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紅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 252300)
為了滿足市場的高需求,規模化養殖目前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就當今規模化養殖業發展的現狀來看,規模化畜牧養殖能夠為市場提供數量眾多的產品類型,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于政府而言,應當在政策與經濟方面給予的支持與扶持,但是規模化養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也不容我們忽視,尤其是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目前已有的資料與數據表明,污染源主要是動物產生的食物殘渣以及排泄物等。而正是由于對這些污染物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科學化處理和無公害化處理,導致當地產生嚴重的大氣污染,同時還伴有一定的土壤污染,對于水質量也有諸多影響。為此,解決規模化養殖相關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需要進行及時處理和解決,從而達到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規模化養殖指的是把牲畜集中到一處進行聚集的養殖,但是這樣做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把牲畜集中到一處意味著這個地方他們的糞尿量將會急劇上升,使得清潔工作的難度加大,而且就目前來看,很多的養殖機構都是按照散養的方式進行養殖,這也是導致糞便清理難度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對養殖地周圍的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是使水質造成污染的關鍵。家畜糞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各類病原微生物和類似磷﹑氮的化學元素,可能污染環境。目前,許多大型畜牧場對這一問題不太重視,對動物糞便的凈化也不太重視。因此,它們大部分將通過人工沖刷或降雨將排泄物排入水資源。進入水資源系統后,難以在短時間內清除,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會在長時間的污染積累中受到嚴重的損害,主要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一是水體富營養化,糞便等有機物進入水中,會給水中的動植物﹑微生物等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排入水中的有機物的量是非常大的,部分水生植物遇到這樣過剩的營養就會瘋狂地開始生長,威脅著水中其他動植物的生長,使得水質變得惡化,讓水體失去其應有的凈化的功能,給水體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的影響;二是造成水體渾濁﹑異味。牦牛﹑綿羊等不定期在水中清洗。牲畜在水中沉浸的時間過長,會將其身上擁有的各種各樣的污染物一起帶入水中,表面上看是降低了畜牧業牲畜清潔的難度,但是事實上,很多毒素進入水體,引起水體異味,水體嚴重渾濁,處理難度很大。
隨著當今社會規模化畜牧養殖越來越普遍,養殖過程中造成的空氣污染不斷加重,對于很多居民區的生產生活都造成嚴重的破壞,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被被污染的水資源蒸發到空氣中,間接造成空氣污染,很多飼養場對空氣質量要求非常低,而且存在嚴重的異味現象,這些高污染的空氣在通風過程中會直接傳播給清潔的空氣,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第二,污染物與空氣直接接觸造成空氣污染。許多養殖機構對各種污染物的清洗速度很慢,清潔度很低,導致大量污染物與空氣接觸,增加了空氣中的污染物。較輕的污染物將長期直接飄浮在空氣中,導致空氣質量持續下降,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動物健康。第三,動物排泄物。為了讓家畜更好地生長,養殖機構經常給家畜喂食一些飼料,但事實上,牲畜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能夠消化的飼料的數量也是有限的,不能被消化的部分會隨著其他的廢棄物一起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常常伴隨著硫化氫等氣體的排出,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還有粉塵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大多數大型農場對粉塵排放沒有足夠的重視,經常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粉塵。這些粉塵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隨著粉塵的排放在空氣中擴散,造成大規模的空氣污染。
目前,我國對規模化畜牧養殖方面比較重視,規模化畜牧養殖影響土壤方面所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畜禽糞便的排放。許多農場的畜牧業采用自由放養的方式,導致牲畜的糞便排放沒有固定的區域,數量眾多,清理難度大,清理方式困難。雖然畜禽糞便作為土地肥料在中國有一定的歷史,但嚴格控制畜禽糞便的使用確實對植物有益,但是牲畜糞便中的所有成分都對土壤的肥沃度有效,他們不會全部都被土壤吸收和利用,他們其中的一部分在土壤中,能夠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和利用,被這片土壤上生長的作物﹑植物等吸收,成為土壤的肥料,但是土壤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超出土壤吸收能力的部分會超出土壤的承受范圍,導致這片土壤有機物含量超標,有機物無法得到降解,嚴重影響這片土壤的透氣性,使原來的花草樹木的養分吸收受到阻礙,最終會嚴重影響這片土壤上的生態體系;第二,水污染導致的土壤污染,兩種資源均被置于嚴重污染的境地。被污染的水源經過下滲的土地當中,極易造成兩種資源的混合污染,這樣一來,水資源和土壤資源被污染的范圍在不斷地增加,急劇上升,而且被污染的濃度也在增加。目前已有的傳統的解決方式與加固措施見效比較慢,并且土壤破壞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逆轉的。很多的土壤污染需要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夠得到緩解,這對經濟的發展甚至是人類的生存方面有著嚴重的威脅。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養殖的地點也在向城鎮的郊區發生著轉變。養殖人員為了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快地將畜牧產品送至客戶手中,節省運輸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還受到一些其他生活方面的因素影響,紛紛將養殖場選址到了城郊地區。郊區的地理位置相對靠近城鎮。大規模養殖過程中形成的大量殘余糞便和垃圾,肯定會對當地附近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各種各樣的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壞。這些殘留的糞便和垃圾除了會對當地空氣產生嚴重影響,還會對當地的水源造成嚴重破壞,還會影響當地的土壤環境。
對比分析了我國各個地區的畜牧業,我們不難發現,過去我國養殖大部分都是采取“家庭作坊”的形式,小范圍的養殖,養殖者的精力也比較集中,問題也能夠被及時解決,這樣產生的各種糞便等垃圾能夠被及時處理,對于環境產生的影響是比較小的。但是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分散經營的養殖從業人員逐年遞減,同時也使以家庭作坊形式進行養殖的人員逐漸減少,而更多的養殖人員開始采取機械化養殖方式。這種養殖方式較傳統養殖方式來說實現了養殖效率的不斷增強,并且由原來的人力飼養變成了機械化飼養。這種作業模式的轉變,雖然對養殖質量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埋下了重大隱患。
基于規模化養殖之下,養殖成本會隨著人力﹑物力﹑電力等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而部分養殖經營者為了能夠降低成本,便從飼料的方向著手,放棄使用有機化肥,并以化肥飼料作為代替。與有機化肥飼料相比,化肥飼料的價格相對較低,而且在使用方面也較為便捷。但是化肥飼料的使用,使得養殖場內動物糞尿大量積壓,沒有進行及時處理,最終就會對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生態都造成了嚴重損害和影響。
規模化養殖體系下,大量的糞便等廢棄物的排放是無法規避的,這些具有污染性的廢棄物只有經過嚴格的無公害化處理,這樣我們對環境質量方面的控制才有實現的條件,才能夠實現我們預先設定的凈化環境的目的。反觀現在很多個畜牧養殖場的操作情況,很多畜牧養殖場都不具備先進且完善的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進而難以達到無害化處理的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
就規模化畜牧業本身而言,是順應經濟時代發展的產物。然而,除了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規模化畜牧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我們必須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與規模化畜牧業相關的員工要提高環保意識,這是不斷提高規模化畜牧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基礎和前提,否則將難以實現預先設定的目標。要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對生態保護區的強制保護必須要得到加強,相關責任必須要落實。以內蒙古大型畜牧業為例,近年來,內蒙古生態強制保護區范圍在不斷地增大。相關部門在畜牧養殖方面作出嚴格的規定,禁止農民放養牲畜,同時,牲畜產生的糞尿等廢棄物應該做到及時的清理,見效顯著,內蒙古區域內綠色面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恢復了綠色狀態,空氣質量和水質也有了質量方面的明顯提高。
在建設農場時,相關人員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使農場的發展和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第一點。首先要考慮的是后續的廢物排放,如選擇大量的果園和農田,以提高畜禽糞便的利用率,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還能夠為果園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幫助果園降低一定的生產成本,來獲取得到更多的經濟方面的利益,這樣的地方對于養殖場而言是極佳的選擇地,肥料廠附近也非常的合適,這樣一來,養殖場與肥料廠可以達到共贏的合作,實現廢棄物的利用,為人們創造更多的收益。
規模化養殖業給人們帶來了可觀的金錢收入,但是相對應的,它帶給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如何將廢棄物合理管理起來,是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于養殖場而言,提高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數量,是相對而言最有效的。提高無害化設施的數量,能夠提高處理牲畜糞便等廢棄物的工作效率,對環境的改善有著莫大的幫助。增加了設備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養殖場還需要制定設施使用相關的規范程序,對工人進行培訓等,讓這些設備能夠真正投入生產,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水資源凈化可從污水回用方面進行,可根據污水回用情況,視污水的被污染程度與污染等級來確定。把自然生態環境維持好的關鍵是把牲畜糞便﹑尿液和污水等處理好,處理得當。當然,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減少污水排放。建立沼氣池,將排放后的污水進行處理后再二次進行利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污染的尿液可以轉化成為沼氣,其余的沼液與沼渣也能夠再次回收從而用來養殖魚類等。
固然,空氣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對空氣資源的凈化也是勢在必行的。有的大型的畜牧養殖場等機構在污水的回收以及二次利用方面一直維持著這樣的綠色的生態系統。各類廢棄物和廢棄物應集中收集,并與當地回收機構共同運營。停止在自然環境中隨意排放廢棄物的行為,做到進一步加工來提高廢棄物的二次使用率。
為了能夠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現在的規模化養殖已經不單單只是養殖各種牲畜了,養殖戶還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大量的有機綠色產品的生產,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有機肥料作為支撐才能完成。在規模化養殖場中,可以很好地實現有機肥料地提供。牲畜的糞便在經過有效的無公害處理后,就能夠作為很好的肥料,這種方式能夠合理有效地將動物的排泄物進行充分的利用,除了能夠給養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外,還能夠減少牲畜的糞便等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傷害,還能為人們帶來更高的一些經濟方面的效益,將牲畜的質量提高一個層次。這種模式在我國有很多應用,桑基魚塘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是種桑養蠶同池塘養魚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分析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可能會對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方面造成損害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到,養殖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果處理不當都可能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針對此,養殖戶應該針對整個養殖過程形成一套細致的程序,自己設計本養殖場相適應的養殖手段,具體細化到每個環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制作成工作手冊,供工人培訓使用,爭取在每個環節將損害降到最低。
國家貫徹“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環保部門需要對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問題重視起來,環境保護部門可成立專業的環境監理團隊,并給環境監督團隊劃分相對應的責任區域,對區域內的規模化養殖工作進行監督,如有情況,及時上報。進一步完善大型畜牧業的整治工作。環境監理團隊需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采集水源樣本﹑空氣樣本和土壤樣本,并使用專業手段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幫助政府及時掌握生態環境現狀,合理把握生態環境的階段性變化,確保在規模化養殖范圍內進一步完善手段和管理。同時,對于違法亂排放廢棄物的養殖場給予一定的懲罰。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規模化畜牧業給人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其對畜牧業廢棄物的不當處理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何在保證規模化畜牧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保護生態環境,是今后相關人員面臨的首要任務。只有注重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投資相關高新技術,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才能暢通規模化畜牧業的發展道路,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