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安海霞

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運用信息技術創建學習場域與學習情境,將虛擬與真實的學習空間彼此聯通,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心理需求和心智特征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項目學習驅動,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巧融合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態的教學,它重點強調學生們在應對一個個真實的、復雜的問題和挑戰的過程中發展出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在美術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真實需要,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站在學生的視角去觀察、理解和感受,結合教學內容,搭建適合學生成長的腳手架,給學生提供多途徑的資源供給與補充。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采取虛擬流動匯報展廳、云端匯報學習收獲、線上圖片視頻資源補充、現場連線藝術家答疑解惑,將美術課程分解為一個個研究項目單位,引導學生圍繞研究主題選擇某一方面問題展開自主學習,采取思維導圖、自制口袋書、課前觀察實踐、錄制學習收獲、微視頻制作、親子分享交流等自己喜愛的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中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獲取知識。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學習收獲,圍繞一個切入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縱深探索、深入學習,設計激活學生持續探究學習熱情的作業形式,為學生在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提供支持。
例如,在學習“展現瞬間之美”一課時,教師借助iPad、手機等快捷功能開展項目學習,通過網絡平臺資源庫、iPad、手機等圖片放大縮小功能以及繪圖軟件,引導學生在課前利用云端會議交流平臺,提前進行自主學習并完成課前導學單,前置交流分享,提高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認知。課上借助學習任務單輔助小組探究,采取線上合作欣賞并將欣賞感受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錄制的方式,將以往“課堂教學的面對面”轉換成“云端互動的零距離”。課后再進行線上反饋評價,使得美術課程由課上延展到課下,課內延展到課外。在學習中,學生們將學到的藝術詞匯、討論的藝術作品、了解的藝術風格以及觀察后的欣賞感受,通過線上互動批注、聊天區數字表意、線上自主投票、點贊、線上答疑等功能與不同形式的電子學習單、反饋表等相互補充,使得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快速投屏、線上即時切換、隨時交流碰撞,都能及時便捷地展示學生的學習動態與學習感受,幫助教師及時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歸納梳理,這可以打破學科界限,提高教學的效果,提升線上教學的實效性。
二、單元貫通實施,線上線下學習內容巧融合
單元貫通是將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以單元線索為引導,落實核心任務,貫穿藝術實踐、藝術展示、藝術評價等促進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構成“學習任務群”。它是梳理與探究美術學科知識的重要途徑。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尋找課程關聯,結合單元主題,創設進階式的學程情境,設計單元任務,并根據課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單元任務分解為若干關聯子任務,落實在教學中。在教學情境中,融入學習內容、學習工具與學習評價,在課時內容與子任務之間建立進階關聯,繼而在學生認知需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完成實際任務與學習體驗。
例如,在四年級民間美術單元的課程設計中,教師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相關要求,結合學習內容,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個維度進行關聯設計。通過云端課前任務導航線上前置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民間藝人、學習工匠精神、了解保護中國民間藝術的價值。課中,采取線上分組合作探究、跨學科學習討論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分析、討論交流、探究創作,讓學生在創意實踐中,傳承民間藝術,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課后,運用任務驅動、升華提煉、雙師課程等延展的形式,讓學生在這一整體單元學習過程中全方位了解中國優秀民間藝術,線上線下巧妙切換,以點帶面沉浸式體驗民間藝人的制作;線上線下巧妙融合,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判斷美,最終達到多維度、廣角度、深層次地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落實在美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又如,在學習“北京風箏”主題課程時,教師立足美術學科本體內容,關注美術與其他藝術的融合,注重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結合教學內容采取云端對話、隔空指導的形式,圍繞結構美、動態美、對稱美等進行跨界實踐探索,關注藝術與自然、生活、科技等學科的聯系,激活學生的交流互動、欣賞共鳴,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為教師動態化、及時性、指導性的教學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理解美、評述美、表現美、創作美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通過學科內容融合,實現了單科學習知識向多元化知識融合、單線式授課模式向多渠道課程知識重構,促進了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
三、創新分層作業,線上線下藝術實踐巧融合
創新實施作業設計的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切實獲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教師不斷思考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不斷轉變教育思維,進而從有效教學發展到高效教學,從轉變教學方式發展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精心設計藝術實踐練習發展到合理、分層制訂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課程實踐,從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發展到以主題為引領的多學科融合教學,更好地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學生個性張揚。
例如,在三年級美術“畫民間玩具”一課的實踐練習中,教師在關注、尊重、正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采取多態化分層作業設計,從實踐體驗難度、完成要求、實踐指導等方面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在美術實踐創作環節,創設局部添畫兔爺兒的頭部制作動感繪本書的作業實踐情境;用自己喜歡的創作方法進行主題創作,畫傳統的兔爺兒、布老虎等民間玩具,在線上虛擬大廳展示;做一名小小民間藝術傳承人,創作民間玩具,并置身線上流動美術館,與藝術家零距離合作完成藝術創作。這些創設能夠引導學生置身藝術空間情境和實踐工坊環境,在藝術實踐中有選擇,敢于大膽真實地表現世界,從而發現美的多樣性、豐富性、創新性,體驗藝術實踐創作帶來的愉悅感。
四、聚焦學生真實收獲,線上線下學習評價巧融合
學習評價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是驗證課程實施是否有效的一種途徑,更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教育功能的關鍵。
教師依托信息技術的快捷性,借助多元化評價豐富性的特點,注重評價過程的動態性、評價個體的主動性、評價行為的常態化、評價結果的效益化等,通過全流程的因材施教、全景式的真實評價,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在線立體評價,以“評”促“教”,以“評”導“學”,并利用大數據的精準性,為每一名學生在藝術成長的過程中留下收獲足跡,體驗成功。
例如,圍繞學生獲得感的“三看”策略。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二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美術表現、創意實踐、作品鑒定、評比、匯報展示等形式展示;三看學生對課程的自我評價,設計調查問卷。采取線上線下實施落實,引導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強化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習慣,改進學習方法。圍繞過程評價,落實全程性,采取課前評價、精準調研落實學生學情,確保以學定教;課中隨評,借助各類評價工具與手段,落實評價的多維度,發揮過程評價的激勵作用;課后追評,關注評價的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學科融合貫穿延展,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見表1)。
又如,圍繞學習過程評價的三個階段。教師通過“班級小管家”云端程序,對學生進行課前學情調研,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及課前自主學習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診斷性評價,激活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在課中結合電子學習評價單開展隨時評價,通過“互聯網+”課程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欣賞、小組討論,調動學生即時過程性評價的愿望。在課后跟進式追評階段,師生通過網絡云端隔空對話、隔空欣賞、隔空評價,線上線下合理融合,讓學生在感受多元的評價中,收獲多維度的激勵,也實現了取長補短的相互學習與相互借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定期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通過學校公眾號進行推送,運用學校信息平臺舉辦云端美術作品展,使學習評價成為促進學生不斷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
線上線下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可帶來課程資源的豐富化,有利于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線上線下恰當切換,探索教學資源的“融合”,學習內容的“融合”,學習實踐的“融合”,學習評價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聚焦學生的真實收獲,為學生未來成長賦能。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