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是體現語文學科特質,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解讀文本的重要手段。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對話活動,而問題始終貫穿于閱讀教學全程,所以,教師提問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質量,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需要提問什么、應該怎樣提問、如何設計優質提問,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有效提問的重要性
(一)利于學生總結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水平的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形成學生的高階思維,有效的設問能夠推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是有方法的,學生學會了在閱讀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夠總結規律,熱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認真備課,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了解課文和知識的情況下,才能提出優質的問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進而帶領學生尋找文本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一種積極的教學氛圍。
(二)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引發學生多方面的思考
教師提出的優質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教師通過有效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用創設性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優質的提問不是只有一個答案,而是有很多的答案,學生經過深度思考,思維會更加發散。在得到教師積極的反饋和鼓勵性的評價之后,學生興趣會逐步提高,經過優質設問形成的正強化則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
(三)利于提升學生課堂注意力,營造積極開放的課堂環境
一個有針對性且注重時機的優質提問會營造更為積極開放的課堂環境。教師基于課本及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問題,聚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活躍思維,學生會更加關注文本,提高上課的參與度。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活動,而是學生和教師雙邊互動的活動。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
二、當前閱讀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拘泥于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流于形式
部分教師過分信任語文教材教參書,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只是根據參考書的觀點和結論進行提問。語文學習參考用書在對文本解讀上浮于表面,缺乏更深度問題的思考,沒有針對性,對課文的解讀明顯單一枯燥,缺乏多樣性。對學生的學情不了解。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要了解學生個體,還需要對學校總體學情、班級學習情況有所了解。沒有了解學生的困難和問題,就不能發揮語文課堂的育人作用。部分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只是一味地參照教參的教學流程,部分教師在聽了學生的回答之后,沒有對此進行恰當的評價,而將教參的答案讀一遍,努力地想拉回“主線”。對小說怎樣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和小說語言有什么特點等問題進行探究時,閱讀教學中明顯是以技能訓練為主,以知識為主,以典型試題為主。枯燥且過多的任務性提問會使學生厭倦閱讀和語文課堂。提問流于形式,缺乏特色。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沒有一個重點又或者所有的都是重點,給學生和教師帶來諸多負擔。
(二)問題沒有代表性和深度的探討性,教學片面化
部分教師提出的是比較生硬、封閉的、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沒有從課程本身出發,沒有根據學生理解問題的難易規律進行設計。往往是一提出問題就要求學生作答,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足。部分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能力水平,所提問題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難度太高或是難度太低都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發散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阿Q正傳》時提問學生:阿Q是一個要求革命,但又落后、不覺悟的貧苦農民形象嗎?學生就會缺乏思考,直接回答是或否。高水平的問題不多,就會導致學生創造性、批判性思維不能得到發展。
本單元涉及到多種文體,由于受教材篇幅限制,經典中長篇小說大多是以“節選”的方式進入學生視野。沒有深入探討性的問題,導致學生對小說人物形象更多是對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點的理解,使得小說教學片面化。詩歌教學則更多是“貼標簽”,答案唯一。譬如部分教師在提問《再別康橋》時,盲目貼標簽,認為是一首單純的懷念康橋的詩,就不太準確。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應試,散文教學往往被細化為若干零散的知識點,學生只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而缺少對于美感的領悟。部分教師在教學戲劇時做單一的閱讀和講解,使得學生的情景體驗不足,對課文的理解也不全面。靜態的臺詞與動態的情景,不能很好地完成轉化,使得對角色的對白和環境理解不到位。
(三)知識零散分散,缺乏“主問題”的引導
有些教師在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時,缺乏“主問題”意識和系統整合觀念,導致設計出來的問題是分散和零碎的,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關聯。沒有設立教學支點,所提出的問題難度參差不齊。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隨意發問、不預設問題,而是通過逐句、逐段講解的方法帶領學生解讀文章。譬如《阿Q正傳》可以提出很多問題:趙太爺的大兒子、王胡等人的性格是如何表現的?但只有“主問題”和基本的重要問題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問題,盲目地回答碎片式問題且與文章的中心主旨無關的繁瑣問題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脫離文本,直接就談《阿Q正傳》里的精神勝利法也是不對的,會陷入知識的桎梏。
(四)不能很好地處理單元教學,單元課文不能銜接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第二單元有四種文學體裁,如果對于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不能精準提問,就會造成小說是小說,詩歌是詩歌,其實各文體之間都是有聯系的。高中語文教學常采用單篇教學的形式,課文與課文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斷裂的,課與單元缺乏聯系,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部分教師僅僅根據單元要求對同一文體進行比較閱讀,忽略了其他問題之間的聯系。
三、有效提問的具體實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習任務群10”中對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閱讀做了如下規定:研習中國現當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擁有正常的審美能力,進一步提高閱讀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以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有七篇課文,四種文體,不同文體下都有學習提示。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對本班學生的發展情況有所了解,由此教師對教學重難點進行設問。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本單元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單元,涉及多個任務群,任務群的要求是閱讀不同體裁的文章,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促進學生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例如,教師在教學《阿Q正傳》一文時,單元的研習任務是要求理解魯迅創作阿Q的動機,那從全文哪里能看出來?巧妙地設置有趣的問題,就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提問時要關注重點,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有足夠的課時保證學生獨立閱讀,設計促進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閱讀活動。”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彈性時間,避免時間不夠用,學生的充分思考也是教學重要的一環,要根據問題的難易、學生的個人發展狀況、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等進行提問。
(二)有研討性的問題設計
文章體裁特征各不相同,詩歌、散文、小說和話劇都有自己固定的修辭手法,可以據此提問,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學生能夠擁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唯一”的答案。問題具備研討性,才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在教學過程中,文章類型的不同就會形成多種提問思路和閱讀方法,尤其是本單元是一個多種文學體裁并存的現當代文學單元,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基于文體特征設問。閱讀教學要以文體來確定教學方法,提問承擔推進閱讀教學進程的重任,自然也應當遵循文體特征。教師要根據不同文體、不同學習材料設計問題,做到據文體設問,依文發問。
1.小說教學提問策略
小說是一個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人物的文體。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令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他們或是主角或是配角,都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從一個人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縮影。部分教師依據小說的三要素為中心進行教學提問,三要素教學法可以使用,但不能濫用,要注重小說的整體性、小說所表達的內在情感和價值觀念。每篇小說都有特殊性,更要在教學上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教師提問可以從各個角度對描寫的相關部分進行提問。譬如《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情調的散文化小說,在這部詩化的小說中,湘西世界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性美如何體現?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教學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提問。同一個單元,相同文體要求也不同,譬如本單元可以對《阿Q正傳》和《邊城》進行比較閱讀,比較作者的手法、小說的形式與技巧、作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教學的重點除了分析人物性格,還要品味語言特色,基于此提出的有研討性的問題設計就能形成積極回答問題的課堂氛圍。
2.詩歌教學提問策略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詩歌飽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語言短小凝練、押韻,遵守格律且極富音樂美和結構美。教師如何根據詩歌的特點進行設問,引發學生無限想象的審美空間,進而對詩歌學習產生廣泛的興趣,就顯得格外重要。本單元《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別康橋》都是現代詩歌,而現代詩歌在格式和韻律上都更為自由。因此,現代詩總是通過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營建來表達作者的情感。
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也要依據教學目標設問,理解詩中的形象和情感,品味詩歌語言和表達形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師注意將內容、手法、語言、情感在提問中體現出來。提問的方式要靈活,針對學生的回答要精講點撥。在對《再別康橋》進行提問時,就可進行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柳樹為什么是金色的?有沒有在其他詩中看到這個詞?“青荇”“水草”“金柳”等在其他的詩歌中的意象是什么?只有通過對詩歌情感的多元性的把握,全方位的解讀,學生才能真正思考,豐富自身情感體驗。
3.散文教學提問策略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文學體裁。散文主要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三要素是“抒情、哲理、內在音樂性”。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提問時不僅可以問散文的中心觀點,改掉某一處可不可以,而且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如某一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更要分析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特殊表達,進而引起學生的思考。《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就可以對“路”這一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意象進行提問分析。教師要熟悉文本,在提問時要回歸文本,回歸自由,使閱讀減少功利性。
4.戲劇教學提問策略
戲劇是指以動作、舞蹈、語言、音樂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歌劇、話劇等。話劇是以人物對話的方式進行表演,戲劇的三要素是戲劇沖突、舞臺說明和臺詞。戲劇教學涉及到人物分析、情節梳理、主題概括、沖突和語言品味。教師在提問時就要突出話劇的特征,根據話劇的特色來引導學生質疑或回答問題。教師提問的重心應該放在品味戲劇語言、解讀戲劇矛盾上。緊扣典型人物的個性化語言設計提問,鼓勵學生從中分析人物形象。教師還要注意劇本獨特的結構特征和主要的表現手法,理解當代話劇。因此在提問時就要著重提問關鍵問題。譬如《茶館》中秦仲義與龐太監之間的矛盾通過對話如何表現的?一些人物說話的言外之意,康六和劉麻子說:“那是我的親女兒,我能夠……”省略號所代表的康六未說完的話是什么?對白和旁白的任務和功能,語言潛臺詞也需要掌握,可以通過提問表現出來。
(三)設計主問題引導,大小問題相互銜接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主問題的引導,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標題、重難點等進行“主問題”設計,以此為脈絡來指導學生閱讀全文。教師在提問時要緊扣文本內容、關鍵字詞、作者的情感、人物的形象進行更高階思維的提問。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基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緊扣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寫作路徑設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形成自己的閱讀思路。問題和問題之間應該是相互聯系的。以《阿Q正傳》為例提問:“阿Q 精神”是什么呢?怎樣看待精神勝利法?這兩個問題都可以是主問題,且兩者都有聯系,主問題之下又有分問題。大小問題相互銜接,問題和問題之間環環相扣,逐層推進,進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去理解文本,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單元學習要克服提問碎片化
教科書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容、主旨、手法、情感等,在進行單元教學時,提問不能只針對一個部分、一篇課文,而是要圍繞整個單元。這個單元可以是教科書規定的單元,也可以是教師自己設計的大單元。教師要對課內文本整合,進而提出問題,不能淺嘗輒止,問題跳躍混亂,而是要讓學生根據問題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文單元教學設計旨在將碎片化的語文學科知識及跨學科交叉知識進行統整,以規避重復性教學,為師生開展和諧的教學活動提供恰切的學習情境,保障學生實現全面且有個性的發展。本文所分析的單元里《阿Q正傳》《邊城》《茶館》都是節選的文章,但是他們也適用于整本書閱讀,教師要提出優質且有效的問題,學生才能夠理解文本,課內帶動課外,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堂提問不僅聯結著教科書和課程標準,而且也會令師生之間建立起親密關系,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基于單元教學設計的提問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實現課程目標,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更有利于教師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有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并始終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活動。針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提問,能夠避免無效重復的知識講解,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探索,啟迪和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