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南京科興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南京 210039)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公路作為重要的基礎建設設施,其質量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在我國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農村公路路面出現病害,不但會使農村公路行車舒適度和安全性受到影響,還會使農村公路養護和修建難度進一步提高。因此,相關部門應對當前農村公路路面存在的病害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處理,促進新農村的發展。
在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過程中,其質量不但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還關乎著農民的生活幸福度。因此,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規章的帶領下,江蘇省采取嚴格規范農村公路養護、對農村公路路況進行改善、完善排水等附屬設施等手段,使農村公路質量進一步提高,為江蘇省農村建設奠定基礎。在對農村公路進行修建和養護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地質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應以該地地形、氣候等條件為基礎,對其進行修建和養護。當前,江蘇農村公路路面結構以及分級情況主要如表1所示。

表1 農村公路路面結構及分級情況
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路面松散問題是常見的病害,當松散問題較為嚴重時,會使行車安全隱患進一步提高。在農村公路使用時間增加的過程中,瀝青路面的黏結性會隨之降低,導致集料從路面表層脫落,該種問題即為路面松散問題。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具體有:(1)在對農村公路進行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部分施工單位為了節約成本會使用質量不達標的原材料進行施工,在路面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嚴重的松散問題;(2)在對農村公路進行建設過程中,若集料含泥量較高,會使瀝青混凝土的黏結性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路面出現松散問題。
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雨水會順著孔隙滲入路面結構層中,進而使路面出現轍槽、坑洞以及網裂等早期破損。通常情況下,路面水損害也被稱為水破壞,在農村公路路面使用過程中,該種病害的破壞力最強。
當路基土水穩定性較差時,在凍融期,由于水滲入路基中,會使路基上層的水出現凍結,使路面出現開裂以及脹起等問題,即為農村公路路面翻漿、凍脹問題,如圖1所示。通常情況下,以道路翻漿程度為依據,翻漿問題可以分為輕型翻漿以及重型翻漿,道路翻漿程度主要受行車荷載、溫度、土質以及水等因素的影響。

圖1 路面凍脹翻漿問題圖
通常情況下,路面沉陷具有結構層次深以及面積較大等特點,該種病害主要發生在填挖交接位置以及挖方位置,導致路面出現沉陷問題的主要原因有:(1)沉降不均勻、路床下部路基含水量較大以及路塹排水能力較差等,都會使農村公路路面出現沉陷問題;(2)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填挖路基強度不滿足要求、基層以及路基強度較低等,都會使路面出現沉陷。
在農村公路路面使用過程中,常見的裂縫形式主要有網狀裂縫、縱向裂縫以及橫向裂縫,各種裂縫形式的具體內容如下。(1)橫向裂縫。該種裂縫通常垂直于路面中線,橫向裂縫早期主要發生于路面兩側硬路肩位置處。溫度應力是導致路面出現橫向裂縫的主要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在時間和溫度變化過程中,瀝青路面會出現老化,使其抗裂能力降低,進而導致路面出現橫向裂縫。通常情況下,橫向裂縫主要可以分為非荷載性裂縫以及荷載性裂縫[1]。其中,非荷載性裂縫主要為溫度裂縫,而荷載裂縫主要為結構性破壞裂縫。(2)在填土過程中,由于其存在不均勻性,會導致路面出現縱向裂縫,該種裂縫常發生于行車道位置、路肩位置等。(3)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水會從路面表層深入路基中,在長時間的車輛荷載作用下,瀝青膜會出現脫落,導致瀝青混凝土強度受到影響,進而使路面出現網狀裂縫以及變形等問題。
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瀝青會上移至公路路面上,使農村公路路面出現一層具有光澤的瀝青膜,導致路面抗滑性受到影響,圖2 即為路面泛油問題圖。導致路面出現泛油問題的原因主要如下:(1)在低溫季節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集料和瀝青分離的情況,進而出現局部瀝青較多的問題,當溫度回升時,多余的瀝青會在車輛荷載的作用下上移到路面,導致路面出現泛油問題;(2)在對降雨量較大的地區進行施工過程中,若存在瀝青混合料油石比偏大、路面壓實度較低以及路面孔隙率較大等問題,都會使路面出現泛油問題。

圖2 路面泛油問題
當農村公路路面出現松散問題時,施工單位應采取挖補作業的方式對路面表層進行處理,主要處理措施如下:(1)若因基層變形松軟導致路面出現松散問題,施工單位應從基層開始進行修補;(2)若因基層、面層黏結性較差導致路面出現松散問題,施工單位應先對路面進行清潔處理,并重新對面層進行鋪設;(3)若面層存在油料不均勻、骨料重疊問題時,施工單位應對面層實施翻修處理。除此之外,在對路面松散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施工單位還應對材料礦粉添加量以及細集料含泥量進行空時,使其黏結性進一步提高。
在對農村公路水損害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合理選擇瀝青混凝土材料。由于密實式斷級配粗集料瀝青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抗滑性和抗變形能力,因此,在農村公路水損害處理時,其應用較為廣泛。與此同時,為了使碎石和瀝青的黏附性進一步提高,施工單位還應對抗剝落劑和瀝青質量進行控制。
在對農村公路路面翻漿、凍脹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對路面排水質量進行控制,防止出現積水問題,主要處理措施如下。(1)在對混凝土邊溝進行設置過程中,施工單位應以地形為依據,對其間隔距離進行控制,通常應為300~500 m。(2)在汛期時,施工單位應對路基邊溝技術和路面積水進行處理,防止雨水從路面下滲至路基中[2]。(3)當因面層滲水原因導致路面出現輕型翻漿問題時,施工單位可先對路面進行清理,再采取平整修補的方式進行處理。(4)在對重型翻漿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將圓坑設置于該路段中心線相距4~6 m的位置處,各圓坑直徑應為30~40 cm,且應開挖至凍土層10 cm以下的問題,并對坑內積水進行處理,將挖出的土晾曬后重新回填至坑內,保障土壤的水穩定性符合要求,最后再進行修補處理。
當農村公路路面存在沉陷問題時,施工單位應對其進行挖補處理,若沉陷嚴重,施工單位應先對路基和基層實施處理,隨后才能進行修補。在修補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對瀝青混凝土級配進行控制,確保其抗老化和黏附性符合施工要求。路面沉陷問題處理措施主要如下:(1)在對不均勻沉陷進行處理過程中,若土基和基層穩定性、密實性符合要求,施工單位可使用細粒式或瀝青砂瀝青混凝土對面層進行修補處理,當沉陷面積較大時,應加鋪面層;(2)當存在局部溝槽、坑洞等沉陷時,施工單位應使用漿砌片石、干砌片石以及碎石對其進行回填,確保其土基和基層符合施工要求后,再對面層進行修補[3];(3)在對含有機物質黏性土層、孔隙和含水量較大的軟基沉陷問題進行處理時,施工單位應使用工業廢渣、中粗砂、卵礫土以及碎石土對其進行換土處理,并以軟層厚度為基礎,確定換填厚度,換填完成后,才能對面層進行修補處理。
3.5.1 細小裂縫的處理措施
首先,施工單位應先對路面進行清理,并在裂縫路面上均勻地噴灑瀝青,瀝青的噴灑量應為0.3~0.5 kg/m2,噴灑完成后,施工單位應將中粗砂和石屑灑布于面層上,灑布厚度通常為25 mm,并使用輕型壓路機對其進行碾壓處理。
3.5.2 縱橫裂縫處理措施
在對路面縱橫裂縫進行處理時,通常應使用密封膠灌縫的方式進行處理。施工單位應先使用開槽機對裂縫進行開槽處理,通常開槽深度應為1.2 cm,寬度應大于1 cm,開槽完成后,施工單位應使用空壓機對裂縫進行清理,并在裂縫兩側位置粘貼5~10 cm的膠帶,隨后,對裂縫進行密封處理[4]。
當農村公路泛油路面問題較輕時,施工單位可不對其進行處理。當泛油問題較為嚴重時,為了使摩擦系數進一步提高,施工單位應采取銑刨原路面以及碎石壓入等方式對面層進行處理,使行車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在對農村公路進行養護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以當地農村公路實際情況為基礎,對養護管理體系進行完善,保障農村公路養護質量。與此同時,通過健全養護管理體系,還可以使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進一步提高,使養護工作資源配置水平進一步提高[5]。
在對農村公路進行養護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基本原則。在早期養護過程中,不但可以彌補因施工和設計導致的缺陷,避免通車后問題進一步擴大,還可以使后期修復工作量進一步降低。在此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對農村公路實施動態檢查,一旦發現病害和缺陷,應及時對其進行處理,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使農村公路養護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對農村公路進行養護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合理使用先進的養護技術,保障養護質量。首先,施工單位應采取先進的材料施工工藝[6]。其次,施工單位還應借助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技術定期對農村公路進行檢驗,使檢測技術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及時發現農村公路中存在的病害。最后,施工單位還應合理應用定位系統,對病害的問題進行定位,使病害定位準確性進一步提高,為農村公路養護奠定基礎。
到目前為止,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公路的過往車輛也不斷增加,其車輛荷載也越來越大,因此,為了保障農村公路通行安全性,施工單位應保障農村公路養護的及時性。在此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對做好綠化工作、防撞欄維修、病害修復以及日常養護等工作,并制定應急措施,一旦發生突發問題,應采取應急措施對其進行處理,使養護工作時效性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提高農村公路暢通性的目的。
在對農村公路進行養護過程中,養護隊伍的綜合素質將直接決定公路的養護水平,因此,施工單位應提高養護隊伍專業性,組建高素質的養護團隊。在此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定期對養護人員進行培訓,使養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專業性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施工單位還應對當前的新工藝和新技術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培訓內容,將其傳授給養護人員。除此之外,在先進設備使用過程中,施工單位還應對設備操作人員進行指導,保障其操作的準確性。培訓完成后,施工單位還應對養護人員進行考核,確保各人員的知識儲備符合養護施工要求,使養護隊伍的素質和專業性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效率和質量的目的[7]。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公路交通量也不斷增加,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農村公路路面會出現路面松散、水損害、翻漿和凍脹、沉陷、裂縫以及泛油等病害,導致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受到影響。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施工單位應以實際工程情況為依據,采取必要的措施對病害進行處理,并對農村公路養護水平進行控制,使農村公路整體質量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