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學一線教師的教學行為一般涵蓋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評價三個維度。通過借助精細備課尋找盲點、深潛課堂場域獲取疑點、深入課后評價尋覓亮點,并以此為素材撰寫教研論文,可以為教學一線帶去本真的、全新的、深化的第一手教學參考。
【關鍵詞】一線教師 論文創作 生物學教學
在中學教育界,常聞聽一種聲音: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學生的任務就是學。但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為何要將論文作為一項重要的評聘指標呢?這是因為論文作為“教、研、寫”的一種綜合表征,其凸顯的是一種深入式、反思型、共享化的教育樣態。“教”作為“研”的載體,驅使著“研”服務于教學一線,還原其推廣優質教學資源的本色;“研”作為“教”的動力,推動著“教”沉潛于教學一線,推動著教育改革往深水區挺進與延伸;而“寫”作為審視與辨析教研行為的一種手段、交流與探討教研心得的一種平臺,它可以達成對教研內容的二次開發、對教研過程的多元思考,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無差別化區域共享。可見,以教研為主旨的論文創作,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凸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研素養。但實際中,中學一線教師教研論文創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其癥結主要表現在:第一,在主題選擇上,脫離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摒棄和否定自我的成果積累,盲目追逐熱點;第二,在研究對象上,喜歡舍小取大、說教式陳述,嚴重脫離教學實際,缺乏實踐性論證;第三,在創新程度上,只顧埋頭鉆研,不關注別人對同樣的問題或項目的研究程度和創新境界。針對上述弊端,筆者認為一線教師的論文創作,還是要從熟悉的“課”中深度挖掘和提取,即“課提”。“課”指備課、課堂和課后三種途徑;“提”特指從“課”中提取適合論文創作的素材。
“課提”路徑通常有三種。第一,通過精細備課,借助專業判斷,對教材呈現的內容產生懷疑,然后引經據典獲取真相,形成創新、拓展性論文提供給同行借鑒,完成對教學行為的自我審視;第二,通過課堂教學,將靈光閃現的精彩片段、學生的精妙回答,抑或令人猝不及防的尷尬情節筆錄下來,凝練成文與同行分享,完成教學行為的自我批判;第三,通過課后反饋,將典型案例記錄下來,與教過的內容相互比對、延展,深度探討錯誤的形成原因與機制,影映出教學的缺陷與不足,尋覓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
一、圍繞精細備課提取真知,獲取創作資源
備課即教師上課前的教學準備,其常涵蓋三個關注。第一,關注對備課內容的科學考量。即備課要充分鉆研本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輔助教材①及相關參考資料,做到內容安排科學合理。第二,關注教學對象的認知水平。即備課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層次、認知水平和思維界域,做到深淺合理、錯落有致。第三,關注備課時效的高效有序。即備課要編出本學期(或本學年)的教學進度計劃和課題(或單元)計劃,寫出教案等。在精心設計、精選典例、精講巧練、精致輔導的精細備課過程中,潛心觀察、觸類旁通,做到內容難度匹配學情。最終達成從備課歷程中過濾、篩選、獲取論文寫作的第一手資源。
【案例1】以《對高中生物學教材刪除涉“毒”試劑的斟酌》[1]一文為例,其“課提”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對備課材料產生懷疑。備課材料①: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很多,如低溫處理、用秋水仙素誘發等。其中,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備課材料②:教材中課后的探究實踐—“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化”的實驗。對比①和②產生以下疑惑:既然秋水仙素比低溫更優勝,為何教材中的實驗卻采用低溫誘導方法呢?
第二階段: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通過大學教材或網絡查詢了解秋水仙素、低溫分別在實際育種過程中的顯性表征和隱性表征,繼而通過對兩者優缺點的分析,嘗試借助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見表1)。
通過對比分析不難發現:第一,理論上用秋水仙素處理種子或幼苗,其實驗現象比低溫處理更佳,但教材在實驗設計時卻選用低溫而放棄秋水仙素,肯定是基于秋水仙素劇毒的原因;第二,對比兩種處理對實驗效果的影響,發現用循環式抽氣管開展實驗既能獲得良好的實驗現象,又能解決秋水仙素泄漏的問題。
第三階段:歸納概括問題解決的途徑,提煉成文。先依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流程,構建論文的整體框架與每級的提綱(見圖2);然后逐層、逐級地對備課疑點進行整理和整合,再依次將其歸入論文框架下的提綱下;最后通過文字提煉,形成具有補充性、拓展性、創新性的研習論文。
圖2 《對高中生物學教材刪除涉“毒”試劑的斟酌》一文的框架圖
教學的生命姿態應該是“備—教—學—評—研”為一體,備是教與學的基礎,是評與研的注腳。只要對備課的各環節潛心揣摩,對各部分細致體悟,就能挖掘到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的好素材,繼而就有可能打磨出優秀的論文,服務于一線教學。
二、聚焦課堂場域提取本真,擷取創作資源
課堂場域是師生交互、生生交流的關鍵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生命現象探尋生命規律,以點帶面、以老出新,把舊知識融入新情境,在互動、互辨、論證的過程中,推進彼此思維的進化,實現新舊知識的融通,擷取教學一線的創作資源。
【案例2】以《生活教育發展觀下的生物創新實驗教學研究》[2]一文為例,其“課提”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依據認知經驗,提出異議。引起爭議的內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一“傘藻嫁接實驗”,其文為“傘藻由‘帽、柄、假根三部分構成,細胞核在基部。科學家用傘形‘帽和菊花形‘帽兩種傘藻做嫁接實驗”(見圖3)。
圖3 “傘藻嫁接實驗”示意圖
學生立足認知經驗,提出異議:帽和假根分別位于柄的兩端,彼此分離。如果假根內的細胞核是控制帽形的中心,根據認知經驗,柄肯定起著帽和假根相互關聯的作用,否則它就應該退化,甚至消失。基于上述推理,將兩者的柄調位嫁接,那么,誰能排除柄中不會殘余控制前期帽狀的物質?
第二階段:科學分析異議,尋找證據。首先,對異議做出科學分析:根據基因控制性狀的生命規律,即基因通過蛋白質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或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的過程來控制生物的性狀,可知柄中一定殘留前期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調位嫁接后,若前期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沒有完全降解或完全失活,則教材實驗結果肯定是不科學的。其次,依據分析尋找證據:美國高中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動力》是這樣描述該實驗的:“不同種的藻類有不同的頂帽,有些像花瓣。如果把頂帽除去,又會很快長出新的頂帽來。如果一種傘藻的頂帽和足部都被除去,并與另一種傘藻的足部相連,也會長出新的頂帽,這個頂帽的結構會同時帶有兩種傘藻的特征。如果新頂帽再被除去,重新長出來的頂帽則與提供細胞核的傘藻形狀、特征相同。”(見圖4)
圖4 美國教材中“傘藻嫁接實驗”示意圖
第三階段:科學分析產生異議的根由,提煉成文。依據“提出異議→科學分析→尋找證據→反思異議”的流程,構建論文的整體框架與每級的提綱(見圖5);然后逐條、逐步地對教學疑點進行分析與論證,再依次歸入論文框架下的提綱下;最后形成批判性、反思性、探究性的研習論文。
圖5 《生活教育發展觀下的生物創新實驗教學研究》一文的框架圖
課堂場域應以充分釋放學生的本真為底蘊,面對教學過程中學生依據自我認知經驗提出的異議,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其納入教學的認知體系中去。只有不斷積累教學對話中對異議的分析、循證,才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有張力、有彈性。以此教學異議為素材撰寫的研習論文,是基層教學最需要的第一手教學參考。
三、立足課后評價提取動力,凝取創作資源
課后評價是指對教師的課進行分析評論。課后評價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對課堂的自我評價,強調自我反省;另一種是由教學小組、教研組等以教學評議會的形式進行分析、評論,旨在研討教學經驗,指出存在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進教學的措施。
【案例3】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探究實驗的改進》[3]一文為例,其“課提”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立足教學,從學生的操作中發現問題。在進行“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時,需要往過氧化氫溶液中滴入適量的肝臟研磨液。筆者常向學生警示“只需滴入2至3滴”,但有些男生認為“老師太小氣了”,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會偷偷地加入大量的肝臟研磨液。這導致兩個結果:第一,由于反應速度太快,瞬間產生的泡沫從試管噴出,非常危險;第二,瞬時氣體量不易收集,且無法判斷氣體產生的速率。
第二階段:反思教學,根據學生需求創新設計實驗。第一,通過設計相對密閉的化學反應環境,來滿足學生探討“過量肝臟研磨液導致的實驗現象”,同時又能避免化學反應迅速、泡沫四濺而引起傷人事件的發生;第二,通過設計暫時貯藏氧氣和引流的裝置,方便學生有序地觀察氣泡釋放的快慢和衛生香燃燒的劇烈程度,準確地獲取實驗數據及現象(見圖6)。
第三階段:對比驗證,科學凝練實驗創新撰寫成文。依據“發現錯誤→反思錯誤→創新設計→實踐應用”的流程,構建論文的整體框架與每級的提綱(見圖7);然后從人的價值理念、個性發展、主體地位等角度,深度剖析教育理念的革新、科學性思維的創新、一線教學路徑的創生。
圖7 《“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探究實驗的改進》一文的框架圖
課后評價是教師對自我教學行為的反省、課堂教學價值的重溫,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自我改進與完善,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左開俊.對高中生物學教材刪除涉“毒”試劑的斟酌——以“秋水仙素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7(13):54-55.
[2] 左開俊.生活教育發展觀下的生物創新實驗教學研究——以“傘藻嫁接實驗”的實驗教學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3):23-25.
[3] 左開俊.“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探究實驗的改進[J].生物學通報,2016,51(11):58-59.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聚焦農村中學‘導學教學的生物探究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S/2019/ZX1315-0848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蘇省震澤中學生物學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