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作
貴港市港北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貴港 537100
香椿原產于我國,屬于藥食同源植物[1]。香椿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特征和特性也不同[2]。筆者為研究白木型香椿和紅木型香椿種苗的差異性,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林業技術推廣站進行了比較試驗。
2019年10—12月,筆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樂業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和南寧市武鳴區、隆安縣采集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子。在以上各地香椿種子成熟季節,選取樹齡為18~25 a的香椿林分,隨機選擇4~6棵長勢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樹進行樹種采集,將香椿果實按白木型和紅木型分類放入收集袋。將果實帶回基地后充分晾曬,待果實裂開后取出種子,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子各收集1 kg,并按類型分裝保存。
于2020 年2 月進行種子質量檢驗,通過測定千粒質量、含水量、發芽率、發芽勢4個指標評價種子質量。2020 年4 月開展播種試驗,比較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苗的差異性。
1.2.1 種子質量檢驗方法及觀察指標。參照《林木種子檢驗規程》(GB/T 2772—1999)[3],對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子的千粒質量、含水量、發芽率和發芽勢進行測定。
1.2.1.1 千粒質量的測定方法。采用四分法進行隨機抽樣,白木型和紅木型各4 個重復,每個重復100粒種子。千粒質量計算公式為
1.2.1.2 含水量、發芽率和發芽勢的測定方法。將種子置于20~30 ℃的常溫下貯藏,每隔30 d取出種子進行發芽率和含水量測定,即在貯藏時間分別為0、30、60、90、120、150 d時進行含水量、發芽率、發芽勢測定,持續測定到種子失去發芽能力。將種子用35 ℃溫水浸泡10 h后,再置于0.2%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將消毒處理后的種子置于培養皿中,設置光照強度1 000 lx,每天光照培養8 h,并每天觀察和記錄種子發芽數量。其中,種子含水量采用烘干減重法[4]測定。種子含水量計算公式為
式(2)中:M1為樣品盒和蓋的質量,M2為樣品盒和蓋及樣品烘干前的質量,M3為樣品盒和蓋及樣品烘干后的質量,單位均為g,精確度為0.1%。
種子發芽率、發芽勢計算公式為
式(4)中:S1是指在發芽過程中日發芽種子數達到最高峰時的發芽種子數正常發芽數,S為供試種子數。
1.2.2 種苗特性差異性比較試驗方法及觀察指標。試驗地選在港北區林業技術推廣站苗木種植園(東經109°30'9",北緯23°7'33")。試驗地地處北回歸線附近,位于潯郁平原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5 ℃,年平均降水量1 400 mm。港北區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地域寬廣,地勢總體平坦,以偏酸性赤紅壤、石灰巖土、紫色土和沖積土為主[5]。
在同等立地條件下,對采集的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子按照類型進行分組,每組50 粒種子(為一個處理),每個處理設4 次重復。根據完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方法,所有處理均采用相同的播種方式和撫育管理措施。對試驗苗圃進行整地,包括翻耕、碎土、平整,采用條狀撒播的播種方式,按行距30 cm 開播種溝。在對香椿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后,于2020年4月播種,播種后用細土覆蓋種子,厚度為1~2 cm。為保持土壤濕潤,搭建拱棚并覆蓋塑料薄膜,定期對苗圃淋水。待幼苗出土后,撤掉拱棚。待幼苗第一片真葉成熟后,用0.1%復合肥水溶液進行施肥處理。
在苗木長出第一片真葉前進行地徑、苗高測量,待苗木長出第一片真葉后,每隔30 d對苗木的地徑、苗高進行測量,共計8 次。用游標卡尺測量幼苗的地徑,精度為0.1 mm;用直尺測量苗高,精度為0.1 cm。
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 2016 進行統計整理,并采用SPSS 26.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1.1 紅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種子千粒質量。由表1可知,白木型香椿種子的千粒質量均值為10.60 g,紅木型香椿種子的千粒質量均值為7.54 g,白木型香椿種子的千粒質量極顯著大于紅木型的香椿種子(P=0.000)。
表1 紅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種子千粒質量(xˉ± s)
2.1.2 紅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和含水量。由表2 可知,貯藏0、30、60、90、120 d,白木型香椿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含水量均極顯著優于紅木型香椿種子(P值均為0.000)。未貯藏前,白木型香椿種子的含水量、發芽率、發芽勢分別為15.15%、79.85%、42.05%;紅木型香椿種子的含水量、發芽率、發芽勢分別為14.62%、63.60%、37.15%。但貯藏時間為150 d時,白木型和紅木型的香椿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均為0。通過對兩種類型香椿種子的千粒質量、含水量的相關性分析,發現白木型香椿種子千粒質量與發芽率的相關系數為-0.102,P=0.669>0.05,紅木型香椿種子千粒質量與發芽率的相關系數為0.212,P=0.369>0.05,說明千粒質量與發芽率沒有相關關系;香椿種子的含水量與發芽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560,P=0.010<0.05,含水量與發芽率呈正相關關系,說明種子的含水量越低,種子的發芽率越低。
表2 紅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含水量(xˉ± s)
由表3 可知,白木型香椿和紅木型香椿幼苗在長出第一片真葉前,其地徑、苗高均差別不大,但從長出第一片真葉開始,白木型香椿的地徑極顯著大于紅木型香椿(P值均為0.000),且白木型香椿的苗高極顯著高于紅木型香椿(P值均為0.000)。
表3 紅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種苗地徑、苗高(xˉ± s)
通過對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的種子質量檢驗和播種育苗試驗發現,白木型香椿種子均比紅木型香椿種子大,且白木型香椿種子的含水量比紅木型香椿種子更高,更耐貯存。此外,白木型香椿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均明顯高于紅木型香椿種子,但貯藏時間達150 d時,白木型和紅木型香椿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均為0,且種子的含水量越低,種子的發芽率越低。在播種育苗試驗中,在長出第一片真葉前白木型香椿種苗與紅木型香椿種苗的差別不大,但在長出第一片真葉后,白木型香椿種苗的生長開始明顯快于紅木型香椿種苗。綜上所述,白木型香椿的種子質量和幼苗生長速度均優于紅木型香椿,白木型香椿的種子耐貯性和生長狀況更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