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銀河,袁明皓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1],德州作為沿黃地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德州應準確把握國家戰略發展要求,堅持激發內生動力與借力融合發展相結合,發揮比較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對接國家、省現代水網建設,不斷完善防洪體系,著力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恢復河湖生態環境,構建全市現代水網,借機實現德州水利行業的跨越發展。
德州境內黃河河道全長63.4 km,由聊城市東阿縣入境,呈西南東北流向,流經齊河縣6個鄉鎮,由趙莊險工出境入濟南市,總體呈上寬下窄的走勢,是黃河下游較窄的河段之一。兩岸堤距700~1 500 m,河槽寬500~700 m,最窄處僅有465 m(曹圈大橋處)。河道設計泄洪能力10 000 m3/s,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 m,是典型的地上懸河。德州市有臨黃堤62.4 km,堤頂路面全部硬化。德州段有險工14處,壩岸621段,護灘工程4處,壩垛36段。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前,德州按山東省委省政府“地處黃河下游,工作力爭上游”的要求,高點站位,全域納入,以沿黃的齊河縣為突破口,結合列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樂陵市、慶云縣,爭取帶動德州全域同步發展。重點打造先行區、重點縣、示范帶、示范區,通過調研梳理,擇選重大工程,作為重點儲備項目[2]。近幾年,德州水利部門以河湖長制工作為水利工作總抓手,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總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黃供水、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改善周邊群眾生活,保護傳承當地民俗文化,突出德州特色和比較優勢,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
德州市十年九旱,水資源極其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 m3,僅為全省人均的61%、全國的10%。而黃河水是德州可利用最主要的客水資源,若沒有黃河水支撐,缺水量將達17.3億m3,缺水率達67%;同時,德州全域被劃為地下水超采區,全市水資源供需十分緊張,尤其是農業用水問題尤為突出。2020年,德州被水利部劃為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暫停以黃河水為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審批,無法再進行超指標引水,在保障居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量的前提下,農業用水每年將大幅減少,農田灌溉用水嚴重不足。
(1)德州市境內的潘莊、李家岸兩大灌區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工程,經過多年運行,部分配套建筑物及管理設施嚴重老化、損壞。中型灌區渠系淤積,過流能力下降,配套不完善且嚴重老化。
(2)全市存在病險水閘、水毀工程和骨干河道淤積等不少短板,亟須補齊補強。縣級、鄉級、村級的配套工程不足的現象比較嚴重,地不通溝,溝不通河,洼地易澇,高亢之地難引問題一直存在。貫穿城區的部分河道多年未治理,淤積嚴重。2021年,受臺風“煙花”影響,漳衛南運河出現25 a來最大量級行洪,德州城區部分地區一度出現內澇。
德州作為農業強市,耕地面積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7%左右,每年引黃水量的80%要用于農業灌溉。而黃河水含沙量高,導致噴灌、滴管等節水設施利用率低,農業節水短時間內很難形成較大規模,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灌溉方式。
德州市境內河道的主要作用是行洪排澇和儲蓄農業灌溉用水,但德州屬于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且因早期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目前部分河道干枯斷流、淤積、水污染現象比較突出。2015年,山東省政府將德州市全域劃定為深層承壓水禁采區,武城、夏津、寧津、樂陵共1 221 hm2劃定為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在山東省地下水超采治理中任務最重。而地下水超采治理后又需要替代水源,生態補水、替換水源逐年增加,在引黃指標剛性約束越來越強、每年引黃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缺水現象更加嚴重,改善水環境任務更加艱巨[3]。
從20世紀開始,水利工程一直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在項目建設前期,積極爭取投資,快速推進勘察、設計、招投標、開工等工作,保障工程建設順利快速實施。但在建設后,疏于日常管理、維修養護,導致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積病成險、效益大不如前,不僅影響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重大隱患,工程建、管、用脫節。雖然近幾年開始加強管理,但由于欠賬太多,要實現高效率、高水平、現代化管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工程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不足,自身內控意識不強,責任和風險防范意識淡薄;②個別工程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管理和使用歸屬不明確,管理和歸屬有交叉影響;③責任落實不明確,后期投入使用保障機制不完善。
黃河水是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要合理引用黃河水,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同時,要堅持“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盡快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節水工程建設,切實做好水資源集約利用工作。
緊抓水利部、山東省現代水網建設戰略機遇,全力爭取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落地德州,加快“十四五”重點水利工程建設。①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持續提升灌區現代化水平,抓好中型灌區改造工程,提高水利設施灌溉效益。②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加快實施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清淤,沿線橋梁、水閘、泵站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滯洪區建設等措施,進一步提高德州河道輸蓄水能力。以骨干河道為“綱”,以支流渠系為“目”,以水庫涵閘為“結”,加快構建現代水網體系[4]。通過實施工程建設對原有水網水系、水利工程進行提質增效,打通水系不通、水流不暢的“堵點”,消除病險涵閘的“痛點”,解決斷面水質不能穩定達標、過境和雨洪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難點”,構建完善、高效、綠色、生態、智能的現代水網。
制定措施加快土地流轉,提升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加快補齊節水工程短板,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一批節水型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等,加大節水宣傳工作力度。農業部門要盡快調整適應新時期水資源條件的農作物;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加快工業節水技術改革;公共事業管理部門要嚴格落實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部門要加大全市節水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多部門攜手并肩、共同努力,盡快將過高的用水總量需求降下來。
以“維持水生態、改善水環境、節約水資源、提升水安全”為發展目標,啟動生態修復工程,改善水生態環境,構建綠色生態景觀體系,建設北方海綿城市典型示范。強力推動德州市城區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按照先連通水系、再系統提升的兩步走思路,加快實施城區水系連通工程,暢通中心城區“四縱、三橫、二十七廊”的水循環脈絡,構建“五湖四海興安德、四水三廊潤州城”的生態水系大格局。實施河河連通、河庫連通、庫庫連通等骨干水網建設及縣域水網建設。水系連通工程完成后,河道水系的完整性、連續性、生態性將得以加強,從而恢復城市“綠肺”功能,改善德州水生態環境。
目前,德州市每年長江水實際使用3 000萬m3,尚有17 000萬m3的余量空間。對此,必須做好以下工作:①積極協調水利部、山東省水利廳盡快推動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實施,爭取讓更多地區具備用水條件,盡可能用長江水置換黃河水;②推進綜合水價改革,對地表水、地下水、長江水、黃河水實行統一定價、統一管理,降低長江水水價,促進長江水等各類水源開發利用;③盡快建立水權轉讓機制,積極為水權轉讓獲得取水指標的項目爭取許可審批,最大限度維護全市生產生活穩定運行。
重點打造馬頰河“清水走廊”,縣級打造標桿樣板河道,建設“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和”的美麗河湖。加強河湖日常管護,完善河湖長履職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各級河湖長巡河規定,加強工作考核監督,促進基層河湖長有效履職盡責[5]。同時,要進一步深入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突出抓好重點區域生態建設修復和環境污染系統治理。
(1)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打造南坦險工、紅心廣場等黃河水利風景區,搶救、整理、傳承黃河號子,深入挖掘黃河民俗文化。
(2)持續做好黃河文化研究、傳承與保護,講好屬于德州的“大禹治水”“四女孝親”等故事。
(3)突出德州地域品牌,把握好水與產、水與人、水與文、水與城的關系,以文化為魂,增加城市靈性,打造德州特色的黃河名片。
(4)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因地制宜建設沿黃城市森林公園。
一方面,要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尤其要重點投入到涉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實行專業的機構管理專業領域、專業工作、專業的人及專業的事;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應用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卡脖子”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積極搭建創新平臺,擴充科技隊伍,投入到重點課題的攻關中去。圍繞全市高效利用沿黃鹽堿地現狀,立足德州水利發展實際,聯合水利部及省科研院所開展重點課題研究。
強化宣傳效果,提高公眾對水資源管理的認識。由水利、教育、生態等部門牽頭,聯合商戶、企業、學校等進行宣傳,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各行業水資源憂患意識和法治意識,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長效機制,不斷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營造良好的水行政執法環境。
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建成后的運行管護是保證水利工程效益發揮的關鍵。①完善工程管理體制,加快推進工程標準化管理。根據工程的類別分別制訂管理制度、操作規程,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范進行管理操作,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②創新管護模式。全市工程要進一步落實管護主體,對區域內大小工程按照使用、收益原則進行集中管理,在每個區域內都打造典型樣板,以典型為模板帶動管理落后的工程,以大工程帶動小工程,人員或水平不足的可以面向社會購買服務。③加強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強化責任感。④完善工程后期管理、維護投入機制,保障工程的日常維護,避免工程提前老化失修、縮短使用年限。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面前,德州要深挖潛力,大作水文章。下一步要科學研判新階段水利發展形勢,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展能力。要努力破解“卡脖子”的難題,特別是在用水矛盾方面,結合黃河流域超采治理,不斷優化全市水資源配置,用好水、管好水,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進一步加快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