,其中日齡為20~25d的豬,應當做豬瘟活苗首次免疫,而日齡達到60~70d的豬,則應做豬瘟活苗第二次免疫。種公豬每年要做2次疫苗接種,母豬在配種前或是斷奶后,應做一次疫苗接種,防止豬瘟從母體傳播[6]。
3.1.3 正確開展超前免疫。當規模豬場內的豬群受到豬瘟病毒的污染較為嚴重時,可在專人負責的情況下,開展超前免疫。豬場內有仔豬出生后,要及時注射疫苗,并對豬做相應的編號,隨后將仔豬放入到保溫箱內,90min后逐一哺乳。為確保稀釋后的疫苗能夠隨取隨用,可將其貯存于帶冰的瓶中。當豬的日齡達到25~30d,或60~70d時,應做一次加強免疫。與常規免疫相比,超前免疫適用的群體較為特殊,所以必須嚴格按照標準的程序開展,并在特殊的環境中合理運用,嚴禁出現濫用的情況。
3.1.4 科學選擇疫苗。為確保疫苗的效果,豬場要從正規的廠家選取疫苗,豬瘟免疫以單苗為主,首次免疫不得使用三聯苗,該疫苗可用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加強免疫。豬瘟發病較為嚴重的地區,應依據實際情況,選取豬瘟組織苗,此類疫苗比細胞苗的免疫效果好。當確診為非典型豬瘟后,必須及時分析病因,查找傳染源,封鎖豬場,對病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所有可疑的豬只均應隔離觀察,并對豬舍及養殖環境等全面消毒。
3.1.5 保證疫苗質量。疫苗在防治豬瘟方面的效果非常顯著,如果疫苗的質量存在問題,則會導致防治效果下降,甚至造成無效免疫的情況。為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必須保證疫苗的質量達標。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疫苗質量的監督工作,加大對豬瘟疫苗產﹑銷環節的監管力度,對疫苗質量實時監測。注射疫苗前,要認真檢查,若是發現疫苗瓶口密封不嚴,應禁止使用,以免無效接種[7]。
在規模豬場豬瘟的防治中,中藥具有顯著的效果,可對中藥合理運用,以此來達到預防和治療豬瘟的目的。
3.2.1 中藥預防措施。第一,用中藥凈化空氣。規模豬場可以在豬欄前方種植槐樹,豬欄后方種植榆樹,由此能夠起到凈化空氣的效果。不宜種植的草木有杏樹﹑柳樹﹑李子樹和芭蕉樹等。豬欄內可以經常用艾葉﹑樟樹葉﹑蒼術﹑雄黃等草藥進行熏煙,以此來辟除癘氣,驅除蚊蠅,減少疫病的傳染源,降低豬瘟的發生幾率。
第二,水浴。規模豬場可選擇一塊空地,在其上設置清水浴池,定期讓豬只滾水,通過皮膚表面的傳導,或是出水后的蒸發散熱,可以使機體的營氣出外,衛氣入內,進而達到內外暢通,由此能夠消除豬只體內的毒素,對于疫病的預防非常有利[8]。
第三,五味調和。對豬場范圍內的土壤和植物的礦物成分加以檢測,依據檢測結果,采用中醫藥學中的相生相克理論,對五味進行調和。比如豬場內的酸味過剩,則可用辛味調和,若是苦味過剩,可以用咸味調和。此外,可通過調節酸堿度的方法,對豬飼料加以調制,偏酸加堿﹑偏堿加酸,所有飼料要妥善保存,避免污染霉變,引起豬只中毒,誘發疫病。
第四,喂食硫黃添加劑。一些文獻中記載,可以用硫黃喂豬,除了能夠起到防范疫病的作用外,還能達到催肥的效果。現代生物化學研究結果表明,硫以蛋白質和B類維生素的形式存在,甲硫氨酸是機體所需的氨基酸,豬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在生長發育階段,要補充此類甲硫氨酸。故此,規模豬場可以每周給豬喂食兩次升華硫,每次的劑量控制在5~10g左右。
3.2.2 中藥治療豬瘟。豬瘟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是危害養豬業最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之一,通過對中藥的合理運用,能夠提高豬瘟的治愈率,降低豬的死亡率,可以減少豬場的經濟損失。
第一,中醫對疫病的治療講究清熱解毒,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對癥用藥。如病情比較輕的豬,以清為主,可使用以下湯藥:神解散﹑清涼散﹑清化湯等;若是病情比較嚴重的豬,則應當以解毒為主,可以使用以下湯藥:加味涼膈散﹑解毒承氣湯﹑加味雙解散等。輕重癥通治的藥方有清瘟解毒三﹑升降散等。盡管中藥能夠治療豬瘟,但卻并沒有可以起死回生的藥方,所以應當早發現﹑早治療。
第二,在豬瘟的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選用以下方劑:新鮮的羊血300mL;霉酚酸,按照豬的體重用藥,每日藥量控制在30mg/kg;白頭翁﹑川烏﹑梔子﹑雄黃﹑牙皂﹑澤瀉﹑地榆灰﹑草烏﹑連翹﹑狼毒﹑郁李仁及鍋底灰,用水煎服喂食。
第三,豬瘟病毒需要最佳濃度的鐵和鋅來確保正常繁殖,通過控制鐵和鋅,能夠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當鈷和鎳不足時,鋅的缺乏會隨之加劇,同時提高鐵的濃度,能使鈷的吸收得到有效抑制。可以將這個結果引入到中藥當中,從現有的中草藥中,尋找到能夠抑制病毒,且無任何毒性的中藥,以此來消滅豬瘟,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藥治療豬瘟研究的主流方向。
3.3.1 提升管理水平。第一,規模豬場在養殖過程中,有時需要從外部采購仔豬,為避免引進的仔豬帶有豬瘟病毒,必須從生物安全管理規范的養殖場,對仔豬加以引入,切勿貪圖便宜,從非正規的渠道購入仔豬。所有購入的仔豬要進行嚴格的檢疫,前期階段,先將仔豬放入隔離區內觀察,時間以7d左右為宜,確認無可疑癥狀后,可將仔豬全部轉入到生產區飼養。如果豬場有條件,則應自繁自養,避免從外采購帶來的風險。
第二,為避免豬舍內因環境潮濕而滋生細菌,增大豬瘟的發病幾率,要加強通風,保持地面干燥,排除舍內的有害氣體,避免濃度超標。安排專人負責清理豬的糞便,將收集的糞便集中運至指定的地點堆肥發酵。
第三,規模豬場要中豬瘟的危害,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要求所有養殖人員必須遵守制度要求,不同豬舍的養殖人員不得隨意亂竄,不同批次的豬不得混養,防止交叉感染。獸醫平時要加強巡視檢查,一旦發現可疑癥狀豬只,必須及時隔離診斷,確診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
第四,加強飼養管理,依據豬只的日齡,調配出營養全面﹑均衡的飼料,確保豬只的飲食健康。安排專人負責飼料管理工作,仔細檢查飼料中是否存在霉菌毒素,不斷增強豬的抗病能力,降低豬瘟的發生幾率。
3.3.2 加大消毒力度。消毒是阻斷疫病傳播最為簡單且有效的途徑之一,尤其是在有豬瘟發生的地區,應采取科學消毒的方法,控制疫病,避免擴散。
第一,外來的車輛﹑人員,在進入豬場前,必須在門口消毒,對車輛消毒時,不要漏掉車上的人員。來自疫區或是其他豬場的人員,應在消毒后,穿好專用衣物方可進場。
第二,豬場每周要進行2次以上的全面消毒,可以采用撒生石灰粉的方法,也可以噴霧的方式,在豬場內噴施濃度為2%的氫氧化鈉熱溶液。豬場周邊的道路要經常打掃,并噴灑消毒液,墻面可以涂刷石灰乳。
第三,每天要對豬場內所有的豬消毒1次,可以選用安全性高﹑刺激性低﹑消毒能力強的消毒劑,如稀碘溶液﹑過硫酸氫鉀溶液等。為豬做助產等手術時,使用的手術器械及獸醫的手臂,均必須徹底消毒。
綜上所述,規模豬場要提高豬瘟防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起豬瘟防控工作機制,做好定期免疫接種工作,有效防范豬瘟疫情的發生。在養豬場日常管理中,豬場要加強豬舍消毒,消滅病毒。當發生豬瘟時,養豬場要及時采用有效的中西藥結合治療方案,恢復病豬健康,降低豬只死亡率,減少養豬場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