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省調(diào)兵會剿:對清朝應對同治時期新疆變亂策略之反思*

2023-03-22 16:21:32張軍橋
軍事歷史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新疆

★ 張軍橋

關(guān)鍵字:晚清 新疆變亂 跨省調(diào)兵 會剿

清同治時期,新疆爆發(fā)回民起義。起義發(fā)展迅猛,迅速向天山南北蔓延。新疆局勢動蕩,導致邊防失控,引起俄國覬覦。同時,太平天國余部未平,陜甘回民起義、捻軍起義正酣,如何同時應對中原、西北危機,成為朝廷必須慎重處理的重大問題。學界一直關(guān)注1874 年以后左宗棠、劉錦棠等擊敗阿古柏、收復新疆以及曾紀澤與俄交涉伊犁等問題,而對庫車起義爆發(fā)至“海防”“塞防”之爭期間清廷應對新疆局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重視①例如,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著的《新疆簡史》,對回民軍起義及被封建主、宗教首領(lǐng)篡奪領(lǐng)導權(quán)的過程有過較為詳細的論述,但對起義過程中清廷反應及調(diào)兵策略未做論述。詳見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第2 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年。同樣,在其所編《新疆地方歷史資料選輯》中,也只對新疆各族群眾反對清政府腐敗統(tǒng)治的斗爭進行選錄,同樣未涉及清廷反應及調(diào)兵策略。詳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地方歷史資料選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劉廣京、理查德·史密斯在“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zhàn)”部分研究中對新疆民變的過程進行了簡要說明,但并未詳述清廷應對及調(diào)兵策略。詳見[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年。余太山在《西域通史》中介紹了“同治三年新疆的反清起義”,雖對回民起義過程進行介紹,但也未涉及清廷調(diào)兵策略。詳見余太山主編:《西域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一些認識也值得商榷,如有學者得出清廷忙于鎮(zhèn)壓陜甘回民起義,無暇顧及西北邊防,“毫無應對”②徐磊博士在研究“南疆亂局”“烏魯木齊亂局”時對清軍潰敗僅做簡單闡述,多以清廷“束手無策”“無力施行”“防守待援”“外交斡旋”為內(nèi)容簡述,并未對民變發(fā)生后清廷反應做全面深入考證。詳見徐磊:《晚清治疆研究(1864—1884)》,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年。。而事實上,1864 年6 月4 日,庫車等地爆發(fā)回民起義后①關(guān)于“起義”“叛亂”的區(qū)分,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在《新疆簡史》中做了詳細闡述,認為當“規(guī)模空前的農(nóng)民起義和農(nóng)民戰(zhàn)爭,被封建領(lǐng)主篡奪領(lǐng)導權(quán)后,農(nóng)民起義的前途也就被葬送了。以反封建開始的農(nóng)民起義,變成了封建主之間的大混戰(zhàn)”。詳見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第2 冊,第123 ~131 頁。余太山也有相似的論述。詳見余太山主編:《西域通史》,第474 頁。厲聲認為:“由于起義多是由人民群眾自發(fā)進行的,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而且還多帶宗教和民族的偏見,所以很快被封建主和一些宗教頭目利用,并迅速改變了起義的目的和性質(zhì)。”詳見厲聲等:《中國新疆:歷史與現(xiàn)狀》,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 年,第138 頁。,清廷并非束手無策,而是制定了“就近調(diào)兵”會剿的策略。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就近調(diào)兵”方案很快失敗,清廷遂決定尋求內(nèi)地兵力支援。1864 年8 月24 日至1865 年1 月8 日期間②自1864 年8 月24 日清廷令署陜甘總督、西安將軍都興阿辦理新疆軍務始,至1865 年1 月8 日清廷接到常清、明緒向俄借兵奏折。,清廷跨省調(diào)兵赴新疆會剿平亂,是前期朝廷緊急應對新疆亂局的重要舉措,直接影響了日后的新疆局勢,但目前學界鮮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過對清廷跨省調(diào)兵政策下相關(guān)史實進行梳理,對這一策略及其得失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

一、湘軍系將領(lǐng)楊岳斌、鮑超行動遲緩

1864 年7 月26 日,當新疆局勢開始失控之時,伊犁將軍常清便奏報清廷,請署陜甘總督、西安將軍都興阿調(diào)撥5000 名官兵助剿。清廷則認為當?shù)乇Σ蛔悖氨臼”葐危寂d阿所部可用者,又止馬隊八百余名、步勇千名,剿辦甚屬不敷,萬難分兵兼顧。”③《清穆宗實錄》第107 卷,同治三年六月辛酉,《清實錄》第47 冊,第346 頁。故拒絕所請。8 月24 日,清廷鑒于北疆形勢不斷惡化,如再不援救,“將來回疆各城與甘肅聯(lián)成一片,於西北邊地大有關(guān)系”,于是決定令都興阿辦理新疆軍務。④《清穆宗實錄》第110 卷,同治三年七月辛酉,《清實錄》第47 冊,第420 頁。同時,清廷擔心撤出都興阿后,甘肅叛亂復燃,故希望湘軍楊岳斌率部赴甘,代替都興阿。⑤楊岳斌原為福建水師提督,后為清廷命為督辦江西皖南軍務,其所部多為楚勇。此時,楊岳斌與沈葆楨正在江西合力圍剿太平天國余部。為防止楊岳斌所部官兵藉以水土不服之由拒絕北上,清廷諭令其“如甘省地勢,不甚相宜,即可酌帶與甘省相宜兵勇,湊足數(shù)千,整旅前進”,詳見《清穆宗實錄》第110 卷,同治三年七月甲子,《清實錄》第47 冊,第433 頁。《清穆宗實錄》第110 卷,同治三年七月辛酉,《清實錄》第47 冊,第420 頁。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72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北京: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85 年,第51 頁。然而,楊岳斌卻提出開缺,原因是自己“舊疾增劇”,“父母老而多病”。鑒于楊岳斌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中能征善戰(zhàn)且戰(zhàn)功卓著,清廷并未對其申斥,而是賞假一月調(diào)理,令其假滿后帶兵赴任。⑥《清穆宗實錄》第114 卷,同治三年九月甲辰,《清實錄》第47 冊,第541 頁。《清穆宗實錄》第114 卷,同治三年九月庚午,《清實錄》第47 冊,第544 頁。《清史稿·楊岳斌傳》云:“岳斌抵南昌,遣諸將克崇仁、東鄉(xiāng)、金溪、宜黃、南豐,解寧都圍。秋,赴贛州,克瀘溪、新城、雩都,先后收降賊十余萬,防境肅清。復疏陳傷病親老,請開缺,不允。”⑦《清史稿》第410 卷,中華書局,1977 年,第12006 頁。說明楊岳斌的身體并非無法支持其從事軍政事務。在軍情急如星火之際,楊岳斌以身體不適為由推辭赴任,實是抗拒調(diào)遣。楊岳斌見清廷并未同意開缺,便借“舊部本屬水師,并無陸隊,此次來江剿匪,僅由金陵大營抽帶千余人,勢難遠調(diào)”為由,奏請“親赴楚南募勇”,“認真招募精勇七八千人”,同時懇請“趁此訪醫(yī)調(diào)理,就近省親”。⑧《清穆宗實錄》第117 卷,同治三年十月戊辰,《清實錄》第47 冊,第588 ~589 頁。時楊岳斌率軍攻破天京城,加太子太保、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后又攻克江西諸多要地,功勛卓著,聲威正隆,加之所奏也確屬實情,朝廷便同意所請,準其回籍省親,訪求舊醫(yī),待募勇有成,急赴甘省援剿。楊岳斌借以募勇遲緩北上,直接影響了清廷部署的下一步軍事行動。①1864 年12 月21 日,楊岳斌回奏稱,已于10 月21 日抵達湖南,因缺餉無法招募湘勇。“臣于九月二十一日由江西省城輿疾南歸,抵湘后即擬開招”,但各省協(xié)餉解到甚少,“除值班鍋帳旗幟槍矛等項外所余無幾,遽行開招,則逐日關(guān)支,恐將來啟行有期,轉(zhuǎn)致費無所出。昨接甘肅提督雷正綰函稱,甘省逆氛甚熾,寧夏一帶尤屬糜爛不堪,望臣赴甘甚急。臣恨不能即日遄征以圖報效,乃各省協(xié)餉未來,諸事無從措手”。對此,清廷一方面催令官文、左宗棠、毛鴻賓、李鴻章、吳昌壽、徐宗干、郭嵩燾、惲世臨等按照原撥數(shù)目將軍餉趕緊湊齊,交付楊岳斌,以備其迅即招募新勇,“如集有成數(shù)或先派妥員帶數(shù)營赴甘,或自行帶赴新任”,另一方面也提醒楊岳斌,“若俟各省餉項到齊,方始開招則募勇,訓練又需時日,何以濟甘省燃眉之急”。可見,清廷已對楊岳斌“有意”遲延募兵赴甘不滿。詳見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85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21 ~24 頁。至此,君命難違,楊岳斌再也無其他理由拒絕赴甘。1865 年3 月29 日,清廷接到楊岳斌奏報,已募勇成軍,各營官兵于3 月13 日抵省,擬于3 月19、20、21 日分作三起,由湘江水路取道湖北前進。詳見《清穆宗實錄》第132 卷,同治四年三月戊戌,《清實錄》第48 冊,第114 ~115 頁。

11 月1 日,清廷接到都興阿奏報,聲稱如無楊岳斌所部到甘,很難抽身出關(guān)。②《清穆宗實錄》第117 卷,同治三年十月庚午,《清實錄》第47 冊,第591 頁。此時,一面是甘肅防剿正酣,一面是新疆烽煙四起,當清廷還在為防甘還是進疆猶豫不決時,11 月6 日,哈密辦事大臣、署古城領(lǐng)隊大臣保恒奏報,烏魯木齊滿城失陷,北疆局勢更加惡化。楊岳斌回湖南募勇,一時不能到甘,都興阿所部無法脫身。此種境況促使清廷決定,留都興阿在甘肅繼續(xù)防剿,改派荊州將軍穆圖善出關(guān)救援,并命其幫辦署陜甘總督都興阿軍務。③《清穆宗實錄》第114 卷,同治三年九月癸卯,《清實錄》第47 冊,第541 頁。此時,穆圖善所部兵力為12 營。考慮新疆亟需大兵進剿,為增加穆圖善所部兵力,清廷“又諭令官文催調(diào)溫德勒克西等馬隊,迅赴該將軍軍營”,并諭令山西巡撫沈桂芬迅籌銀二三十萬兩,解赴穆圖善軍營。④《清穆宗實錄》第117 卷,同治三年十月乙亥,《清實錄》第47 冊,第600 頁。

在新疆局勢非常嚴峻之時,清廷仍留都興阿統(tǒng)率重兵防剿甘肅,可見清廷實際上執(zhí)行“先清關(guān)內(nèi)”再剿關(guān)外策略。清廷對此也曾作以解釋:“現(xiàn)在甘肅軍務,尚無就緒,道路亦未通暢。而湖北賊氛未凈,礙難騰出兵力,赴甘援剿。是欲剿關(guān)外之賊,必須先清甘省。欲清甘省,非將竄擾楚、豫、皖三省之賊迅速殄除,則兵力悉為牽掣,不能鼓行而西。”⑤《清穆宗實錄》第117 卷,同治三年十月乙亥,《清實錄》第47 冊,第601 頁。清廷在答曾國藩東征局裁撤方案折中,對此表露的更加明白:“新疆等處軍務,自須先將甘省肅清后,方可進籌關(guān)外,以免后顧之虞……惟此意不可宣布,恐致關(guān)外各城,知無救援之兵,必至人心渙散,匪焰益熾。是以朝廷于新疆請兵之奏,總言大兵即可出關(guān),仍一面密令都興阿等先清甘肅,即此意也。”⑥《清穆宗實錄》第134 卷,同治四年三月己未,《清實錄》第48 冊,第158 頁。由此不難理解,為何清廷留都興阿所部重兵在甘、寧防剿,而調(diào)穆圖善等部出關(guān)。由于驛站體系遭到襲擾、破壞,清廷給穆圖善改道出關(guān)赴新疆援剿的命令并未及時送達。11 月17 日,清廷接穆圖善奏報,該隊官兵仍按赴甘肅與都興阿會剿回民起義軍的舊旨行進⑦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73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13 ~14 頁。《清穆宗實錄》第111 卷,同治三年十月乙亥,《清實錄》第47 冊,第599 頁。,其前隊黃金山、金順等部已先后抵達花馬池。因此,清廷再次諭令穆圖善“或繞赴蘭州,或北走草地”,統(tǒng)兵出關(guān)。為確保穆圖善所部出關(guān)軍餉有繼,清廷飭令各地迅速撥解,源源接濟。⑧《清穆宗實錄》第118 卷,同治三年十月丙戌,《清實錄》第47 冊,第620 頁。

然而,11 月24 日,清廷接到都興阿奏報,得知穆圖善并未按照清廷所諭改道出關(guān),而是繼續(xù)行至都興阿軍營。不聽從清廷指揮調(diào)派,擅自更改行軍路線,是為大忌。對此,都興阿、穆圖善都心知肚明。為化解穆圖善不聽調(diào)令之嫌,都興阿專門奏報清廷,以道路和待餉為由予以解釋。⑨“查穆圖善一軍由陜西急馳數(shù)千里,現(xiàn)抵甘省北路極邊,已疲于奔命,且現(xiàn)今各路梗阻,一時恐難繞,必須先克寧夏,疏通河北,由中衛(wèi)直達甘涼,較為順便。臣晝夜籌思,與其穆圖善一軍空有出關(guān)之名尚須停兵待餉,莫若令其先攻寧夏,次第掃蕩疏通北路,俟山西協(xié)餉解到,順到出關(guān),庶期有濟。”詳見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83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1 ~2 頁。與此同時,穆圖善也上奏說明,以期清廷諒解。①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83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2 ~4 頁。從都興阿之前上奏清廷的另幾份奏折可知,甘省兵力已不敷防剿,都興阿在進剿甘肅回民軍過程中亟需兵力補充。并且都興阿曾因兵力匱乏,奏請將穆圖善所部調(diào)往本營聽用,且清廷也表示同意。只是新疆軍情發(fā)生重大變化,才促使清廷決定將穆圖善調(diào)赴新疆。②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73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18 頁。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75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3 ~8 頁。因此,可以認為,都興阿之所以替穆圖善開脫罪責,其實是想繼續(xù)留穆圖善所部為其所用。由于清廷一直奉行“先清關(guān)內(nèi)”再剿關(guān)外的策略,又有重臣都興阿的欲留與解釋,故同意穆圖善所奏,留其部在甘、寧地區(qū),會同杜嘎爾之軍先攻取寧夏。③《清穆宗實錄》第119 卷,同治三年十月癸巳,《清實錄》第47 冊,第636 頁。至此,穆圖善所部出關(guān)援剿化為泡影。

本來,清廷考慮到穆圖善所部兵力單薄,諭令請假葬親的署浙江提督鮑超假期一滿即由川統(tǒng)兵援剿,并令其可在舊部兵勇中酌量奏調(diào)隨帶同行,也可在川勇中挑募成軍、帶赴關(guān)外。④《清穆宗實錄》第118 卷,同治三年十月丙戌,《清實錄》第47 冊,第618 ~619 頁。穆圖善、鮑超統(tǒng)帶所部官兵出關(guān)赴新疆援剿,兩路官兵可謂雄厚。但由于穆圖善所部滯留甘、寧地區(qū),導致出關(guān)援剿官兵僅剩鮑超一路。然而,此路兵馬調(diào)動也受到地方當局阻礙。鮑超接到清廷諭令出關(guān)后,1865 年1 月12 日,通過江西巡撫沈葆楨向清廷奏報,“新疆各城變亂,勢甚猖獗,非有內(nèi)地大支勁兵出關(guān),難資剿辦”,故提出擬帶所部8300 名,另調(diào)川兵4000 名,酌添馬隊,再行出關(guān)。清廷對此奏請表示同意,并飭令湖北等各地予以軍餉接濟,按月?lián)芙猓坏猛涎印"荨肚迥伦趯嶄洝返?24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壬午,《清實錄》第47 冊,第726 頁。同日,清廷又接到沈葆楨奏報,以“第閩事大棘,江防亦警,若欲肅清康侍各逆,亦須霆營全部兵力,方能摧陷廓清”為由,希望將鮑超所部留在江西。但清廷并未同意其所請,仍諭令照之前所策劃行事。但考慮到閩省防剿實際,除調(diào)派左宗棠三路援剿“閩省余氛”外,清廷又令鮑超分出所部官兵萬余人,交婁云慶等統(tǒng)帶會剿閩賊。遂仍令曾國藩、沈葆楨傳知鮑超,“假期一滿,即日率領(lǐng)所部宋國永等各軍,由川起程入甘,節(jié)節(jié)掃蕩,早日出關(guān)”。沈葆楨為將鮑超所部官兵留下,另奏請清廷可將李文盛所部廣武左軍調(diào)歸鮑超,統(tǒng)率出關(guān)。清廷雖同意此建議,但仍未同意將鮑超統(tǒng)帶全部留給沈葆楨。⑥《清穆宗實錄》第124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壬午,《清實錄》第47 冊,第727 頁。1 月15 日,清廷接到常清、明緒奏報,烏魯木齊滿城失陷,伊犁形勢危急,奏請清廷派員會剿。清廷再次降旨諭令鮑超假滿后,率部由四川入甘肅出關(guān)援剿,并諭令湖廣總督官文籌辦鮑超部月餉,以資援剿。同時諭令都興阿、穆圖善攻取寧夏后,騰出兵力出關(guān)。⑦《清穆宗實錄》第124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乙酉,《清實錄》第47 冊,第736 ~737 頁。

1 月30 日,清廷接到常清、明緒奏報,伊犁官兵救援巴彥岱城失利,眾兵潰散,伊犁官兵僅剩2000余名。楊岳斌、鮑超等雖經(jīng)屢次催促,已屬緩不濟急,不得已,清廷再次諭令穆圖善一軍迅速出關(guān),以拯伊犁危急。⑧《清穆宗實錄》第126 卷,同治四年正月庚子,《清實錄》第48 冊,第4 頁。巴彥岱城事關(guān)伊犁糧、煤等重要物資。由于救援巴彥岱失敗,伊犁事態(tài)萬分緊急,清廷等不及鮑超假滿,諭令四川總督駱秉章傳知鮑超,即日整隊統(tǒng)兵出關(guān),以救新疆倒懸之危。⑨《清穆宗實錄》第126 卷,同治四年正月庚子,《清實錄》第48 冊,第5 頁。4 月14 日,按照清廷諭旨,成都將軍崇實、四川總督駱秉章回奏,鮑超在四川募屯兵,“未可調(diào)派”,理由為“屯兵調(diào)離本境,水土異宜,又于關(guān)外地勢,不甚相合,且屯兵應調(diào),中多雇替,鈐束既難,而需餉尤費,至于土練番兵,并未經(jīng)征調(diào)出省,均未可調(diào)派”。駱秉章又奏:“甘省張華一軍,既林之望陸續(xù)添募之勇,約計五千,秦州籌糧維艱,林之望擬俟階州得手后,即將此起勇丁遣撤,不如酌留歸鮑超統(tǒng)帶,所籌尚為妥便。”清廷同意所奏,諭令“林之望于階州克復后,將此起勇丁存留,不必遣撤,將來鮑超由川赴甘,道經(jīng)階州,即撥歸統(tǒng)帶出關(guān)”。同時,諭令鮑超停止在川募勇。至此,鮑超所部8000 名舊部與甘省張華一軍5000 名官兵,共計13000 多名官兵。①《清穆宗實錄》第133 卷,同治四年三月甲寅,《清實錄》第48 冊,第149 頁。

4 月19 日,曾國藩向清廷提出平定陜甘、進剿新疆策略,與清廷策略不謀而合。但曾國藩在奏折中言“鮑超有嗜利等弊,不能獨當一面”。考慮到鮑超之前軍旅所作所為,加上曾國藩在湘軍舉足輕重地位,故清廷決定取消鮑超獨率所部出關(guān),劃歸楊岳斌所部調(diào)遣。清廷諭令楊岳斌妥善駕馭,待平定甘肅境內(nèi)回民起義后,再“酌量情形調(diào)度”。②《清穆宗實錄》第134 卷,同治四年三月己未,《清實錄》第48 冊,第157 ~159 頁。至此,鮑超出關(guān)援剿也宣告結(jié)束。

4 月30 日,清廷又重新諭令成祿、聯(lián)捷率部出關(guān)。③《清穆宗實錄》第135 卷,同治四年四月庚午,《清實錄》第48 冊,第185 頁。令清廷萬沒想到的是,鮑超原赴甘所部中途潰散。據(jù)官文奏報,“總兵宋國永、馮標統(tǒng)帶鮑超舊部十八營,由江西行抵漢陽,經(jīng)官文給發(fā)水腳,優(yōu)加犒賞,派員護送前進,師次金口,該勇丁等不愿西行,全行潰散”。為收攏鮑超舊部,清廷遂令“駱秉章迅即傳知鮑超趕緊起程,取道湖北一帶,順便將已散勇丁,招集若干,申明紀律,統(tǒng)帶赴閩剿賊”④《清穆宗實錄》第136 卷,同治四年四月壬午,《清實錄》第48 冊,第203 ~204 頁。。至此,清廷調(diào)動鮑超所部出關(guān)計劃徹底失敗。

二、聯(lián)捷、成祿遷延不進

1864 年11 月2 日,清廷因?qū)σ晾鐚④姵G彐?zhèn)撫策略不滿,將其撤換。由明緒任伊犁將軍,古城領(lǐng)隊大臣聯(lián)捷任伊犁參贊大臣。⑤《清穆宗實錄》第117 卷,同治三年十月辛未,《清實錄》第47 冊,第595 頁。1865 年1 月9 日,由于分兵戡亂失利,烏魯木齊、濟木薩、古城形勢危急,保恒、惠慶奏請調(diào)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官兵救援。清廷一方面令“明誼、麟興、車林敦多布、廣鳳、奎昌等于烏、科二城,挑選蒙古精壯官兵若干名,聽候調(diào)遣”;一方面令聯(lián)捷統(tǒng)帶該部蒙古官兵,“即星速前進”,赴新疆助剿。⑥《清穆宗實錄》第124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己卯,《清實錄》第47 冊,第720 頁。1 月19 日,聯(lián)捷考慮到“烏、科二城蒙古兵未諳戰(zhàn)陣”,恐不得力,故以“親加訓練,情意相孚,緩急亦尚可恃”為由,向清廷奏報,擬統(tǒng)帶原部大名等處官兵前往新疆。清廷并未同意,認為“如令大名等處兵勇西征,于人地恐尚不甚相宜”,但允許其在所部將領(lǐng)中,挑選可用之人出關(guān),“該大臣舊部將領(lǐng)中,如有謀略素優(yōu)打仗勇往之員,準由聯(lián)捷奏調(diào)隨帶出關(guān),以資統(tǒng)帶”。后為增加聯(lián)捷所部兵力,清廷同意聯(lián)捷請調(diào)500 名黑龍江官兵助剿。⑦《清穆宗實錄》第125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己丑,《清實錄》第47 冊,第749 ~750 頁。1 月27 日,由于古城漢城失守,古城滿城被圍,科布多、古城間道路梗塞。為打通科布多至古城道路,清廷諭令聯(lián)捷待黑龍江官兵到張家口后,迅速起程,經(jīng)烏里雅蘇臺至科布多,再由科布多進剿。⑧《清穆宗實錄》第126 卷,同治四年正月丁酉,《清實錄》第48 冊,第2 ~3 頁。

2 月14 日,清廷接到常清、明緒奏報,伊犁情形危急且兵力單薄。清廷命穆圖善統(tǒng)兵由陜甘出關(guān),“先抵哈密,相機進剿”。受新疆局勢急變影響,清廷決定聯(lián)捷所部行軍路線時顯得搖擺不定,“前諭聯(lián)捷管帶黑龍江官兵五百,馳赴科布多,或直趨伊犁,或會同穆圖善進取”,又鑒于伊犁形勢危急,諭令明緒飛咨聯(lián)捷“斟酌情形,或即令徑達伊犁,藉資防剿”,將聯(lián)捷所部官兵進軍的方向,由科布多改為伊犁。⑨《清穆宗實錄》第127 卷,同治四年正月乙卯,《清實錄》第48 冊,第32 頁。為確保聯(lián)捷所部順利出關(guān),清廷諭令直隸總督劉長佑“按日應支薪水口糧”,“派員解赴張家口支放”。至于軍火餉糈,清廷諭令山西巡撫沈桂芬“籌款支應,按月源源接濟”。⑩《清穆宗實錄》第128 卷,同治四年正月甲子,《清實錄》第48 冊,第54 頁。3 月2 日,古城危在旦夕,蒙古兵接仗即潰。是先救伊犁還是先赴古城?清廷決策又出現(xiàn)搖擺不定,但最終還是在“先清關(guān)內(nèi)”再進剿關(guān)外策略影響下,決定將聯(lián)捷所部調(diào)往古城。“惟古城亦危在旦夕,此項官兵出關(guān)西進,若令前赴古城,程途較近,仍著明緒酌量緩急情形,妥籌調(diào)遣。”①《清穆宗實錄》第129 卷,同治四年二月辛未,《清實錄》第48 冊,第63 ~64 頁。

1865 年3 月12 日,聯(lián)捷向清廷奏報,接到烏里雅蘇臺將軍明誼咨文,言道“近來差務絡繹,蒙古游牧,萬分苦累,黑龍江官兵到臺,本城兵食缺乏,斷難供應”,提出該地無力供支官兵通行。清廷認為此系實情,故諭令聯(lián)捷改走內(nèi)地,“取道山西、陜西、甘肅出關(guān)”,同時諭令山西巡撫沈桂芬“于該官兵到晉時,妥為供應,一面知照陜西、甘肅各督撫,飭令沿途地方,豫為籌備行糧,毋令缺乏”。為防止此部官兵通過甘肅時,沿途將軍、大臣截留,清廷特降諭旨,“此項黑龍江馬隊,專備聯(lián)捷統(tǒng)帶出關(guān)剿賊之用,不準都興阿等截留”。②《清穆宗實錄》第130 卷,同治四年二月辛巳,《清實錄》第48 冊,第79 ~80 頁。可以說,清廷對聯(lián)捷軍寄予厚望,為其進援提供條件、鋪平道路。4 月22 日,古城危急,清廷任命成祿為烏魯木齊提督,③《清穆宗實錄》第126 卷,同治四年正月乙巳,《清實錄》第48 冊,第17 頁。并將聯(lián)捷部劃歸成祿統(tǒng)領(lǐng),任命其為幫辦,諭令二人會合所部官兵,迅速帶兵出關(guān),兼程前援古城。④《清穆宗實錄》第134 卷,同治四年三月壬戌,《清實錄》第48 冊,第167 頁。然而,成祿部也出現(xiàn)拖延問題。1865 年6 月14 日,成祿奏報安定危機,奏請清廷調(diào)兵援助。清廷諭令聯(lián)捷“統(tǒng)帶所部迅速西進,與成祿會兵一處迅解安定之圍”。⑤《清穆宗實錄》第140 卷,同治四年五月乙卯,《清實錄》第48 冊,第321 頁。

8 月15 日,奇臺失守,烏魯木齊東路僅剩巴里坤。成祿、聯(lián)捷仍未到達肅州,遑論出關(guān)。清廷諭令“成祿、聯(lián)捷統(tǒng)帶各營,進剿肅州踞逆,通道出關(guān),即赴哈密援剿,毋許稍涉延緩”。⑥《清穆宗實錄》第146 卷,同治四年六月丁巳,《清實錄》第48 冊,第425 頁。8 月20 日,清廷繼續(xù)催令聯(lián)捷所部迅速西行。“聯(lián)捷行抵何處,未據(jù)奏報,著即克期前進,與成祿合兵一處,早日出關(guān),毋得稍涉遷延”。⑦《清穆宗實錄》第146 卷,同治四年六月壬戌,《清實錄》第48 冊,第432 頁。9 月2 日,烏魯木齊東路告急,清廷繼續(xù)飭催聯(lián)捷所部西行。⑧《清穆宗實錄》第148 卷,同治四年七月乙亥,《清實錄》第48 冊,第462 頁。9 月15 日,清廷諭令楊岳斌傳知成祿、聯(lián)捷,“令其統(tǒng)率所部星速出關(guān),毋再畏難茍安,節(jié)節(jié)耽延,致負朝廷委任”。⑨《清穆宗實錄》第149 卷,同治四年七月戊子,《清實錄》第48 冊,第492 頁。9 月27 日,由于曹克忠在甘肅進剿失敗,經(jīng)楊岳斌請調(diào),聯(lián)捷進援甘肅北路。⑩《清穆宗實錄》第150 卷,同治四年八月庚子,《清實錄》第48 冊,第523 ~524 頁。

10 月19 日,御史汪朝棨向清廷參奏:“伊犁參贊大臣聯(lián)捷奉命出關(guān)剿賊,行至山西,索餉逗遛,騷擾不堪,至陜西境內(nèi),大索車輛,講明折價,在陜則乘坐八人大轎,并用三軍司命大纛,近來新放各路辦事大臣,均以聯(lián)捷軍營為托足之地,聯(lián)捷在行營,日與開筵痛飲,不思出關(guān)剿賊,糜餉辜恩,請飭查辦。”清廷接到御史汪朝棨參奏后,即令“楊岳斌按照該御史所參各款,秉公查辦,據(jù)實參奏,毋稍徇隱。聯(lián)捷屢有嚴旨諭令出關(guān)剿賊,若如該御史所奏,將其撤任。聽候查辦”。為防止聯(lián)捷所部中途潰散,清廷仍令其統(tǒng)帶所部出關(guān),但對其遷延已非常不滿。?《清穆宗實錄》第152 卷,同治四年八月壬戌,《清實錄》第48 冊,第570 頁。

10 月24 日,清廷再次諭令楊岳斌傳旨成祿、聯(lián)捷、鶴齡各軍,“嚴催迅速出關(guān),不準藉端逗遛”。?《清穆宗實錄》第153 卷,同治四年九月丁卯,《清實錄》第48 冊,第584 頁。由于清廷將“先清關(guān)內(nèi)”再進剿關(guān)外策略過早泄露給各督撫將軍大臣,以致西征各關(guān)內(nèi)各領(lǐng)兵將軍、大臣,左右徘徊,借剿撫甘肅回民起義軍為由,遲滯不進,尤其是聯(lián)捷、成祿所部。為此,清廷諭令楊岳斌派得力兵勇,替換二人防剿事務,令其迅速出關(guān)。11 月18 日,聯(lián)捷向清廷奏報,所部移至甘肅靜寧境內(nèi),進剿獲勝。清廷收到奏報后,甚為生氣,“聯(lián)捷以奉旨出關(guān)之員,不思前進,輒藉詞招撫潰勇,移軍靜寧,時而剿賊,時而議撫”,“不知所稱剿賊立功各員,果實有其事否”。諭令“楊岳斌確切查明,如果獲勝屬實,再行奏乞恩施”,并再次諭令其“即日出關(guān)”。?《清穆宗實錄》第156 卷,同治四年十月壬辰,《清實錄》第48 冊,第636 ~637 頁。12 月4 日,清廷接到楊岳斌奏報后,對聯(lián)捷稽延出關(guān),甚為不滿,提出警告,如果再稽延推遲,將嚴辦。①《清穆宗實錄》第157 卷,同治四年十月戊申,《清實錄》第48 冊,第662 ~663 頁。次日,清廷再次催促成祿、聯(lián)捷迅速出關(guān):“伊犁當兵單餉絀之際,四面受敵,困苦情形,實深廑系。本日已寄諭成祿、聯(lián)捷等克日督兵西進,迅速出關(guān),不準再有延誤。”②《清穆宗實錄》第157 卷,同治四年十月己酉,《清實錄》第48 冊,第666 ~667 頁。

清廷后又累次催促,1866 年1 月20 日,汪朝棨、劉蓉參奏聯(lián)捷“沿途需索各款”。后楊岳斌核實奏報:“聯(lián)捷在陜需索各節(jié),該督已拔營在途,無從深悉,迨聯(lián)捷抵甘肅境內(nèi),在會寧勒索供支,拆毀廟宇衙署,縱令兵勇將牲畜牧放民田,殘害禾稼,領(lǐng)去草料,變價入己,被控之案不一。涇州送差車輛牛只,兩旬之久,并未發(fā)還,任聽兵丁宰殺牛只,棄置車輛,毆逐送差夫役。”清廷聽后震怒,認為“聯(lián)捷奉命帶兵出關(guān),到處藉詞逗遛,已屬怯懦無能,大負委任,復敢肆意需索,騷擾地方,可惡已極”,故降其為藍翎侍衛(wèi),交成祿差遣,“仍著迅帶所部,克期出關(guān)剿賊。儻敢再事逗遛,或另有騷擾不法情事,即將該員按照軍法治罪,決不寬貸”。③《清穆宗實錄》第162 卷,同治四年十二月乙未,《清實錄》第48 冊,第746 ~747 頁。

1 月24 日,鑒于成祿所部已抵涼州,清廷令其迅速西行,同時催令原聯(lián)捷所部前進。1866 年6 月28 日,清廷得知,塔爾巴哈臺已于4 月11 日失陷。清廷為此嚴厲訓斥楊岳斌、成祿:“成祿奉命西征,為日已久,乃因肅州未復,節(jié)節(jié)逗遛,楊岳斌身任兼圻,剿辦回匪,是其專責,并不選派勁旅,協(xié)同成祿規(guī)復肅州,以致關(guān)外各城,援絕被陷。楊岳斌、成祿均著傳旨嚴行申飭。”清廷隨即令楊岳斌選派官兵赴肅州進剿,以便騰出成祿所部迅速出關(guān),“儻再玩延,必將成祿重治其罪”。④《清穆宗實錄》第177 卷,同治五年五月甲戌,《清實錄》第49 冊,第186 ~187 頁。

三、鶴齡失聯(lián),軍紀渙散

1864 年9 月2 日,清廷接到伊犁將軍常清奏報,新疆各地危急。為防新疆、甘肅兩地回民起義軍相通,擾及關(guān)內(nèi),清廷決定調(diào)兵增援正在甘肅防剿的都興阿所部。10 月12 日,四川川北鎮(zhèn)總兵官鶴齡從四川被調(diào)往甘肅,赴都興阿軍營,進剿甘肅回民起義軍。⑤《清穆宗實錄》第115 卷,同治三年九月庚戌,《清實錄》第47 冊,第553 頁。1865 年1 月5 日,四川總督駱秉章奏報,“已飭鶴齡帶兵一千五百名,前赴都興阿軍營差遣”。清廷并未令其立刻赴都興阿軍營,而是令其入甘后,就近進剿,“此起兵勇到甘后,或令先在階州會剿踞逆,或視何路緊要,就近策應,均著都興阿、穆圖善、雷正綰等妥籌調(diào)遣”。⑥《清穆宗實錄》第123 卷,同治三年十二月乙亥,《清實錄》第47 冊,第711 頁。

1 月30 日,清廷接到常清、明緒奏報,伊犁巴彥岱城危急。鑒于楊岳斌、鮑超雖經(jīng)疊次催調(diào),但仍無法入甘。清廷再次諭令穆圖善統(tǒng)兵出關(guān)。為厚穆圖善所部出關(guān)兵力,清廷正式諭令都興阿將鶴齡統(tǒng)帶1500 名川軍調(diào)歸穆圖善統(tǒng)帶。⑦《清穆宗實錄》第126 卷,同治四年正月庚子,《清實錄》第48 冊,第4 頁。2 月18 日,西寧軍事吃緊,都興阿奏報清廷,將鶴齡所部調(diào)往西寧。⑧《清穆宗實錄》第128 卷,同治四年正月己未,《清實錄》第48 冊,第41 頁。3月5 日,都興阿奏報清廷,由于寧夏軍務萬緊,勢難將穆圖善一部分撥出關(guān),改派署肅州鎮(zhèn)總兵德祥帶兵千名前往哈密防剿。鑒于德祥所部兵力單薄,都興阿奏請將鶴齡所部改赴哈密,與德祥所部合兵一處。對此,清廷表示同意,令都興阿另派大員接替鶴齡,前往西寧鎮(zhèn)撫。⑨《清穆宗實錄》第129 卷,同治四年二月甲戌,《清實錄》第48 冊,第69 頁。4 月10 日,清廷推測“現(xiàn)在德祥及鶴齡各統(tǒng)所部出關(guān),諒已先后行抵哈密”。⑩《清穆宗實錄》第133 卷,同治四年三月庚戌,《清實錄》第48 冊,第139 頁。然實際情形卻大相徑庭。

先是,朝廷無法準確得知鶴齡所部行軍路線和進軍速度。4 月21 日,肅州爆發(fā)回民起義,清廷諭令都興阿飭令鶴齡所部迅赴肅州。①《清穆宗實錄》第134 卷,同治四年三月辛酉,《清實錄》第48 冊,第163 頁。4 月30 日,鶴齡一軍行抵何處,清廷依然不知,“鶴齡一軍,現(xiàn)已行抵何處,并著駱秉章、恩麟飛催迎提,飭令西進”。②《清穆宗實錄》第135 卷,同治四年四月庚午,《清實錄》第48 冊,第185 頁。到5 月4 日,仍是如此,“鶴齡一軍,現(xiàn)在行抵何處,著駱秉章查明催令前進,迅赴肅州”。③《清穆宗實錄》第135 卷,同治四年四月甲戌,《清實錄》第48 冊,第191 頁。5 月25 日,清廷得知“鶴齡統(tǒng)帶川軍,尚未飭赴西路”,諭令著駱秉章“飭令克期飛速前進,毋再遲延,致干重咎”,并將鶴齡所部1500 余名官兵劃歸成祿調(diào)派,令“成祿俟聯(lián)捷等軍到齊,務當激勵將士,將關(guān)內(nèi)肅甘等處賊匪,迅速剿滅,早日帶兵出關(guān),肅清邊境”。④《清穆宗實錄》第138 卷,同治四年五月壬午,《清實錄》第48 冊,第241 頁。5月26 日,清廷接到奏報,“鶴齡亦已行抵秦州”。為防護蘭州,解安定之圍,清廷諭令“成祿迅帶所統(tǒng)六營,督同鶴齡所帶川兵,迅即取道安定,先解該城之圍,兼顧省城防務”。鶴齡部進軍方向被再次調(diào)整。⑤《清穆宗實錄》第138 卷,同治四年五月丙申,《清實錄》第48 冊,第246 頁。

1865 年5 月28 日,鑒于新疆各城形勢日益危急,肅州、甘州岌岌可危,清廷令鶴齡一軍,迅赴肅州。⑥《清穆宗實錄》第138 卷,同治四年五月戊戌,《清實錄》第48 冊,第255 頁。然不久之后,卻曝出鶴齡統(tǒng)兵不嚴之事。1865 年7 月26 日,清廷諭令成祿裁撤川兵,“川兵幫辦營務處之陳慶有及鶴齡行營親兵六十余人,最為狡猾,留于軍營,殊屬無益,即著成祿將陳慶有等弁兵,遣撤回川歸伍”。⑦《清穆宗實錄》第144 卷,同治四年六月丁酉,《清實錄》第48 冊,第385 頁。7 月28 日,因鶴齡所部“途中竟有逗遛騷擾情事”,四川總督駱秉章奏請清廷將鶴齡革職。⑧《清穆宗實錄》第144 卷,同治四年六月己亥,《清實錄》第48 冊,第391 頁。清廷同意所請,但仍留營效力。⑨《清穆宗實錄》第144 卷,同治四年六月己亥,《清實錄》第48 冊,第391 頁。10 月17 日,楊岳斌奏報清廷,成祿、鶴齡所部已經(jīng)開拔西行。楊岳斌奏請清廷飭令各地迅解新疆軍餉,尤其是四川解往成祿、鶴齡兩軍軍餉。⑩《清穆宗實錄》第152 卷,同治四年八月庚申,《清實錄》第48 冊,第568 頁。1866 年1 月20 日,鶴齡所部缺餉嚴重,“軍士困苦顛連”,清廷諭令楊岳斌予以接濟,催令隨同成祿出關(guān)。?《清穆宗實錄》第162 卷,同治四年十二月乙未,《清實錄》第48 冊,第750 頁。

然而,鶴齡軍終因缺餉,不能成行。1866 年1 月24 日,清廷接到奏報,“鶴齡一軍,現(xiàn)亦因川餉久缺,不能西進,該營亦極形困苦”。清廷諭令“崇實、駱秉章即將應解該營軍餉,迅速籌解,毋再遲延”。?《清穆宗實錄》第162 卷,同治四年十二月己亥,《清實錄》第48 冊,第757 ~758 頁。鶴齡所部缺餉日甚,朝廷對其治軍仍不放心。3 月23 日,清廷接到明緒奏報,“孤城軍民饑困日久,各路援兵不至,危在旦夕”。清廷再次諭令鶴齡等迅速出關(guān),以解伊犁之圍,并警告其等若“仍前玩泄,再行托故逗遛,遷延不進”,必治以貽誤之罪。?《清穆宗實錄》第168 卷,同治五年二月丁酉,《清實錄》第49 冊,第50 頁。

5 月20 日林之望奏報,蘭州兵變,鶴齡所部被調(diào)防蘭州。“鶴齡現(xiàn)率通判鄭聲文等,將河北回匪先行開導,權(quán)宜安輯”。?《清穆宗實錄》第174 卷,同治五年四月乙未,《清實錄》第49 冊,第136 頁。6 月12 日,由于蘭州平叛順利,鶴齡所部出力較多,林之望奏報清廷,為其請餉。清廷收到林之望奏報,對于鶴齡所部“因糧餉缺乏,餓斃甚多”甚為生氣,“川省應撥之餉,何以一年之久,未經(jīng)解到”。清廷諭令:“該軍現(xiàn)在蘭州剿賊,頗能得力,亟應源源接濟,以固軍心。著崇實、駱秉章即將鶴齡一軍餉銀,迅速撥解,不得稍存膜視。”?《清穆宗實錄》第175 卷,同治五年四月戊午,《清實錄》第49 冊,第169 頁。6 月21 日,清廷再次諭令四川負責鶴齡所部軍餉。?《清穆宗實錄》第176 卷,同治五年五月丁卯,《清實錄》第49 冊,第179 頁。7月13 日,成都將軍崇實奏報,已將援甘川兵月餉起運。?《清穆宗實錄》第178 卷,同治五年六月己丑,《清實錄》第49 冊,第206 頁。

9 月25 日,鑒于“鶴齡所部川軍,因糧餉不繼,饑斃陣亡,余存無多,不成隊伍”,為示對該部體恤,清廷諭令楊岳斌飭令鶴齡將所存川兵,全數(shù)遣撤歸川,以示體恤。至此,四川所派1500名官兵正式被裁撤。①《清穆宗實錄》第183 卷,同治五年八月癸卯,《清實錄》第49 冊,第279 ~280 頁。隨著鶴齡所部裁撤歸川,清廷制定的外省調(diào)兵赴疆會剿平亂策略暫時宣告失敗。

結(jié)語

同治年間,面對新疆動蕩局勢,清廷制定了同時并進的策略,決定在堅持“先清關(guān)內(nèi)”再進剿關(guān)外軍事策略基礎(chǔ)上,跨省從東北黑龍江、吉林滿洲八旗后備生力軍及圍剿太平天國得勝的湘軍中,抽調(diào)官兵赴新疆會剿。跨省調(diào)兵策略受“先清關(guān)內(nèi)”再進剿關(guān)外政策影響,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地方各自為戰(zhàn),致使所調(diào)官兵遲滯不進。以江西巡撫沈葆楨等為代表的地方利益集團,不希望鮑超將所部湘軍帶往新疆,而是將其留下,盡快平定江西等地太平天國余部。又如都興阿將穆圖善所部截留,助自己平定陜甘回民起義軍,均屬地方當局以一己之利而抵制或削弱中央調(diào)令。地方將領(lǐng)對中央戰(zhàn)略部署的多方掣肘,是清廷跨省調(diào)兵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驛站體系損毀致使清廷與各部聯(lián)絡不暢,導致所調(diào)官兵各自為戰(zhàn)、貽誤戰(zhàn)機,軍事部署難以完全實現(xiàn)。由于陜甘民變驟起,太平天國西進部隊和捻軍四處襲擾,致使捷報處、皇華驛以及京城、各省官道道路斷絕,清廷及軍機處處于調(diào)度失靈的狀態(tài)。這對外省調(diào)兵會剿產(chǎn)生重要影響。如清廷指示穆圖善的行軍路線,由于受沿途襲擾而未送達,導致穆圖善按照前頒旨意行進。當清廷接到穆圖善奏報時,穆圖善已經(jīng)偏離進軍路線,直接與都興阿會合,清廷無奈只能同意都興阿所奏,將其留下。

三是治軍不嚴、軍紀散漫。晚清清軍主力主要由滿蒙八旗、綠營兵、地方武裝(湘軍、淮軍)等組成,除新興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戰(zhàn)力尚可外,滿蒙八旗、綠營兵因軍紀松散、貪污成風,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在平定太平天國后期,湘軍等地方武裝作為新興軍事力量戰(zhàn)力雖強,但隨著人數(shù)增長,軍紀也開始敗壞。楊岳斌的恃功遲進、聯(lián)捷縱兵危害沿途、鶴齡的治軍不嚴等,都是例證。更甚者,鮑超舊部沿途已加犒賞,但仍不愿離開故土西行,以致舊部十八營官兵行至金口全行潰散。

四是官道及臺站的損毀導致糧餉供給不及時。四川、湖北、陜西、河南雖屬富庶之地,但歷經(jīng)官軍與起義軍交戰(zhàn),已滿目瘡痍、赤地千里,尤其是陜甘地區(qū)。所調(diào)官兵糧餉,不僅陜甘無處籌措,沿途各省也籌措甚艱。加之官道及臺站多被損毀。清廷從各省籌調(diào)的糧餉,根本無法及時送達。糧餉供給嚴重制約了各部官兵西征進程。尤如鶴齡所部,自官兵出川,一路未能得到有效補給,一方面發(fā)生兵變,另一方面餓斃者甚多,最后不得不解散歸川。

五是清廷制定平西剿內(nèi)軍事策略時,過早向督撫大臣泄露軍事意圖,以至于都興阿、穆圖善擅自更改進軍路線,更甚者聯(lián)捷明目張膽收留新放新疆各路辦事大臣,在行營日與開筵痛飲,不思出關(guān)援剿。成祿更甚,不思進兵,將妻妾搬至行營,尋歡作樂,糜餉辜恩,禍亂地方。這都與清廷過早泄露“先清關(guān)內(nèi)”再剿關(guān)外策略有關(guān)。當清廷決心調(diào)兵赴疆會剿之時,發(fā)現(xiàn)各路官兵多借口剿撫甘肅回民起義軍,遲延不進。

六是“北地苦寒”影響官兵士氣。新疆、甘肅地區(qū)氣候干燥,加之地多貧瘠,來自南方地區(qū)的官兵水土不服,不愿赴新疆、甘肅等地作戰(zhàn)。前多隆阿所部奉命由鄂進陜,陜西氣候雖不比湖北,但仍接近南方,官兵尚能適應。但若從陜西進入甘肅、新疆,氣候則大不相同。在肅清陜西回民起義軍后,清廷曾多次令多隆阿揮軍北上,以清剿甘肅境內(nèi)回民起義軍,多隆阿辯稱南人氣候不適,官兵不愿北上,而拒絕清廷調(diào)兵入甘。①1864 年,多隆阿率部解安西之圍,督率官兵將藍大順所部擊潰,收復盩厔縣。此后,清廷多次諭令其率軍北上,進剿甘肅等地回民起義軍。但多隆阿卻上奏稱:“臣所部多系南人,北地苦寒,水土不服,商南剿賊跋涉艱難,未免群生危懼,迨臣二次入關(guān),往往乘閑潛逃不可禁止,臣一面設(shè)法勸導,一面隨時募補。”詳見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61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21 頁。注:多隆阿因親督官兵進攻盩厔,右眼中槍。清廷認為,多隆阿受傷之后,已昏迷或無法掌控局勢,懷疑其奏折并非其本人所擬。“覽奏之余,深恐多隆阿傷病昏迷,于此等奏報先失于察奪,尤難保非其左右辦事之人,欲得保舉,意存見好,乘其病中瞀亂所為,姑免深究”。參見奕?等撰,中國民族圖書館整理:《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第61 卷,《(欽定)平定七省方略》,第18 ~19 頁。但無論多隆阿呈遞奏折為誰所擬,也說明多隆阿所部官兵不愿北上的意愿很強烈,也屬事實。鮑超所部于湖北金口潰散后,清廷任命劉銘傳督辦陜西軍務,劉銘傳也以此為由不愿統(tǒng)兵西征。②1871 年9 月22 日,督辦陜西軍務的劉銘傳接到清廷西征諭令后,奏報“河湟未靖,轉(zhuǎn)餉艱難,江皖之人又不宜沖寒涉遠”,官兵勢難出關(guān)。詳見《清穆宗實錄》第317 卷,同治十年八月丙寅,《清實錄》第51 冊,第192 ~193 頁。后清廷不得不將劉銘傳所部一分為二,20 營兵力歸曹克忠接統(tǒng),直赴肅州;另一部分歸劉銘傳所統(tǒng),“帶回徐州駐扎”。詳見《清穆宗實錄》第321 卷,同治十年十月戊午,《清實錄》第51 冊,第243 ~244 頁。可見北方苦寒是南軍不愿北上的另一重要原因。

總之,導致清廷跨省調(diào)兵策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甘肅地區(qū)回民起義軍對清軍的巨大牽制。甘肅是關(guān)內(nèi)外連接的重要通道。甘肅爆發(fā)回民起義后,省內(nèi)各地回民軍據(jù)要襲擾官道,導致途經(jīng)甘肅西進的大路處處斷絕,給清軍進軍新疆援剿帶來巨大阻力和風險。在滿洲蒙古綠營官兵戰(zhàn)力不敷的情況下,被清廷依為生力軍的湘軍等地方武裝,則一向貴重錢糧,在無糧無餉情況下,更難調(diào)動。甘肅局勢的糜爛,導致道路不通,在水土不服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加之糧餉不濟,對官兵進軍新疆的士氣影響巨大,以上種種原因,綜合導致此次清廷跨省調(diào)兵的失敗。

猜你喜歡
新疆
走進新疆
國畫家(2022年2期)2022-04-13 09:07:46
在新疆(四首)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54
新疆和靜高級中學簡介
新疆反恐,暗流與真相
懷念新疆
懷念新疆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華人時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2
「一帯一路」の砂漠の要衝——新疆カシュガルを行く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九色最新网址|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色亚洲成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在线色国产|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在线观看的黄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一级片一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一级毛片yw|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日本91在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91在线|日本|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内精品91|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亚洲无限乱码|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性网站|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久久a级片|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丝袜91| 亚洲aaa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 在线亚洲小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