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帥,郝翠霞,張 良
(1.邯鄲市畜牧技術推廣站 056000;2.永年區農業農村局 057150;3.邯鄲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56000)
近些年我國家禽養殖量不斷增加,雞肉和雞蛋消費量高居世界第一,隨著我國家禽養殖量增加,雞群發生的疫病也隨著增加,目前我國對于禽病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政策。對于不同禽細菌病和病毒病本身特性的關系,疫病存在著變異,目前我國所使用的疫苗毒株很難跟上疫病毒株變異的速度,所以我國目前禽病還是嚴重的危害我國的家禽業。蛋雞本身的特性導致蛋雞的發生疫病的幾率更高一些,尤其是在秋冬季節,發病率更高,在使用疫苗免疫預防疾病的同時,要加強秋冬季節蛋雞的飼養管理,如日糧﹑通風﹑消毒﹑溫度﹑疫苗免疫等方面,從而降低蛋雞疾病發生的幾率。
蛋雞日糧對蛋雞的生長性能和生產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產蛋期蛋雞。秋冬季節蛋雞機體消耗能量較大,如果飼料水平降低會造成蛋雞產蛋率下降,同時雞蛋品質下降,秋冬季節蛋雞雞只需要的能量在11.3~11.7MJ/kg適宜[1],為提高雞只能量在日糧中可以添加1%~2%的油脂。在溫度驟變時,在日糧中要添加維生素E﹑維生素C等提高雞只的抗冷應激能力。在蛋雞產蛋高峰期,在飼料中要添加鈣等微量元素,避免雞蛋出現無殼蛋和軟殼蛋。在秋冬季節更換飼料時,要對飼料“由少到多,逐漸更換”進行更換,不要一次性更換,防止由于更換飼料對雞群造成的應激。飼料的防腐往往是我們在飼養管理中經常忽略的一個問題,近些年由于飼料管理不當,常常在飼料中會出現曲霉菌,從而使雞群造成曲霉菌中毒,造成雞群抵抗力下降,從而容易感染其他細菌病毒和病毒病,最終導致蛋雞雞群生產性能下降,嚴重時雞群會出現高死亡率,飼料中出現曲霉菌時,建議不要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劑,直接更換飼料是最為快速有效的方法。
飼養密度往往在飼養管理中被忽視,但是飼養密度是飼養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飼養密度對蛋雞產蛋率的影響僅次于環境因素對蛋雞產蛋率的影響[2]。研究表明飼養密度對蛋雞的抗氧化指標﹑血清生化指標﹑腸道組織學變化﹑蛋雞產蛋性能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3]。在秋冬季節,很多雞場為了溫度保暖而增加飼養密度,從而會導致雞群整體免疫力下降,抗冷應激能力降低,腸道黏膜容易遭到細菌的破壞[4],尤其是飼養密度增加會導致雞群啄羽幾率增加,會間接影響蛋雞雞群整體生產性能[5],雞群感染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秋冬季節由于出于對雞舍溫度的保護,雞群往往容易發生雞慢性呼吸道疫病,如果雞群飼養密度控制不好,那么雞毒支原體﹑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溫和型流感等可以引起雞群慢性呼吸道的疫病發生率會顯著增加,從而導致雞群感染疫病的幾率增大,所以控制雞群飼養密度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蛋雞日常飲水管理與蛋雞日常飼料管理同等重要,雞群應保證全天自由飲水,飲用水要確保取清潔﹑ 無污染的飲水, 飲用水的溫度不要過冷或者過熱,水溫在10℃左右,尤其是在秋冬季節,不要飲用溫度過低的飲用水,而導致雞群產生冷應激,尤其是對雞群腸道產生的刺激, 為防止病原微生物對水源的污染, 可以在日常飲用水中加入漂白粉,飲用水中有效氯含量建議不要超過3~5mg/L 為宜[6]。蛋雞雞群在沒有進行疫苗飲水接種的時候,要盡量保證全天自由飲水,如要進行疫苗飲水免疫時,如新城疫弱毒活疫苗飲水免疫時,在疫苗免疫前要禁止飲水,控水時間約為2h左右,疫苗飲水時間在30min左右,疫苗飲水免疫過后,要立即采取自由飲水。
秋冬季節雞舍的通風與保暖十分重要,尤其是對產蛋雞群而言。既要注意雞舍內的通風換氣,同時又要注意雞舍中的溫度,防止溫度過低而導致雞群出現冷應激造成產蛋雞群生產性能下降。雞舍內的通風換氣主要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通風換氣形式。秋冬季節尤其要注意雞舍內的溫度保暖,通常采取機械通風的通風換氣形式,機械通風是利用風機將雞舍內的空氣排出舍外,形成負壓,強迫空氣流動進行通風[7]。秋冬季節為了保證雞舍內的溫度,往往忽視雞舍的通風換氣,從而導致雞舍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增加[8],空氣質量變差,這會嚴重刺激蛋雞內的呼吸道黏膜,雞群發生雞毒支原體的幾率會增加,從而誘發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傳染性鼻炎等疫病的發生幾率。秋冬季節雞舍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濃度氨氣為15 mg/m3﹑硫化氫為10mg/m3﹑二氧化碳為1500mg/m3[9],一旦雞舍中有害氣體高于以上含量,雞群發生疾病的幾率就會增加。所以通風換氣在秋冬季節要加強重視,同時要注意雞舍的保暖工作,防止雞舍溫度過低,造成雞群出現冷應激,進而導致蛋雞雞群產蛋率下降。雞舍通風時要注意通風量,通風量過大會增加熱量的散發,從而導致雞舍內的溫度和濕度快速下降,最終導致雞群生長發育緩慢。
秋冬季節雞舍溫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做好通風換氣的同時,要兼顧雞舍的保暖,防止雞舍溫度過低而導致雞群機體抵抗力下降,增加疫病發生的幾率。尤其是冬季蛋雞舍的溫度要保證在18℃~25℃[10]。當雞舍晝夜溫差超過10℃以上,雞只腸道會出現明顯變化,主要剖檢變化是腸壁變薄,尤其是十二指腸,這就會使雞群采食量下降,飼料轉換率降低,并且容易引起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引起的腸炎和腸毒綜合征等疾病。所以在秋冬季節雞舍的溫度控制十分重要,雞舍溫度要適宜,嚴格控制雞舍早晚的溫差,雞舍溫度不是越高越好,雞舍溫度過高,雞舍中細菌容易滋生,雞群感染細菌的幾率會增加。
蛋雞雞舍的濕度控制與雞舍溫度控制同等重要,當雞舍濕度過高時,蛋雞雞群容易發生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引起腸道疾病,當通過藥物治療雞群穩定后,如果雞舍濕度不改善,那么雞群容易反復發生腸道疾病,如果長期用藥會導致雞群產生耐藥性,這就會嚴重危害蛋雞的生產性能,尤其是高產蛋雞,目前蛋雞的環境濕度控制在 60%~65%最為適宜[11]。當雞舍溫度低而雞舍濕度高的時候,雞只飼料轉換率下降,從而造成養殖成本增加。所以在秋冬季節,雞舍中的濕度控制環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蛋雞生產性能的重要一環。
在產蛋期光照對于蛋雞產蛋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光照不足,蛋雞產蛋率會下降,高產蛋雞很難達到產蛋高峰期或者產蛋高峰期維持時間較短。光照過強對蛋雞影響也較大,光照過大雞群容易出現啄癖,從而增加蛋雞的淘汰率。出產蛋雞不需要增加光照時間,當出產蛋雞產蛋率到達20%時,開始增加光照時間,每日增加30min,直到增加到蛋雞達到產蛋高峰期,正常情況下每日雞舍的自然光能達到12h以上,而秋冬季節雞舍每日自然光達不到12h,需要進行人工補光,以保證蛋雞的生長性能和生產性能,蛋雞產蛋高峰期的每日光照時間不要超過16h。
對養殖場要進行定期消毒,進行帶雞消毒,2~3d進行一次消毒,可以使用常規的消毒藥,1~2個月要更換消毒藥,一般選用0.3%過氧乙酸或者0.1%次氯酸鈉進行帶雞消毒。對于空舍要用高錳酸鉀等消毒藥進行2~3周的熏蒸,之后再引入新雞群[12]。由于新城疫病毒病是烈性傳染病,對于養殖場發生該病時,及時隔離和淘汰患病雞,發病雞群建議不要進行治療,直接撲殺做無害化處理,立刻對養殖雞舍和飼養器具進行嚴格的消毒[13]。對于雞場產生的糞便﹑飼料殘渣和污水的病原微生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因為糞便﹑飼料殘渣和污水的病原微生物會降低消毒藥的作用。養殖場對外來人員和車輛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工作,對于本養殖場的人員要求不要隨意走動,盡量避免雞舍與雞舍之間的聯系。
秋冬季節雞群容易發生雞毒支原體﹑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傳染性鼻炎﹑雞新城疫﹑雞溫和型流感等疫病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疫病,除通過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雞群發生疫病幾率外,同時要對雞群進行疫苗免疫。科學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減少疫苗接種次數,由于滅活疫苗接種時對雞群產生一定的應激影響,蛋雞會出現1~3d產蛋率下降的現象,產蛋率下降在5%~10%左右,3d之后產蛋率會自動恢復正常水平,為了降低滅活疫苗接種時給蛋雞雞群造成的應激,在接種滅活疫苗前3d和接種的后3d給雞群飼喂電解多維,疫苗接種當天建議不要飼喂電解多維,會對疫苗免疫效果造成一定影響,飼喂電解多維可以降低滅活疫苗對雞群帶來的應激。在滅活疫苗接種時,要注意疫苗接種時的溫度,通常情況下滅活疫苗在冷藏2℃~8℃保存,所以在接種滅活疫苗是要先回溫,滅活疫苗要放在36℃溫水中放置30min,然后再進行免疫,切不可滅活疫苗沒有做回溫直接對雞群進行免疫,這樣會對雞群造成冷應激,造成雞群的零星死亡。
疫苗接種時要選擇正確免疫部位,如弱毒疫苗一般采用飲水﹑滴鼻﹑點眼的免疫途徑;滅活疫苗主要采用頸部皮下注射﹑胸部肌肉注射﹑腿部肌肉注射的免疫途徑。選擇頸部皮下注射時往往是在1月齡以內的雛雞進行免疫方式,頸部皮下注射時不要靠近雞只頭部,否則會造成雞只頭部出現腫脹,從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頸部皮下注射時注射器針頭應小于 30°角進行注射,針頭不要垂直進入頸部,以免造成機械性損傷。胸部肌肉注射和腿部肌肉注射免疫方式通常是在1月齡以上的雞只進行免疫,胸部肌肉注射時注射器不要進入胸部肌肉過深,避免針頭砸入雞只肺部而造成雞只出現死亡。腿部肌肉注射時要避開雞只腿部血管,防止針頭扎入血管中造成雞只死亡。
當雞群發生疫病時,根據不同的疫病對雞只進行治療或者捕殺做無害化處理,對于健康雞群要進行疫苗加強免疫,如雞群發生雞傳染性鼻炎時,首先對發病雞只隔離,然后使用磺胺類藥物對發病雞只進行治療,待雞群穩定后,對于雞群進行雞傳染性鼻炎滅活疫苗加強免疫,以防止雞群再次發生雞傳染性鼻炎。
秋冬季節疫苗免疫的數量較多,此時盡量多選用聯苗進行免疫,以此減少對雞群的免疫次數,降低疫苗接種對雞群造成的應激。科學制定免疫程序,既要對雞群進行充分的疫苗免疫,又要避免疫苗接種次數。
我國目前對于禽病主要是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對于雞群發生烈性傳染性疾病時,發病雞群不能采取治療方法,對發病雞群要進行捕殺掩埋,對無害化處理。疫苗接種預防是目前我國對于家禽主要的預防方法,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養殖場日常飼養管理。我們建議養殖場按照雞群日齡進行分舍,采用“全進全出”的封閉養殖模式,但是從我國目前養殖環境和養殖規模分析,很多中小型養殖場很難達到“全進全出”的封閉養殖模式,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加強該養殖場飼養管理的模式,以此減少該病的發生。飼養管理加強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如養殖場日常消毒﹑雞舍溫度﹑雞舍濕度﹑雞舍通風保暖﹑雞舍密度﹑疫苗免疫等方面,做好養殖場日常飼養管理工作配合科學合理的疫苗免疫可以有效的降低雞群疾病的發生率,從而提高蛋雞的生產性能和生長性能,減少疫病對家禽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