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濤 張新華
(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利水電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水是萬物之源,是人類生存、生產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近年來,干旱缺水、城市內澇、水質污染等問題逐漸顯露,人與水的矛盾正在不斷加劇,逐漸引發了人們對于水安全及其保障的思考[1]。從長遠來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保障水安全。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風險階段,水資源作為最重要的一種戰略資源,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安全存在的風險不可忽視[2]。進入“十四五”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水安全保障問題,把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為下一步工作的主線。因此,只有對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進行評估,明確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源,并采取完善的措施,不斷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才能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保障城市水安全。本文以川南地區的內江市為例,通過模型和指標體系的構建,運用AHP層次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對城市水安全保障進行評估,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提供依據,同時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體水安全的維系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區,位于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分水地段,地勢偏高,區內河流水系不太發育,屬水資源短缺的重度缺水地區。全市面積5386km2(其中耕地占50.41%),轄三縣兩區,總人口430萬,區內工業、農業發達,人口密度為798人/km2,人口相對集中,是川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3]。內江市處于成都和重慶兩大主核城市相連的軸線上,屬于川渝毗鄰地區,位于成渝地區南翼。在開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后,內江市第一次被納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被國家規劃定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軸雙核,兩帶三區”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為保障城市水安全,內江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把水利工程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來謀劃部署,堅持興利除害生態并重、開發節約保護并舉、蓄引提并行,建設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水資源配置網、防洪排澇網、水生態保護網,防汛抗旱和水生態保護能力持續提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水安全基本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54.56萬處,其中水庫364座,包括中型10座,小(1)型75座,小(2)型279座,總庫容5.40億m3,有效庫容3.32億m3;河流電站型水庫26座,總庫容1.02億m3,有效庫容0.62億m3;山平塘、石河堰等小型水利工程54.52萬處。建成了石盤灘提水灌區、長葫水庫灌區2個大型灌區和一批中小型灌區,規模以上灌區渠道配套2235.72km、渠道防滲1122.32km。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1.73億m3,總灌溉面積14.586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3.525萬hm2。
目前國內外對水安全評價的方法眾多,主要有模糊綜合評價法、系統動力學法、突變評價法、數理統計法、集對分析法和Vague集理論等[4]。由于城市水安全本身具有的爭議性和水安全風險的不確定性[5],各種評價方法各有其優缺點,指標體系的選取對結果也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選取AHP層次分析[6]和模糊綜合評價[7]兩種方法組合的評價方法,從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角度對研究區域水安全保障進行綜合評價。
2.1.1 AHP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a.構造層次分析結構模型。
b.建立判斷矩陣。依據1~9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對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賦權打分,最終得到判斷矩陣。層次分析法標度取值見表1。

表1 層次分析法標度取值
根據各指標相對于決策目標的隸屬關系以及1~9標度打分規則,最終得出判斷矩陣:
(1)
式中:aij為指標ai相對指標aj對于準則A重要性的比列標度;aij>0,aij=1/aji,aii=1。
c.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若判斷矩陣A的階數較小,將使用一致性檢驗指標CI進行檢驗:
(2)
式中:λmax為最大特征值;n為矩陣階數。
對于階數較大的判斷矩陣A,一致性檢驗指標用隨機一致性比例CR檢驗:
(3)
式中:RI為隨機性指標,矩陣階數不同其取值不同,具體見表2。

表2 隨機性指標取值
2.1.2 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步驟
a.確定因素集Q={q1,q2,…,qn},其中qi(i=1,2,…,n)是準備進行評價的各個因素,n是因素的數量。
b.建立評價集X={X1,X2,…,Xm},其中xj(j=1,2,…,m)是各因素可能屬于的等級,m是等級數量。
c.確定權重K。根據指標選取情況,結合實際選用合適的賦權方法進行權重的確定,最終得到權重K。
d.定隸屬度矩陣R,其基本形式如下:
(4)
e.綜合評價。在確定了K和R后,對其進行模糊向量轉變,一般情況下,取隸屬度值最大的評價等級作為綜合評判結果。
B=KR
(5)
由于指標的選取對于水安全保障評價的結果影響很大,加上城市水安全系統又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8],因此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研究區域實際情況,從水資源承載、水旱災害防御、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管理保障4個層面進行考慮,綜合選用了靈敏度高、可度量性好、代表性強的19個指標構建模型指標體系。文中所有指標數據采用的是2016—2020年5年數據的均值,統計數據資料來源于《內江市水資源公報》《內江市統計年鑒》《內江市生態環境公報》《內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等。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價指標體系見表3。

表3 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內江市的實際情況,運用AHP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構建模型,通過標度法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并建立判斷矩陣,對準則層和指標層賦權,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分配
結合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標準以及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水安全保障劃分為5個等級,設定對應的評分區間,并對各個等級定義描述,用于評價子系統和整個體系的安全度狀況。水安全保障評價標準見表5。

表5 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價標準
采用Matlab程序進行數據處理和判斷矩陣隸屬度計算,最終得出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價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評分為62.06分,其水安全保障等級為Ⅲ級,即基本安全,可見內江市水安全保障還存在諸多不足。從準則層四個方面來看,其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等級為不安全狀態,這與內江市的基本水情相一致,城市缺水依然嚴重;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和水管理保障能力均處于基本安全狀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能力處于安全狀態,說明“十三五”以來內江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表6 內江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分析計算結果顯示:內江市水安全現狀評分為62.06分,處于基本安全等級。現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能力較強,而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對較差,處于不安全等級。在水資源承載能力方面,還存在節水意識不強,重開源輕節流、重保障輕約束等情況,全市以資源性、工程性缺水為主,兼有水質性、季節性缺水;在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方面,沱江干流堤防達標率較低、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防洪排澇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能力方面,河流水質總體上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一般在汛期水質尚好,而枯水期水質較差,且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率較高;在水管理保障能力方面,由于水管理體系和水利信息化建設還不完備,相關管理保障工作沒有做到完全落實。
針對內江市水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在水資源承載方面,全市應立足水情開源節流,同時積極推進跨區域引調水工程建設,配合推進長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濟岷工程前期工作,不斷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在水旱災害防御方面,全市應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對于堤防和水利設施薄弱處進行搶險加固,提高城市防洪抗旱能力;在水管理保障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涉水管理,強化水安全風險管控,同時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