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洪 褚家路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影響下,高等教育普及,高校不斷擴招擴建,高校之間逐漸形成了以各個高校組成的新興高校社區——大學城,高校消費者群體越發龐大,帶動了高校社區的商業服務網點繁榮發展,商業社區規模也越來越壯大,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也成了給師生提供便利舒適生活的基礎設施保障。然而,隨著商業社區規模擴大,傳統的商業服務網點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區的商業需求,也造成了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管理混亂現象,商戶經營不合規的問題層出不窮。同時,商業服務網點與高校合作不夠深入,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也未制定長遠的戰略合作計劃等,均不利于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職能的有效發揮及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并探討順應時代發展的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管理與發展策略,既有助于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合理規范、多元化、大規模發展,拓寬經營服務對象范圍,精確滿足高校消費者的市場需求,也對輻射高校周邊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助推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各類服務業還未興起,并且大部分高校設在城郊,遠離市中心,高校社區消費需求低,消費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學生的消費能力不強,此外,當時經濟發展慢,在此經濟背景下,高校的商業主要以學校后勤自辦商業服務網點為主,按事業單位的方式管理,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學校內部,一般為一些分別散布在校園不同位置的零售商店、文具店和小吃店等,高校自辦自管商業服務網點的模式符合當時的國情。
1979年到1999年即改革開放后至高校擴招前校內后勤運行機制發生改革,商業服務網點管理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改變:1984年至1992年,高校后勤部門開始實行全面承包制,高校社區內的商業網點外包給校外商家,商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1993年至1997年事企開始逐漸分開,商業網點以相對獨立的經營服務模式實體運行如校內服務中心。1998年至1999年,由政府牽頭推動,高校后勤部分從學校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經濟實體,真正實現了政企分離,主要方式為并入社會企業、委托專業物業公司管理、高校后勤聯辦、開設連鎖商店等,全面推動了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1999年以后,隨著高校擴招的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實施,不僅使當年的錄取比例較前一年(1998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滿足了當時的社會教育需求、拉動了經濟增長,而且刺激了未來新型大學校園——新型大學城的出現。新型大學城模式的興起,使得一些學校直接將商業服務網點全部交由社會企業管理,按照市場經濟運作,企業則負責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或是交由房地產開發公司統一開發、建設和物業管理,形成既服務校園又服務社區的獨立商圈。
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是高校社區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師生提供生活便利服務,師生的衣食住行依靠商業服務設施的支持。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管理是構建高校社區和商業服務網點良好互動機制的保障,商業服務網點與高校社區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商業服務網點若管理得當,與高校社區良性融合,共同發展,則商業服務網點一方面可為高校適應社會改革提供緩沖,另一方面可對高校發展規劃和進步進行宣傳,并將高校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出來,高校的深層次發展需要各種社會資源的支持。此外,高校社區和商業網點良好互動過程中,高校可利用自身科研優勢,從商業服務網點中獲取靈感,與服務網點合作課題,籌得科研經費,這不僅可以促進自身的科研發展,同時可以保障高校科研方向與社會需求相匹配,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可對高校辦學是否符合社會需要進行檢驗,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的消費主體正是活力四射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無時無刻都擁有著充足的消費欲望與需求,這就使得高校社區內的各類商業網點成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大學生消費使商業服務網點盈利,促進其發展興盛,與此同時,大學生與商業網點接觸可有效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例如大學生投身于商業服務網點進行社會實踐,服務高校社區師生或是社區周邊居民,學生為他人提供良好優質的個人服務,得到師生及社會人士的認可,使學生體驗到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快樂,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借助商業服務網點作為實踐平臺,將課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在實踐中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完善和重塑自身的知識體系,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職業相聯系,有助于形成貼近實際的職業期望,準確定位自身現存的優劣勢狀況,清晰努力的方向,從而縮短與個人夢想的距離。
高校通過舉辦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加強與高校內部商業服務網點的聯系,將校園文化和商業文化融合到一起,二者統一管理,形成既服務高校社區又服務于城市社區的商業機構,其經營活動對象不再局限于高校社區內師生,而是面向廣大市民。隨著二者的有機融合,一方面使校內師生可以有便捷的平臺與社會人士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市場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可借助商業服務網點的渠道將校內的科研成果進行宣傳推廣,推廣到社會上,傳播到周邊社區,注入學術一線的文化營養,由此推動周邊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
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社區管理的管理者涉及兩類管理人員,一是商業服務網點所依托的企業管理人員,另一個是管理高校社區的領導,二者側重點不同,企業管理者追求經濟利益,少站在教育發展的角度上為高校服務,而來自高校領導通常側重于教學科研及學校整體發展,未能有充足的精力顧及服務于高校商業區的種種發展職能,即使高校和商業服務網點有項目合作,但未能及時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長遠規劃,較少應用全新的戰略發展理念將高校社區發展和商業服務網點建設相結合,缺少深入合作的意向,也未對長期合作機制進行深化研究和建設。由于部分高校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的觀念滯后,缺乏長遠的、合理的導向性規劃,這就導致了高校社區內雖然有大量的商業服務網點聚集,但卻缺乏有序有效地統一管理,導致商業服務網點功能雜亂、建設混亂無章、人員混雜。由此可見,若企業和高校管理者對長遠的合作發展都缺乏重視,也缺少互動發展的平臺,就會致使遇到問題雙方不能迅速地溝通解決,從而阻礙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的推進與長遠發展。
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有不同的經營方式,有高校后勤自主成立物業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或開發商投資自行成立物業公司管理,或開發商和高校共同成立物業公司管理,以及委托給專門的物業公司全權管理,不同的管理模式有自身特色也存在各自利弊。管理者不僅要對商戶進行有效管理,還要成為商戶和師生的溝通橋梁,若管理者作為中間人溝通不到位或不及時,便會導致師生和商戶發生誤會與爭執。另外,部分的管理者對各類通知文件、招租信息、合同簽署和報批招商各種流程細節把控不足,精細化程度欠缺,常常出現紕漏,這會導致商戶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經營不規范、手續不全等問題。
高校社區和商業服務網點互動合作,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過程,管理人員應轉變觀念,用戰略性的眼光看問題,探索高校社區和商業服務網點合作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可在高校設立專職部門,負責高校社區和商業服務網點的協調溝通事宜,了解高校社區消費者的需求和商戶需求,向商戶宣傳高校,同時引導師生參與商業服務網點的社會實踐。另外,培養專業人才,做好商業服務網點管理規劃,挖掘商業網點資源如資金、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等,讓其與高校科研技術、人才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合力建設優勢產業項目。高校和商業服務網點設立的專職部門應共同制定議事管理制度,用制度作為高校和商業服務網點良性互動,有效融合的保障,專職部門作為兩者的溝通渠道,要定期開展議會,檢查合作發展情況,商討長期發展事宜。
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管理不僅涉及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相關政策問題,還要對市場經濟運作、商業經營管理和商業商圈規劃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這就要求管理人員不斷學習,具備關于國家和地方政策法規的系統知識儲備,明白市場運作規范要求,在商戶中做好宣傳普及工作,協助商戶及時了解已出臺和新出臺的政策,讓各個商戶能利用政策優惠,碰到特殊時期能夠繼續生存,經濟形勢好時可以實現自身更快更大發展。同時,還要經常性開展員工交流學習,讓員工系統掌握管理理論知識,培養管理思維,此外還需教授信息化技術,對商戶具體經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對當下市場變化進行數據分析,使各個商戶能主動適應師生需求變動和整個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幫助商戶及時轉型升級。另外,管理人員鼓勵商戶經營要開創個人特色,實行差異化經營,并且學會利用各類公眾平臺獲取不同地方的客流,將經營服務對象擴大,消除寒暑假學生客流減少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為了高校社區商業服務網點合理、規范、有序地發展,在商業服務網點建設過程中設置專人專業管理,并結合國家政策規范和自身內部管理制度,能夠及時糾正商戶經營過程中違規行為,監督其進行整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商戶守法意識,從思想上預防違法問題發生,從而推動商業社區快速發展,提高高校社區消費者生活服務質量,實現商業服務網點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