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要 以桂東縣為例,介紹了水稻稻瘟病的發生概況、危害癥狀、發生規律、流行原因及氣候因素、栽培肥水管理,并提出了選擇抗病品種、消滅越冬菌源、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管水等防治技術,為防治稻瘟病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12–00-03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Rice Blast in Guidong County
Guo Jua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Oujiang Town, Guidong County, Guidong, Hunan 423500)
Abstract Taking Gui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 overview, harmful symptoms, occurrence patterns, epidemic reasons and climate factors, cultivation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of rice blast disease. It also propos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such as selecting resistant varieties, eliminating overwintering bacterial sources, 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blast disease.
Key words Rice blast disease; The occurrence patter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稻瘟病又名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是水稻生產上危害最大的一種流行性、災害性病害,也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廣泛分布于桂東縣各稻區,該縣稻瘟病每年發生程度雖有差異,但輕則造成減產10%~20%、重則減產40%~50%,甚至在病態嚴重時,一些被染病的水稻品種會出現全田皆是白穗,因災害而絕收。水稻發病程度因品種、栽培管理以及氣象條件不同而有差別。為了促進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糧食產量,為廣大農戶糧食增產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總結了稻瘟病的防治技術。
1 桂東縣稻瘟病的發生概況
桂東縣于湖南省東南部,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縣總面積1 451.56 km2,轄11個鄉鎮、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常住人口為15.95萬人,全年各日平均氣溫在15.6 ℃,無霜期長達245 d,年終降雨量1 883.5 mm。
1.1 發生面積
桂東縣每年水稻種植面積8 333 hm2,每年稻瘟病發生面積約為2 333 hm2,造成損失59.5萬 kg,是桂東縣水稻奪取高產的一大障礙。
1.2 發生概況
稻瘟病在桂東縣發生一季中稻中,山區明顯重于平原。尤以東洛鄉以及新坊、普樂、青山、漚江等鄉鎮的山區村發生最為嚴重。
2 稻瘟病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無性階段(自然條件下)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屬半知菌類梨形孢屬;有性階段(在人工培養基上經用不同菌株交配后形成的有性世代)為灰色大角間座殼菌(Magnaporthe grisea Barr.),屬子囊菌廣大角間座殼屬。在天然環境中未被發現。分生孢子梗無分枝,3~5根叢生,從寄主表皮或氣孔處伸出,大小為(80~160) μm×(4~6) μm,有2~8個隔膜,基部微膨大,淺棕色,往上色淺;頂部彎曲,上面有分生孢子。產孢單胞孢子呈洋梨狀或棍棒形,通常具1~3個隔膜,大小為(14~40) μm×(6~14) μm,底部具腳胞,在萌發時兩側細胞直立形成芽管,芽管頂部則有附著胞。近圓形,暗棕色,黏附在寄主上,并能分泌出入侵的絲狀物質。該菌可分為7群,128個生理小種。
3 稻瘟病的癥狀
稻瘟病在整個水稻生育期均可發生,因受到為害時期、部位的差異性影響,又被劃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全水稻葉片上發生的稻瘟病叫葉瘟,葉瘟在全生育期中不同程度的發生,以分蘗期、拔節期發病重,葉瘟流行直接影響了水稻正常生長,嚴重時植株矮化苗枯死,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在桂東縣發生的稻瘟病主要是葉瘟和穗頸瘟。
3.1 苗瘟
秧苗在3葉期前發病,主要由種子帶菌所引起,發病初期不產生顯著的病斑,根部呈暗灰色,越往上褐色越深,最后卷曲死亡。當植株在較高濕度環境下時,植株根部會出現一大片灰白色霉斑,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2 葉瘟
通常發生時間是秧苗的3葉期后到穗期階段,即分蘗期至拔節期。由于天氣、不同品種抗病性的因素影響,因此會病斑的大小、形狀以及色澤表現會顯現出不同,發病有慢性、急性、白點型與褐點型之分,其中以前2種危害最重要。
第一,慢性型。慢性型葉瘟最為普遍,起初葉片上出現深綠色的斑點,然后慢慢擴展成紡錘形斑點,同時會出現一條棕色的壞死線。發病初期,發病中心為灰白色,周邊為棕色,最外圍為淡黃色暈,濕潤時葉片背面起灰白色的霉斑;病斑增多,成片呈大的不規則斑點。第二,急性型病斑。條件適宜便會發生,病發后,葉片病斑呈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為暗綠色,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覆蓋有灰色霉層。這種病斑出現較多,常是稻瘟病流行的預兆。第三,白點型病斑。當葉片受到侵害時,會出現一個近圓的白色斑點,不產孢子。第四,褐點型病斑。常在老葉子上形成針狀褐色斑點,僅在脈絡之間形成,并有很少的孢子。
此外,葉舌、葉耳、葉枕等均有明顯的病斑,病斑初期為深綠,然后變為棕黃或灰白色。葉枕多發生于夜晚,然后向葉鞘擴展,形成不規則的大斑點,甚至在葉背附近的葉鞘會因為組織的損傷而斷裂。當病害出現在上述地方時,往往會導致節瘟、穗頸瘟等病害。鑒定不同種類的葉片病害是精確判定病情變化及進行預測的關鍵。
3.3 節瘟
大部分發生于穗以下的第一、二節,先初呈褐色的小斑點,再以環狀蔓延至整個節部,最后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造成病節以上部分早枯秕谷。
3.4 穗頸瘟
水稻抽穗后,穗頸、穗頸及莖干出現病斑。最初是水漬狀褐色斑點,然后蔓延至穗軸周圍,隨后蔓延至穗軸上下,最后病斑呈黑褐色,上面有灰色的霉斑。早發而重的穗頸可形成白穗,遲發的穗頸往往不能結果,造成更多的秕谷[1]。
3.5 谷粒瘟
谷粒瘟主要在谷殼和護穎上發生。谷殼上發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橢圓形,中部灰白色,后期可蔓延至整個谷粒,造成灰白色的秕谷[2]。
4 發生規律及流行原因
4.1 發生規律
稻瘟病菌是一種由半知菌屬中的一種真菌引起的病菌。病菌會以分生孢子的形式或菌絲體的形式附于稻草、種子與病秕谷上,越過冬季。翌年,病菌在水稻體內發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通過雨水進入水稻體內,發芽后再擴散至相鄰的植株,最終發展為中央型病害。在病菌發生后,由病菌產生的孢子通過雨水進行擴散和再次感染。水稻稻瘟病的發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品種的抗性、肥水管理、氣候等[3]。
4.2 流行原因
4.2.1 品種抗病性 同一品種在不同生長時期對病菌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差別,其中以苗期至分蘗盛期和孕穗前期最為明顯。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種而異,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密度大,葉片上的水滴就會更易掉落,這樣就能更少地與細菌接觸,能降低被傳染的可能性[4]。
此外,不同品種間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在苗期,成株期比苗期更能抵御外界的影響。而對葉片的抗性,在出葉當天表現出最大的敏感性,第5天后,抗病性明顯增強。半個月后就很難感病。在分蘗期,葉片已經出現很多新芽,此時也是葉瘟發病率最高的時期。在初穗期,對病原菌的抗性表現為高感,但到第6天后,抗性逐漸增強。多數抗病品種經過3~5年推廣后抗病能力減弱。而當前對優質米的高需求量逐漸增長,但對抗病性品種的培育仍存在不足,一批抗病親本未發掘利用,另一批抗病親本未深入研究與合理利用,作物的合理開發與合理的品種配置和品種輪換等問題密切相關,導致培育出抗病性的品種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4.2.2 氣候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氣溫、濕度對稻瘟發生的影響較大,光照、風力次之。氣溫對水稻發育、病菌生長產生影響;濕度對病菌孢子形成、萌發以及侵襲產生影響。若溫度介于20~30 ℃,大田相對濕度90%,植株表面有一層水被覆蓋6~10 h,才有可能暴發,若10 d內平均氣溫為24~28 ℃,空氣中的濕度超過1~2 d,都會造成病害的暴發。持續的晴朗天氣,空氣濕度在85%以下,氣溫在32 ℃以上或15 ℃以下,都能控制病害的發生。通常在7—8月,多雨多霧、日照不足,利于稻瘟的發生。當溫度<20 ℃且連續一星期時,則易發生葉瘟。只要光照減少、稻株沒有良好的光照條件,水稻的組織會變軟,光合同化作用變慢,淀粉和氨態氨之比會降低,導致硅化細胞無法產生,水稻的抗病能力也會因此減弱。風力則是病菌孢子傳播的重要途徑,但晴天時刮風,空氣干,孢子也難以形成和侵襲,而夜晚刮風也會吹干露水,也阻礙了病菌發生與傳播。而山區霧多露重光照少等,稻瘟病為害較重,往往是稻瘟病的常發區。
4.2.3 栽培管理因素 第一,品種布局不合理。同一或相似的抗病品種,在大面積連種時,若感病,則其小種群體會迅速繁衍,該病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第二,栽培管理不當。在各種生態環境中,不同的耕作措施對病原菌的抵抗力及對病原菌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在生產過程中,氮肥用量過多,植株生長過旺,過早采取“圈地遮陰”的措施。植株間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濕度較大,利于病菌的侵入與繁殖。過量施氮會導致稻株徒長,抗病性減弱。氮肥施用時間偏晚,稻株會出現“貪綠”“延遲”現象,使無效分蘗增多;水稻抽穗不均勻,造成病害蔓延。長期深灌、冷浸、水口的稻田,土壤缺乏空氣,氧化作用差,其溫度也較低,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常發生并加重病情。此外,在低海拔地區,如有草炭土、黏重土,以及高溫、低溫、排水不良也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4.2.4 地理條件 桂東縣為山區地處高海拔,平均日照時間短,水溫低,有強氣流,云多雨多,長時間有露水的凝結,這些因素會降低水稻的生育能力與抗病性能。再加上稻瘟病菌攜帶量大,初始感染源寬,翌年發病重。相反,低初染源,發病輕微。
5 防治技術
稻瘟病菌的分布范圍廣,對各稻區進行精確分區,并據此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消除越冬病源為前提,以高產、抗性優良品種為核心,以農業防治為主,以藥物控制為輔的綜合措施,是控制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的重要措施。
5.1 選擇抗病品種
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并注重不同品種間的適當組合和替換。在地理位置與氣象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這是降低稻瘟病發生風險的最有效途徑。目前,在桂東縣較抗稻瘟病的品種包括谷優168、晶兩優1212、廣8優165、五優61、晶兩優3206、隆兩優3206、隆兩優1308、晶兩優華占、晶兩優1212等。
5.2 消滅越冬菌源
在處理病草時,應將病草分開存放,將其充分利用后再播種,無用的可轉移至室內或蓋上塑料薄膜。不能用病草建造房屋,也不能用于覆蓋秧苗,更不能捆綁。在用其堆肥或用作墊料時,應先充分腐熟再使用。
5.3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管水
對水稻品種進行合理的水肥管理是水稻稻瘟病綜合治理的關鍵。科學進行水肥管理,其目標是既能改善生態環境,抑制細菌的滋生與感染;還能促進植株的長勢,增強植株的抗病性,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5.4 合理使用肥料
在施用肥料時,要注重N、P、K肥的搭配,同時要注重有機肥與肥料的搭配,同時還要加入含有硅酸的肥料(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以“基肥、追肥為主”的施肥原則。在中期,根據天氣情況因地制宜地施用農藥。合理施用綠肥,增施適量石灰中和土壤酸度,防止后期過量施氮。在低溫浸泡條件下,應適當增加磷肥用量。增施P、K肥,一般地塊N、P、K配比為1∶0.3∶0.5,適量施用含硅的灰肥。節水灌溉要與施肥緊密結合,灌溉要做到“因水制宜”“淺水勤灌”,與曬田相配合,實現促進和控制相結合。在水稻的各個生長時期,要做到淺、露、曬。在全生育期內,要做到薄水勤澆,在分蘗期要做到露田和壯苗,在生長末期要多露水和陽光,但在孕穗和抽穗期要注意不要斷水,否則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發育。
施肥和灌溉要緊密協調。做好田間基礎工作,開通明溝暗渠,減少地下水埋深,進行科學灌溉和施肥;促進與控制相結合,使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時期的生長需求。通常情況下,在保水回青后,要在分蘗期進行淺澆,充分出苗后進行排水和曬田,降低無效穗數,促使葉片快速枯黃。復水后的土壤水分狀況維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農田的小氣候,降低水稻的水溶性氮化物,提高水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養分的吸收率、硅的吸收率和對病害的抵抗力。
5.5 藥劑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首先,優先栽培高產、抗病性強的品種,確保合理的栽培布局;其次,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動態監測病情,同時輔以藥劑防治施用,盡量控制感染源;再次,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培訓,增強防治效果;最后,結合發病不同時期、針對性選用不同防治方法和藥劑,精準施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5.5.1 種子消毒 在播種前進行水稻種子消毒處理,用45%咪鮮胺2 000倍液或25%強氯精300倍液浸種10~12 h再用清水洗凈催芽,預防稻瘟病等病害。
5.5.2 防治水稻苗瘟、葉瘟 針對發病品種和易發病階段,結合田間病情和天氣情況,適時施藥防治。水稻2葉期發生苗瘟時,可以按說明書劑量用40%稻瘟靈防治1次,以達到防治的目的,秧苗移栽前1天或當天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按照說明書劑量,噴淋在稻苗和土場帶土移栽,藥效可達1個月以上。防治葉瘟,在分蘗盛期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
5.5.3 防治穗頸瘟 強調于抽穗階段保護水稻,尤其是嚴控破口期與齊穗期。針對于易染病的水稻,以及氮肥施用量大而發病嚴重的地塊,持續用藥2~3次,間隔8~10 d。可供選擇的藥劑和施用方法:①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施;②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噴施;③75%肟菌脂·戊唑醇10~15 g/667 m2水分散顆粒劑噴施;④40%富士一號乳油100 mL/667 m2噴施,按說明書劑量施用。科學用藥助力化學農藥減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6 預測預報
綜合上述結果,說明水稻在四葉期、分蘗盛期、孕穗至抽穗期均易感病,在敏感時期,如果有較多的菌源和有利的氣候條件,則更容易發病。在適宜的氣候、地理條件下,稻瘟病常發區域發病尤為突出。可以根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當地品種的抗病性及布局作出短期預測。該實驗以水稻為材料,采用田間調查方法研究了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一般在分蘗期,若水稻植株長勢旺盛,葉片寬而下垂,葉片為綠,這意味著有可能出現葉瘟。分蘗期氣溫高于20 ℃時,應注意村邊、房前屋后、牛欄旁、樹木萌處等地,是否有生長旺盛、濃綠的稻苗和易感病的水稻,若發現發病的水稻植株,并未來幾日將連續多雨,然后在7~9 d內,田間易形成大范圍的葉瘟流行,10~14 d內迅速蔓延。在對病害進行觀測時,尤其是要注意病害的類型,若在苗期或分蘗期出現急性型病害,天氣持續有利的情況下,葉瘟將在4~10 d后暴發;如病斑日增,葉瘟則在3~5 d內暴發。水稻孕穗期若貪綠,劍葉闊而弱,則抽穗遲,或在孕穗和抽穗期間,若葉瘟持續發生,尤其是在葉耳、舌、節部發病,加之外部溫度低、連日陰雨,則會為疾病的暴發提供直接有利條件。若前期施用有機肥或綠肥,前期時外部環境干燥、抽穗前后有充足降雨,雖然會導致葉瘟的病情程度淺,但仍會增加穗頸瘟的發生風險。稻瘟病流行預測指標:發病面積1%以下,病田穗瘟損失1%以下為輕病年;發病面積15%左右,損失5%左右為中病年;發病面積20%以上,損失10%以上為重病年。
參考文獻
[1] 李明桃,李峰.水稻稻瘟病的病理學特性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 (13):130-131.
[2] 趙文生.水稻稻瘟病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187.
[3] 李占江.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研究及防治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1(1):28.
[4] 郭曉莉,劉曉梅,高德泉,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 2010,35(6):40-42.
[5] 謝原利,張求東,許艷云,等.水稻稻瘟病田間識別及綜合防治技術概述[J].湖北植保,2018(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