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雙版納傣族佛寺教育世俗化與邊疆文化安全

2023-03-22 23:44:48張志鋒
大理大學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化教育

李 杰,張志鋒

(1.云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昆明650000;2.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北京100081)

我國西南邊陲西雙版納是一個典型的傣族聚居區,主要信仰南傳佛教①為行文方便,本文把南傳上座部佛教簡稱為南傳佛教。,13世紀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后,逐漸被傣族人民所接受,同時他們將其教義理念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及日常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傣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傳佛教之所以能夠融入傣族社會各個方面并在其漫長歷史當中延續至今,一方面和傣族土司統治集團大力支持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獨特的傳承機制——佛寺教育有關。傣族佛寺教育依托各級佛寺,將佛教資源與傣族日常生活教育有機整合,既在分布廣泛的村寨中培養了大量佛教信徒,又使傣族文化中的文字、語言、醫學等內容得以通過這種方式傳承下來,是一種兼具宗教性質和民族教育性質的活動。這種與南傳佛教有著密切關系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傣族地區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傳統傣族社會的廣泛認可。然而在近現代,佛寺教育卻隨西雙版納傣族教育模式的劇烈變遷而變遷,并隨著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思想的多元化進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世俗化浪潮之中。這一現象的出現對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文化安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宗教世俗化發展及其主要理論

從詞源學上來講,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會學界提出的詞匯,英文為secularization,起源于拉丁語seculum,最初意思一是表示一段漫長的時間跨度,二是表示撒旦統治下的此世。辭海中對世俗化一詞解釋為“主要用來形容在現代社會發生的一種變化,即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和深遠影響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里,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1〕。詞源學上東西方關于世俗化一詞的解釋,都強調現實性和此岸世界。

世俗化伴隨基督教的發展而發展,自公元4世紀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后,基督教教皇權力長時間影響世俗政權并控制世俗王權,這一現象幾乎遍及整個歐洲。約10至15世紀,教權與王權的斗爭十分激烈,結果是基督教教權部分從世俗世界中退出,土地和財產權從教會控制中脫離。17至19世紀上半葉,政教分離逐漸完成,教權與王權的斗爭逐漸轉移到宗教與科學論戰中,并逐漸擴散到人文社會領域,人文社會科學正式把基督教從世俗社會中退卻的現象作為宗教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19世紀下半葉,提出了世俗化概念。①約翰·斯通(Ronald L·Johntstone)認為所謂世俗化是指宗教日益從世俗的領域分離了出來的過程,由于這一分離,宗教便越來越減少了其對世俗生活的影響并且日益變成了私人生活中的事情〔2〕。②拉里·席納爾(Shiner·Larry)提出六大含義,“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失去它們的社會意義;表示宗教團體的價值取向從彼世向此世的變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都變得適合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表示宗教與社會的分離,宗教失去其公共性與社會職能,變成純私人的事務;表示信仰和行為的轉變,即在世俗化過程中,各種主義發揮過去由宗教團體承擔的職能,扮演宗教代理人的角色;表示世界漸漸擺脫其神圣特征,即社會的超自然成分減少,神秘性減退;表示‘神圣’社會向‘世俗’社會的變化”①參見希爾米歇爾《宗教社會學》,紐約基礎圖書公司,1973年版第228-251頁。轉引自戴康生《宗教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頁。。戴康生把席納爾六條含義概括為“一是社會變化,即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宗教的羈絆,社會各種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變化,即宗教不斷調節自身以適應社會向‘世俗’的變化”〔3〕159。宗教與世俗化并非是對立的,而是相一致的,宗教復興是對傳統宗教世俗化的抵抗,而宗教創新則是宗教世俗化的主要特征,是順應宗教世俗化發展需要的〔3〕164-165。③彼得·貝格爾(Peter L·Berger)認為世俗化就是宗教意識形態的世俗化,傳統的宗教意識可能為適應新的社會而接受新的思想,即“世俗世界的自主性實際上被賦予了神學上合理性”〔4〕124。不論以往對于世俗化如何理解和定義,其內容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傳統宗教同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分離,并逐漸退出公共領域,不再起到“普世價值”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互融,宗教發展不斷推陳出新。

從古典時期到近現代,許多宗教學家和社會學家針對宗教世俗化這一概念發展出了許多理論。①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祛魅化”理論。韋伯認為現代社會具有兩個典型的特征,即理性化和祛魅化。韋伯指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世界理性化、智化,特別是脫魔化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命運,恰恰是最高級、最精微的價值退出了社會生活,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來世,或者流進了個人之間直接交往的手足之情中”〔5〕。他明確地表達了人們越來越求助于現實世界當中知識的力量,而非神圣世界中宗教的力量,宗教社會不斷退居到人們生活以外。在韋伯的另一部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想,認為正是從傳統基督教當中脫離而出的新教所提倡的理性主義促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6〕。②貝格爾世俗化理論。他認為宗教必然會脫離整個社會系統,即“社會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擺脫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4〕128。首先,基督教教會與國家分離,從它以往所控制的領域逐步退出;其次,世俗化也影響著文化生活,以往文學藝術等內容當中包含的宗教成分將會越來越少;最后,人們在主觀解釋世界過程中無須借助宗教來完成。貝格爾認為現代西方社會造成了這么一批數目不斷增加的個人,他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時根本不要宗教解釋的幫助〔4〕128。對于世俗化的結果,貝格爾指出宗教信仰退出了公共領域,但卻在西方的家庭當中保留了下來,導致了宗教信仰的“私人化”。③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宗教經濟模式理論。斯達克認為,人們的宗教行為選擇與古典經濟學的“需求—供給”模型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宗教活動實際上具有內在理性,都是從自己偏好出發并權衡其成本和收益的結果。這一理論推翻了貝格爾的經典世俗化理論,否定了宗教與現代化之間的必然關系,認為宗教的興衰并非由現代化當代進程而決定,而與現代人的理性選擇有關。宗教體系本身形成了一個與世俗經濟市場在本質上不相關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宗教組織作為供應商,提供其宗教作為待售產品,而供需之間互動使得宗教市場得以存在和發展〔7〕。在宗教市場中,宗教供給是決定宗教市場的關鍵,更高的宗教供給水平意味著宗教市場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而由于政府管制等其他因素導致的宗教壟斷則使宗教參與總體水平降低。因此斯達克反對宗教管制,認為宗教自由有利于社會穩定。在斯達克模型基礎上,許多學者做了進一步實證研究,發現這一模型的結論是支持宗教多樣化的,而非由于經濟的發展使宗教走向消亡。

從上面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宗教世俗化理論可以發現,當代社會中宗教世俗化傾向有著一些相似的方面。首先,宗教與社會其他要素確實處在一個分離的趨勢,宗教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性的社會子系統,正如一些學者指出“在現代性背景下,宗教被普遍認為不再如以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和環節,傳統的社會凝聚力、教育、健康和治安等功能逐漸由專門化的社會架構所取代”〔8〕。其次是宗教行為的私人化。無論是新興宗教還是傳統宗教,人們越來越少地依賴龐大的宗教組織來實踐宗教信仰,信仰主體的選擇也因宗教市場的擴大而更具靈活性。最后,韋伯所提出的“祛魅化”也在各種世俗化理論當中均有體現,宗教在個人精神關懷層面依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隨著理性化和現代科技的擴張,個體宗教超驗能力的需求會進一步減少。作為宗教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教育在世俗化的進程中,同樣具有這些明顯的特征。

二、傣族佛寺教育的世俗化傾向

傣族作為一個有著傳統南傳佛教信仰的民族,在其漫長歷史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佛寺教育體系。在傳統傣族社會中,對于大多數傣族男童來說,出家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人生階段,傣族社區成員把入寺為僧、接受佛寺教育的經歷看作是人生重大轉折點,佛寺教育因此受到重視。然而在當代傣族社會中,佛寺教育卻遭遇了困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成員思想的變化使得佛寺教育角色發生了很大改變,對比傳統佛寺教育與當代社會中的佛寺教育,可以發現傣族佛寺教育明顯的世俗化傾向。

佛寺教育興起與佛教的傳入是同步的。南傳佛教傳入之前,傣族接受的教育主要來自于家庭教育和民間社會教育,南傳佛教傳入后,傣族地區逐漸形成了“佛寺即學校,佛爺即教師,和尚是學生,經書是課本”的寺院教育模式〔9〕。一般家庭通常會把適齡男童就近送入本村寨佛寺出家,而佛寺教育所用經書、出家賧給佛寺的財物以及佛寺日常維護都由村寨村民共同完成,可以說每個村寨的教育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村寨內部共同維持著這個“學校”的運行。傳統西雙版納傣族家庭都有送自家男孩出家的習俗,通常傣族男孩需要在七到九歲期間出家為僧,接受數月到數十年不等的佛寺教育,然后自愿選擇繼續修行還是還俗,大部分僧人還俗結婚生子,小部分僧人則成為專職的僧人。傳統社會中佛寺教育的興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佛寺教育是個體社會身份確立的手段。傣族傳統觀念和社會習俗認為,男子只有進過寺廟當過和尚才是受過教化的人,否則是未經開化的粗野之人,會遭到公眾的鄙視,不能得到社會認可,甚至難以娶妻〔10〕。可見如果沒有接受佛寺教育,個人在社會當中會遭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排斥,很難參與到社會生產生活之中,這一無形的社會壓力也使得佛寺教育成為傣族人民最為重視的事情之一。其次,佛寺教育是傣族傳承民族文化,傳播社會生產知識的主要手段。在以農業為主的傳統傣族社會,提高生產效率,保證基本物質需求是完成其他社會活動的首要條件,而與佛教同時傳入傣族地區的先進文化知識也是佛寺教育重要內容。佛寺教育所使用的貝葉經中包含了大量天文歷法、醫藥、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其他實用性知識,正是這些內容促進了傣族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佛寺教育中常見的天文歷法為例,傣族地區諸多天文歷法知識是在自己原有傳統文化基礎上,大量借鑒、學習、融合外來天文歷法知識,特別是古印度文明,逐漸實踐、反復實驗而發展成了今天依然科學而合理的天文歷法文化……正是這些先進的科學文化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著傣族社會的進步發展〔11〕。這些對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內容只有通過佛寺教育才能世代相傳,僅僅靠家庭教育是很難對如此龐大的知識體系進行完整傳承的。最后,佛寺教育也是培養信徒和僧侶的主要方式。在傣族這樣一個幾乎全民信仰佛教的社會中,數量眾多的信徒共同維持著宗教系統的運行,這些信徒主要包括“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指廣大傣族婦女和還俗的僧人,后者指的是在寺院當中出家的僧人。但對于佛教這種制度性宗教來說,其高深的經書典籍以及復雜的宗教儀式都需要經過正式訓練才可以理解和傳承,因此大多數優秀佛教徒以及村寨中的宗教領導者“波章”都受過嚴格佛寺教育。在佛寺中做專職僧侶,更是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大佛爺不僅掌握一寺的大權,且為全村寨中地位最崇高之人,就是走到本寨以外的任何地方也深受人民尊崇……大佛爺在人民心目中,是居于領袖或主宰者的地位的?!薄?2〕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來看,佛寺教育在傳統傣族社會中的作用,與人們對南傳佛教強烈信仰有著很大的關系,對于佛教徒來說,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佛寺教育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且與宗教有著同樣的神圣性,是不可違背和褻瀆的。

縱觀當代傣族社會佛寺教育,可以明顯地看到其世俗化趨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佛寺教育從整個民族教育體系當中分離出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而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也在有條不紊地發展。根據云南省教育廳在2013年通過的《云南省少數民族教育促進條例》第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通過舉辦雙語幼兒園、民族學校、民族部(班)、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等多種辦學形式,發展具有少數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第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逐步普及學前教育。這些條例從法律上確定了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優先性,從而使民族地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適齡兒童教育也轉移到了學校里,佛寺作為教育場所的功能也逐漸喪失。很多調查指出了學校教育在當代傣族社會的普及性:“凡年滿七周歲的兒童都要入學讀書,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可以自愿進入學前班學習……適齡兒童的入學率為100%?!薄?3〕第二,佛寺教育的選擇不再具有強制性,更多是私人的一種理性選擇。雖然當前法規政策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少數虔誠信徒仍然會讓孩子在稍大年齡出家數天到數月,在2000年之前,也有一些學校設置了“和尚班”,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也到佛寺接受宗教教育,教育的選擇更多地由個體所決定。據2008年邱開金對西雙版納州傣族婦女調查可知,281名受調查對象中的76.6%沒有明確表示真心愿意將孩子送入奘房。素質教育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更愿意把孩子送到現代化的、多樣的、開放的、靈活的、立體的、正規的學校中學習〔14〕。也有研究指出,當代傣族家庭更加著眼于孩子未來發展,而很少基于宗教上的考慮。宗教正在逐步退出公共領域,宗教教育自然也成為信徒個人的選擇。第三,佛寺教育神圣性逐漸降低。傳統傣族家庭認為,讓自家孩子出家,可以使家庭獲得今世和來生的福報。但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學校教育的普及使得科學觀念廣泛得到接受,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將孩子出家與自身的幸福聯系起來。調查指出,現代社會人們信仰南傳佛教更多的是尋找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很多年輕人沒有出家的經歷,認為在寺院修行只是一種習俗,其佛教信仰逐漸淡化〔14〕。與此同時,佛寺教育主體——寺僧的神圣性也不復存在。許多和尚生雖然披著袈裟在學校中上學,但他們在學校并沒有傳統寺院出家僧人的權利。和尚生除了“襲裝”和“光頭”之外,在教室里,與其他學生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和尚生被分散進各個班級中,與女生同桌且在教室里互相追逐并不是一件讓人詫異的事〔15〕。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電子產品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世俗信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影響佛寺僧人,使得僧人思想和行為也更加與世俗信眾相接近,除去“黃被”和念經唱唄之外,與常人無異。

對比傳統傣族社會和當代傣族社會中的佛寺教育,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佛寺教育世俗化趨勢,分離性、去神圣性與私人性是佛寺教育世俗化浪潮最明顯的三個特征。佛寺教育縱然已經揭開其“神圣的帷幕”,但卻遠沒有消亡。不僅在西雙版納許多偏遠的傳統傣族社區,即便是經濟發展迅速的鄉鎮,依然可見或短期或長期出家的寺僧,但現代佛寺教育氛圍已并非如傳統佛寺教育那么濃厚,人們對待佛寺教育的態度在世俗化浪潮里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地處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西雙版納,佛寺教育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經濟發展,更關乎文化安全和宗教安全。因此對傣族佛寺教育進行正確定位,在當下具有重要意義。

三、傣族佛寺教育世俗化與邊疆文化安全關聯分析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東南亞許多有傳統南傳佛教信仰的國家,自古以來就與這些國家在經濟、文化以及宗教上有著深入的交流,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和宗教觀。而在教育上,許多東南亞國家同樣非常重視宗教教育的發展。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家,佛教教育是國家事業,佛教思想則是國家的主流思想,直到今天佛教教育在這些國家依然長盛不衰。可見我國西雙版納地區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有著天然的優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西南邊疆一躍成為國家開發重點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一方面日益緊密的國際交流使得我國可以利用更多宗教方面的人才來傳承佛教文化,利用佛教帶動地區發展;另一方面,世俗化的佛寺教育使得我國僧才培養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故當前傣族佛寺教育的發展對于邊疆發展和文化安全無疑是一把“雙刃劍”。

第一,從有利方面來看,佛寺教育世俗化有利于僧才隊伍培養和建設,鞏固傣族南傳佛教信仰及其文化建設,有效抵御異文化的侵蝕。佛寺教育與民族教育分離后,佛寺教育專業性和僧才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得到了提高。1990年經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準成立“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1994年云南佛學院在西雙版納建立,隨后在昆明市安寧市又成立了云南省最大的佛教教育機構——云南省佛學院。對于有強烈宗教信仰佛教徒來說,他們可以在佛學院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而且在僧階上也獲得了上升。近年來,我國與東南亞各國宗教交流頻繁,更是吸引許多佛學院僧人前往斯里蘭卡、緬甸等國進修,回國后成為當地著名的佛教人才,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佛寺教育科學性也有了較大提升。許多鄉鎮佛寺都已經配備計算機、投影儀等教學設備,云南省佛學院更是設立了科學館、電子閱覽室等設施,在師資上聘用云南民族大學外語教師教授英語,在研習宗教經文的同時,增加了與學校類似的通識教育。通過出國留學或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僧人,成為地方精英,目前都在各地佛寺住寺服務,而且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良好相適應,也能引導信眾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佛寺教育內容和手段的科學化,提高了教育效率和質量,使佛寺教育積極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立而完善的宗教教育體系,既鞏固了傣族南傳佛教信仰,也傳承和強化了其民族文化,有效抵御異文化的侵占和蠶食,對我國西南邊疆的文化自主、宗教安全有重要作用。

第二,從不利方面來看,南傳佛教世俗化削弱了信眾出家為僧的愿望,使得僧人數量不斷減少,導致外籍僧人涌入,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國家安全。國民教育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傣族群體普遍受到現代教育、社會科技及現代化影響,他們也從其中獲得利益,從而積極踴躍地融入現代社會,出家為僧的愿望逐漸削弱,僧人數量漸漸減少,可選拔的僧才有限。因此,一些村寨出現了有寺無僧現象,當地村民不得不從緬甸等地請來佛爺以維持當地佛寺教育。然而村民從國外請回的僧人質量良莠不齊,加之地方宗教管理制度不完善,許多佛爺甚至被村民驅逐出寨。如“少數佛寺中甚至發現佛爺有賭博、吸毒的行為,后來被村民趕出了奘寺。勐??h曼龍坎和曼應寨子的奘寺佛爺甚至因吸毒被公安機關逮捕”〔16〕。以至于很多村民喊出了“要佛寺不要佛爺”的口號;這種現象對當地社會治安以及南傳佛教文化的傳承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削弱了南傳佛教文化在信眾中的可信度,反復強化著對南傳佛教文化的淡化,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里,傣族傳統文化堅固的統一體系將會逐漸消解,使以傣族文化為核心的邊疆文化安全防御作用弱化,嚴重影響了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國家安全。

第三,南傳佛教佛寺教育世俗化傾向,強化了個體私人信仰,解構著傣族社會文化結構,傣族社會文化面臨重新組合的艱巨任務,同時也帶來文化安全風險。文化解構和重構,須打亂原文化結構,據社會發展吸收有利的文化因子,拋棄不利于該文化發展的元素,傣族佛寺教育世俗化,導致了南傳佛教信仰人數下降,阻斷了傣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性,一些良好文化元素無法被傳承和保護。如傣族社會整合能力下降,尊老愛幼傳統受到削弱,社會聯系緊密程度變得松散。當某一群體社會文化結構出現松動時,極易成為其他異文化入侵的契機,同時也為傳統文化帶來安全風險。據一些史志資料記載和描述,2000年前傣族地區文化還較為單一,之后受現代化因素影響而開始世俗化,各種異質文化源源不斷涌入,影響、解構和重構著傳統文化,不能說所有涌入的異質文化對該地區傳統文化發展不利,但異質文化的注入將會拆解傣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以及傳統文化的防御體系,成為其他異質文化元素進入的突破口,從而給該地區帶來一些文化安全風險。

宗教世俗化與佛寺教育世俗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們應該積極利用西雙版納區位優勢,完善傣族南傳佛教教育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佛寺教育制度,使其適應社會需求。有學者指出,要依托南傳佛教宗教網絡組織,打造南傳佛教文化區位優勢,與經濟交流機制互補,甚至補充經濟區位動力不足,以世界文明之間的平等、寬容、理解和交流互鑒為文化合作機制的前提,積極發揮宗教的正能量〔17〕。另外,傣族佛寺教育關乎民族文化傳承,更關乎地區文化安全。在佛寺教育中要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傳播南傳佛教中的優秀文化,力爭將傣族佛寺教育建設成為思想教育、德行教育的陣地,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及傣族地區的繁榮穩定增磚添瓦。

猜你喜歡
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嫩草国产在线|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成人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九九热在线视频| 久久伊人操|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激情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成人夜夜嗨|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四虎永久在线| 97狠狠操|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本a级免费|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91久久夜色精品|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福利一区在线| 成人国产小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成a人片|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av综合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护士|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人人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欧美激情成人网| 日韩国产 在线| 久久青草热| 亚洲国产清纯| 99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毛片免费看|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