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勇
蔣雄超老師是一位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和豐富教學經驗的勞動正高級教師。初識蔣老師,緣于2020年下半年的一次教學評審。我有幸聆聽了蔣老師的學術報告,對其提出的“三主兩輔: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新樣態”深表贊同,同時也引發思考:當下的勞動教育不缺政策、理論,需要的是可操作、接地氣的課程建構。由此,對蔣老師的印象非常深刻。
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皠撛煨浴笔莿趧拥谋举|屬性和價值所在。今天的勞動教育更加重視創造性,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認識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1],“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2]。
蔣雄超老師認為STEM教育與創造性勞動在理念上具有共通性,STEM的學習方式為開展創造性勞動提供了支持;建構了“STEM視域下的創造性勞動實踐路徑”:發現與分析勞動問題→設計與優化創造方案→創制與改進實物作品;設計了“勞動手冊評價”“勞動成果評價”等指向“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本體價值和個性價值”的評價工具和方法。這些為一線教師有效開展創造性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工具支架。
“衣架變形記”這個課例是蔣老師親自設計與實踐的,架構了STEM視域下的創造性勞動實踐教學路徑。我結合STEM教育理念對此課例做粗淺評析。
一、工程創造的起點:需求驅動 · 分析立標
問題驅動是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高階思維引導創造性勞動的發生。蔣老師認為“需求是創造性勞動的直接誘因,也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我深以為然:有需求才會思考問題,有問題驅動才有創新動力。
新課伊始,蔣老師創設了一個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十字衣架夾子纏繞的現象。隨后用一系列關聯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夾子為何會纏繞在一起?”“你還遇到過哪些問題?”“你將如何對衣架進行改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形成了驅動性問題:(我們)如何制作(防纏繞)新型衣架?由需求而產生的問題驅動,指向問題的本質,成為引發創造性勞動的火花。
接著,蔣老師給出了“AEIOU分析表”這個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分解、分類觀察、多向分析,走進用戶心里,發現用戶需求,從而形成具有“問題解決、創見、決策、實驗、調研、系統分析”等高階思維品質的目標。這將很好地引領學生開展深度探究實踐,完成目標成果。
本環節指導特點:由生活問題引出工程需求,用學習支架提升思維品質。
二、工程創造的設計:創意表達 · 互動優化
蔣老師認為“創造方案的設計表達與優化是STEM視域下的創造性勞動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問題解決最具挑戰的部分”。STEM教育尊重學生的聲音,鼓勵個性化的表達。同時強調表達的批判性,倡導在互動中修改、優化創造方案。
方案設計是創造性勞動順利推進的核心。但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防纏繞)新型衣架設計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蔣老師的解決方法是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表達,用頭腦風暴引發思維創意:“固定衣架,讓它不能轉動,夾子就繞不到一起了?!薄斑@樣收納起來太麻煩,衣架的使用也不靈活。”“把繩子換成鐵絲,行不行?”“不如把繩子去掉,夾子直接安裝在十字架上?!苯又m時給出學習支架,進一步發散、激蕩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運用集體智慧探討問題、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為創造方案的設計優化打下了基礎。
如何讓方案設計最優化?蔣老師引導學生交流、比較、學習最佳創意方案,建立產品標準,在互動交流中修正完善并形成最終設計。過程中,蔣老師給出了“設計方案論證表”這個學習支架,設置了產品機會、經濟價值、可行性、團隊支持四項論證維度,指導學生開展產品設計創造的全要素分析。
本環節指導特點:用自由表達激蕩創意思維,以論證維度確立產品標準。
三、工程創造的實現:分工創制 · 交流迭代
創制作品是探究真實世界、解決問題的物化成果,也是STEM教育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優秀的創造性勞動成果,需要項目成員分工協作、各顯神通,需要標準引導、創意改進。當然,“不僅僅是有形作品的制作,更重要的是在問題解決中,親歷優劣比對、思考決策等迭代過程”,工程創造的實現是“學生在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以多種工具及技術運用為主要手段的工程類實踐,并體現出‘學以致用’的特征”。
STEM教育強調在群體協同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群體性建構,運用充分的協作去完成真實任務。在蔣老師的啟發引領下,學生紛紛提出“制作前,材料工具準備齊全,大家一起分工,熟悉工具材料”“我們制作的快干衣架需要折疊,可能要比對一下不同的方式”等協作建議,形成了“遇到困難,尋求同伴和老師的幫助”這個共識。
STEM教育主張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在活動中的表現就是不斷追問、不斷實踐,追求問題解決的最優化。本課例中,蔣老師以“物化成果為指向”,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追問,在批判與吸收中尋求創造性靈感,在測試對標、循環問診中改進舉措,提升產品質量,實現設計的迭代優化,最終將產品應用于生活。
本環節指導特點:以合作交流完善產品預期,以問診批判促進作品優化。
四、工程創造的評價:回望標準 · 體悟價值
沒有評價,就沒有進步。評價是STEM教育的內生動力,強調過程性和終結性相結合。創造性勞動實踐評價要重視勞動成果的目標達成度,也要關注實踐過程中的價值體認,這樣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勞動觀和可生長的科學工程思維。
蔣老師的評價有兩個特點:一是復盤過往,引導反思。借助勞動手冊,引導學生對照工程立項的目標,復盤工程實踐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為分析學生知、情、意、行等維度的勞動觀念形成情況提供依據。二是回望標準,感悟價值。借助勞動成果綜合評價表量規支架,引導學生對照工程目標,檢視已有成果,接受公眾評價,進一步感知勞動價值。
本環節指導特點:以勞動手冊檢視實踐過程,以目標量規激發勞動創造。
創造性勞動實踐是今后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主題,蔣雄超老師“STEM視域下的創造性勞動實踐”主張和課例給出了實踐思路和操作路徑。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要深切領會STEM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創造性勞動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1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2020-03-26)[2022-11-28] .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作者系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中心學校教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