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情
瘟疫,象征著死亡、毀滅,它雖屬于醫學、生物學范疇,卻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麥克尼爾所著的《瘟疫與人》中有這樣一種觀點:在人類歷史進程的某些關鍵節點上,傳染病、瘟疫是人類歷史發生轉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政治制度、經濟因素、宗教思想和信仰、文化藝術,瘟疫在西方歷史文明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人類文明的演進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與疾病互動的關系史。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漸漸學會馴養野生動物、飼養家畜,給人類提供食物來源,而與此同時,也掩埋了禍端——瘟疫。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棲息場所,還給了瘟疫孕育的空間。
瘟疫之所以難以輕易撲滅,是因為古代醫療技術落后,缺乏應對瘟疫的能力,瘟疫奪走無數人的生命,甚至包括一些統治階級,出現權力真空的情況;大量人口的死亡導致糧食無法供應,造成饑荒,社會因此出現動亂。這時政府采取的緊急應對措施若是無用,將會影響政權,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造成嚴重的沖擊,甚至影響歷史的走向。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瘟疫奪走了大量的生命之后,幸存者便會對瘟疫引起重視,建構更完整科學的醫療檢疫與隔離制度,從而推進醫學與生物學的發展,甚至改朝換代,撤掉無用的統治者,改變自己的信仰。
黑死病不僅動搖了神權統治,揭露了教會的腐敗,還動搖了教會的政治地位。14 世紀四五十年代,教會宣揚瘟疫是上帝對人們實施的責罰,只有不斷懺悔祈禱才能安然無恙,然而事實上無論怎樣都難逃一劫。人們對教會產生質疑,改變了腦中固有的等級觀念,開始向往自由和人人平等,理性和科學思想開始萌芽,推進了當時剛萌芽的文藝復興運動。人們開始獨立思考,開始關注人文、藝術、經濟,莎士比亞、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批文藝復興的巨匠誕生了,大量舉世聞名的作品應運而生。這種思潮不僅促使各國不斷擴張領土,掙脫教會的思想束縛,還對15 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歷史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
瘟疫滋生死亡,但也滋養了文學與藝術。天性敏感的藝術家敏銳而深刻地捕捉到它所帶來的心理陰影。藝術家的作品中不再是以宗教形象為主,悲觀、抑郁、痛苦和死亡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給視覺藝術、文學和音樂帶來了陰郁的黑暗。
反映瘟疫題材的繪畫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風格也具有差異。
1562 年,老彼得·布魯蓋爾繪制的油畫《死神的勝利》,就是通過描繪骷髏襲擊人類的恐怖場景,描繪了似人非人的宇宙靈體,互相組合或重構,詭異而神秘。畫家運用隱喻的手法,記錄了這次恐怖的黑死病瘟疫——在畫面的左邊是死神在收割著人們的生命,他騎著象征瘟疫的瘦馬,無論是尊貴的國王還是富貴的地主都一視同仁,他把所有人往一口刻有十字架的棺材里驅趕,并且教堂里的牧師儼然是骷髏的模樣。地獄中存在的鬼怪形象在他創造的世界里隨處可見,甚至與人類一樣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萬物皆有靈的觀念在他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悲觀主義的情緒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講,雖然只是描繪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瘟疫災難,卻使縈繞在人們腦海里虛構的魔鬼形象更加具象化,并以一種激昂的精神來渲染魔鬼文化以及來自地獄的信息,雖與意大利藝術的理想主義相去甚遠,卻具有道德說教、批判現實的特點。
1.《死亡之舞》
歐洲中世紀的作品《死亡之舞》結合了悲歡與離合、世俗與神圣、希望與絕望,它源自13 世紀的饑荒、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征以及黑死病。荷爾拜因的木版畫《死亡之舞》是文藝復興時期版畫藝術的瑰寶。“死亡之舞”這一藝術主題的傳播形式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這之前,“死亡之舞”通常以壁畫的形式出現,是固定在墻壁上的,而荷爾拜因的《死亡之舞》則是以書的形式出版的,且附帶小詩,基本每一頁都是一個獨立的場景。作者描繪了死神毀天滅地的威力,其作品中出現各種視覺符號——用骷髏象征死神,它無情地對待所有人,宣揚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教皇貴族還是平民;用兵器象征死亡的降臨與不可阻擋;沙漏則象征著時間與生命的流逝等等。除此之外,荷爾拜因還運用了聽覺符號,如樂器象征著死亡的誘惑,死神擊打著各種樂器引誘人們忘卻自我,走向死亡。荷爾拜因運用象征的手法,將宇宙萬物表現出來,用日常的典型活動來刻畫人物,這點在“死亡之舞”這一藝術主題的表現形式中可以說是開創性的。
2.《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難》
1463 年,瘟疫再一次在意大利爆發,具有抵御疾病和消除瘟疫功能的圣徒受到了信眾的歡迎,于是戈佐利在圣吉米尼亞諾大教堂繪制了《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難》,這幅畫延續了賢士禮拜堂壁畫的裝飾性風格,基督和圣母顯身在上面的半圓形太陽光環中,塞巴斯蒂安站在一個臺子上,頭頂光環,中間的四個天使為這位殉難的圣人加冕,他雙手綁于身后,身上插滿了從四面八方射來的箭,目的是為世人承受人間的苦難。
1.《阿什杜德的瘟疫》
164—180 年,古羅馬安東尼奧大帝執政時期爆發了一場“安東尼瘟疫”,尼古拉斯·普桑的《阿什杜德的瘟疫》便描繪了當時的場面。據史學考證,“安東尼瘟疫”是羅馬軍隊鎮壓敘利亞叛亂后無意間帶回羅馬的。這場瘟疫摧殘了帝國的軍事力量,還致命性地打擊了其社會、政治、藝術領域,直接導致羅馬“黃金時代”的滅亡。普桑在1630 年創作了這幅畫,雖處于巴洛克時代,卻獨遵古典主義的繪畫原則,注重線條的間接以及構圖均衡,既保留了畫面的平面感,又有強烈的空間透視感,以求畫面更有敘事性的效果。畫面右側臺階在廣場中央四處逃竄的老鼠、左側石柱上破碎歪倒的雕塑人像、遠處幸免于難的人物等,這些細節的精雕細琢,也說明普桑對構圖的精心安排;人物大多數都集中在廣場的前半部分,使整個畫面更具空間的縱深感;中心人物被安排在大神廟開闊的廣場中,四周被高大的建筑物團團圍住,增強了畫面的秩序感;整個畫面被籠罩在暗灰色調下,顯得格外陰森凄慘。
2.《拿破侖視察雅法的黑死病軍人》
1799 年3 月11 日,民間流傳著拿破侖燒死黑死病士兵的謠言,于是憤怒的拿破侖親臨雅法,探視身染瘟疫的士兵,并委托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托萬·讓·格羅創作《拿破侖視察雅法的黑死病軍人》,記錄了這樣一個場面:遠處是隱隱約約的雅法古城城墻、法國國旗,四周躺滿了受傷和死亡的士兵,畫中的拿破侖不顧生命危險,輕撫士兵的軀干,表達深切的問候。拿破侖這個舉動不僅使士兵信心大振,還粉碎了謠言,可謂一箭雙雕。這幅畫表現的是當時真實的場景,畫面中心的拿破侖處于所有視線的焦點,而前景中受傷或死亡的士兵在畫面中產生了分裂性的效果,人物水平鋪開的構圖,后景的光線反差,造就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加強了感染力。創作者敢于大膽地描繪真實的病人和死人,摒棄了古代程式化的形象。
3.《醫院里的圣洛克》
丁托列托的作品受緹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的影響,強烈的明暗對比和宏大的場景使其作品極具特色。《醫院里的圣洛克》繪于16 世紀多災多難的威尼斯,1549 年,人們與病魔抗爭,病人在家里或在醫院里接受治療,垂死的病人身上的傷口和凹陷的膿瘡非常逼真,他們受病魔折磨,痛苦、焦躁、不安,人物的動態和情緒被把握得恰到好處,堅實有力的形象刻畫和強烈的光影效果,細節的微妙塑造和捕捉,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中世紀文化中,繪畫主要服務于宗教,起著普及信仰、向平民百姓傳達教義以及引導民眾皈依宗教的作用。但當人們發現死亡并非遙不可及時,此作用逐漸被削弱,繪畫便以瘟疫為主題表達社會集體的絕望與恐懼情緒。藝術家的描繪對象也發生了改變,他們的選題開始以現實題材為主,畫作大多反映社會問題和表現個人精神。“下葬隊伍的場面”成為繪畫中常見的主題,畫中不再是著名君主或圣人,而是去向墓地的受難者。許多繪畫作品中,黑死病被描繪成死神騎著馬來收割人的性命。還有很多繪畫作品描述了受難者接受祈福的場面,而原因則是教會宣稱黑死病是神降下來的懲罰,只有懺悔才能得到救贖。一直到15 世紀,社會上還流行著一種傾向,就是在墓碑上雕刻出受瘟疫感染后尸體的樣子,或者是陰森森的白骨,而不是普通的人像。藝術家用丑陋和殘酷去記錄時代并呼喚美好,也是為后世敲響警鐘。
發展到近代,人們對瘟疫的記憶逐漸消退,繪畫也基本脫離了教會。現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讓人們對死亡形成了全新的態度,死亡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平衡與再次新生循環。藝術中描述死亡的主題并不鮮見,骷髏是歐洲藝術中最常見的主題,它經常出現在靜物畫、雕塑擺件以及隨身配飾上,除此之外,蠟燭、沙漏、鐘表、切開的水果都有表達死亡、暗示人生短暫的寓意。人們甚至不再直接描繪瘟疫或死亡的畫面,而是通過隱喻或暗喻的手法來表現死亡。例如荷爾拜因的《大使們》中暗含著一個刺破空間的扭曲圖像,賞畫者只有湊近看主教大人,才能看清楚那是個扭曲的骷髏。
在藝術作品中,人們對于死亡的描繪開始帶有情感色彩,人們將色彩作為繪畫語言來表現死亡,所以會有灰色系、冷色調、陰暗的氣氛等出現在畫面中,它們和一些具象的物體共同營造死亡在藝術中的美學和永恒。藝術家常常通過藝術來表現死亡,通過表現命運的悲劇色彩來訓誡人們。 19 世紀的挪威抽象表現藝術家愛德華·蒙克曾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著我搖籃的黑暗天使,并伴隨著我一生。”他的一生坎坷悲慘,痛苦的遭遇影響了他的性格乃至藝術創作,他用畫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痛,作品常常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為題材,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觀壓抑的畫面效果,繪畫風格屬于印象主義,但主題卻多是象征主義。
蒙克于1918 年創作的作品《患西班牙流感的自畫像》,充分強調了人物精神層面的刻畫以及對人生永恒主題的感悟。他的母親和姐姐因肺病相繼去世,此時的他也因西班牙流感生命垂危。畫面中蒙克呈現出疲憊虛弱的病態,身上穿著睡衣端坐著,表情痛苦,卻透露出對戰勝病毒的渴望和求生的信念,他張著嘴仿佛在發出怒吼,這與他的《吶喊》有異曲同工之處。
20 世紀初的維也納,藝術被濃郁的末世氛圍縈繞,藝術家開始病態地追求死亡和“美麗的尸體”。埃貢·席勒正是處于這樣一個時代,他所描繪的人物或景物也同樣處于驚恐不安的狀態,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脅相交織,使他筆下的人物形體夸張瘦長、線條冷峻剛直,致力于描繪人物神經質的情緒。《死神和少女》同樣也是在色彩上大作文章,傳達死亡的預示和傷感的情緒,畫面中的少女緊緊地抱住死神,運用小面積的補色對比,以深色和暖色為主,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少女紅白相間的衣擺,死神黑褐色的衣服,用強烈的紅、黃、黑呈現熱烈與寧靜的對比,發揮色彩內在的張力,展示了死亡的來臨與淡漠的傷感。
在當代生活物質條件非常優渥的條件下,人們依然處在一種危機四伏的狀況中,世界還面臨著許多難題,如流感、戰爭、環境污染等,這些如同瘟疫一樣,也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藝術作品的表現是對已發生事件(如瘟疫)的一種直接反應,體現了藝術家們對未來的擔憂以及超前思想的表達。瘟疫與死亡題材的繪畫,絕非為了讓人們沉湎在過去的悲痛中,而是為了避免災難重現,對現在處于發達時代的人們起到了居安思危的警示作用,同時改變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引發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