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雄超





據有關調研顯示,中小學生在花草樹木種植、烹飪、手工等簡單勞動教育中參與度高,而在略顯復雜、技術含量高的創造性勞動教育課程中參與偏少,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程設計、發明創造、科技實踐、工藝制作”等內容,仍未完全納入勞動教育課程的范疇[1]。彰顯“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2],在傳承傳統勞動教育的基礎上,向新時代勞動教育轉向,成為當前勞動教育的迫切要求。
“衣架變形記”一課以“衣架”為主題,是基于浙教版四年級上《勞動》項目三“工具使用有規范—我是小金工”的實踐與拓展,旨在借助STEM教育教學理念,開展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創造性勞動實踐,引領學生在協作設計、制作試驗、迭代改進中感受“造”的樂趣,理解“造”的價值,助力學生從模仿制作轉向創造產品,在勞動創造中發現自我,在立足生活的創造中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領悟勞動的偉大,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升華勞動教育本質體認。
一、問題引領:喚醒學生勞動創造需求
需求是創造性勞動的直接誘因,也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教師通過真實勞動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明確創造方向,確保問題設定契合學生的創造需求。
1. 需求:創設情境,界定問題
教學伊始,教師播放學生在收納衣服時遇到的十字衣架夾子纏繞現象。
師:夾子為何會纏繞在一起?
生1:因為繩子太軟了。
生2:繩子會擺來擺去,一不小心就纏住了。
生3:衣架會動,夾子也會動,那么夾子肯定會被繞住,而且有時很難解開。
師: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只能耐心地把繩子解開。
生2:有時解不開,又有點急躁,我直接用剪刀把繩子剪斷。
師:你還遇到過哪些問題?作為一名小小設計師,你將如何對衣架進行改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勞動需求分析是指分析勞動中的多種需求信息,發現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日常生活勞動現象出發,體現了STEM教育的情境性,有助于學生認識所要創制物品的具體價值,厘清物品的運用場域,引發學生探索原理、實踐驗證的意愿,并聚焦本課的核心問題—如何設計制作新型衣架。
2. 分析:分解引導,明晰方向
分析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已有學科知識、經驗,收集、整理、篩選關于衣架的信息,并對與衣架相關的活動進行分析,集思廣益,總結得出衣架使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明晰改進或創造要點。
師:經過調查、訪問,同學們對衣架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有了一定了解。對于收集到的資料、數據,應該如何處理,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
生1:用圖形匯總,可以知道人們最需要哪種衣架。
生2:最好把收集到的衣架制作方法、原理列出來。
師:在實施衣架創制前,數據、資料的分析整理有助于大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借助“AEIOU”表,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對問題進行分類思考。[出示“AEIOU”表(見表1),并請各組結合資料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只有基于對人的深入了解,挖掘問題的本質,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在本環節中,教師提供適當支架,引導學生分解問題、分類歸納,運用多樣的視角,將用戶需求進行結構化分析,建立起對用戶的同理心,從而發現用戶的真實需求,并將其轉化為設計目標。
二、方案設計:發展學生勞動創造思維
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創造性勞動的核心。在利用“AEIOU”表分析后,小組成員發揮個人特長,分工協作、相互啟發,先行提出多種創意構思,再繪制設計草圖;然后根據設計的可行性等評估標準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比較,確定最佳創意方案。
1. 創意碰撞,高效發散
師:以十字衣架為例,你可以從哪些方面思考并實現不會纏繞的衣架?(教師分發十字衣架,學生小組觀察、討論,匯報)
生1:固定衣架,讓它不能轉動,夾子就繞不到一起了。
生2:這樣收納起來太麻煩,衣架的使用也不靈活。
生3:把繩子換成鐵絲,行不行?
生4:不如把繩子去掉,夾子直接安裝在十字架上。
師:大家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還有沒有更優思路?同學們根據各自研究的問題,在第一個5分鐘寫下3個創意;在受到前面同學啟發后,第二個5分鐘再寫不同或改進的3個設想,比比誰的點子多。
【設計意圖】以十字衣架的觀察探究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介紹解決問題的思路,繼而用兩個5分鐘生出6個創意的方法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運用集體智慧探討問題、融合跨學科知識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為開展具體設計提供指引。
2. 可視表達,協同優化
STEM教育中的設計作為一項創造性活動,在設計對比與優化過程中,個人與小組、新知與舊識、創造與改進相互交融、往復。通過組間、組內的比較,獲取反饋意見,并以此為標準,學生在小組最佳創意方案的基礎上開展詳細設計,協同開展創造性的設計實踐,確定設計方案并展示,在聽取建議后修正完善并形成最終設計(以快干晾衣架為例)。
生1:我們設計的是一個快干晾衣架,整個衣架采用方形結構,有利于撐開衣物。
生2:方形容易導致衣物變形,做成圓弧狀會更好。
生3:用鐵絲制作,連接要光滑,不然會戳破衣服。
生4:你們設計的尺寸較大,收納不容易,是不是還可以增加折疊的功能?
生5:我認為,你們可以設計成圓形的,這樣可以大大增加空氣流通,干得更快,如果再加上折疊結構,就非常完美了。
師:設計經過多次迭代改進,能讓我們的創造方向更明確、目標更具體。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建議,請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再次優化設計(見圖1、圖2)。(出示設計方案論證表,見表2)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設計、展示、論證、再設計等過程,經歷工程設計的迭代過程。對衣架原理的科學理解與可視化表達,提升了學生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素養作用于創造性勞動的能力。教師提供設計方案論證表,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反饋的時間,為衣架創制奠定了基礎。
三、實物創制:基于工程的實踐與優化
學生自由選擇工具,采用多樣化、高效率且可靠的方法與材料,按照設計開展實踐操作。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在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以多種工具及技術運用為主要手段的工程類實踐,并體現出“學以致用”的特征。
1. 產品制作,合作探究
師:同學們,依據設計開展制作,要注意勞動工具的安全、規范使用,做到耐心細致、精益求精。你還有什么好建議提供給大家?
生1:制作前,工具材料準備齊全,大家一起分工,熟悉工具材料。
生2:放樣時預留一些空間,數據計算要準確。
生3:我們制作的快干衣架需要折疊,可能要比對一下不同的方式。
生4:我們準備先做一個簡單的模型測試一下,再用金屬絲制作。
師:在勞動實踐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隨時調整設計,大家互相協商、互相配合,面對困難挑戰要勇于克服,有始有終。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主建議的形式開展制作準備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操作技術、安全等知識的認識。在合作探究中,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經驗及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工具、工藝、材料,開展具身勞動實踐,生成符合預期目標的成果,增進了概念建立、知識與技能習得及遷移運用。
2. 循環問診,迭代改進
衣架初步制作完成后,學生須對其進行測試,檢驗是否符合標準,并開展循環問診,體會工程、技術不斷迭代、優化的思想。
師:各組的衣架試用情況如何?有沒有實現目標?如果沒有,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1:我們的防纏繞衣架采用了隱藏式設計,只有使用的時候才會拉出,完全解決了纏繞的問題。如果還要改進,我們覺得可以增加橡皮筋數量。
生2:這是快干衣架,由于采用了折疊的形式,轉動不是特別靈活,大家有沒有好辦法?
生3:可以采用套管的形式,鐵絲直接連在套管上就能靈活轉動了。套管要硬一點的材料。
師:同學們對于測試中的問題能進行合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的舉措(見圖3~6),相信大家能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提升產品質量,最終能應用于生活。
【設計意圖】以物化成果為指向,通過“制作—評估—改進”等方式,引領學生親歷完整的勞動過程,在組內、組間的交流、展示中互動,讓全班參與討論思考,收獲別人的建設性意見,在鍛煉批判性思維的同時尋求新的靈感,感受創造性勞動的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性,體會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評價交流:體悟勞動創造價值意義
STEM教育關乎育人過程,而非局限于產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STEM視域下的創造性勞動評價不僅要求學生知曉和理解相關知識技能,還注重學生在感知自身勞動知、情、意、行的進步中體悟勞動的價值意義。
師:在整個勞動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對于本次勞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生1:在鐵絲絞合時,我總是纏繞不緊密,后來借助鋼絲鉗和尖嘴鉗互相配合才得以順利完成。
生2:我覺得制作需要耐心。耐心既能保證質量,還能提高勞動效率。
生3:經過多次材料的選擇與加工,我們小組的這件作品來之不易,也讓我們懂得了愛惜勞動成果的道理。
生4:在勞動中,我們組長遇到困難不退縮,想辦法去克服,這一點值得我好好學習。
師:有請各組分享、展示勞動成果,找找他們的閃光點。[生展示介紹,開展評價(見表3)]
【設計意圖】依據師生共同建立的評價標準對各組設計制作的衣架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能夠發現其他小組作品中的閃光點,認可自己在勞動中的努力,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提升勞動成就感、榮譽感。
STEM教育理念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與創新,創新了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對促進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的融合發展具有獨特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世勇,成希.中小學創造性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內涵特征、現實意義與實施路徑[J].中小學校長,2022(8):52-56.
[2]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中心小學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