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華
(蘇州中學園區校,江蘇 蘇州 215000)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情境是實現“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考查的載體.因此課堂教學應當圍繞情境來展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而參與的過程往往是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和線索的.問題又源于情境,依托于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圍繞情境,創設有價值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一個有思維深度的情境問題,不僅能為課堂中師生的互動架起橋梁,而且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抓住情境的創設,把從情境中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以問題為線索組織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設或引出新的情境,從而產生深一層次的問題,形成“情境—問題”的學習鏈,進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復習課不同于新授課,它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而是把平時相對獨立但又具有規律性的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等形式串聯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教師在復習課中能夠使用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創設物理情境,圍繞情境提出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問題串,那么對于提高復習課的質量和效率將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和內化.
基于以上認知,筆者在圓錐擺的一輪復習中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思路,對情境問題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我們先來看如下例題:撥浪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宋代時小型撥浪鼓已成為兒童玩具.4個撥浪鼓上分別系有長度不等的兩根細繩,繩一端系著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關于手柄對稱的鼓沿上,現使鼓繞豎直放置的手柄勻速轉動,兩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周期相同的圓周運動.下列各圖中兩球的位置關系可能正確的是(圖中細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α<θ<β)

本題為2021年南通三模的第5題,難度系數為0.289,是一道以撥浪鼓為情境,考查圓錐擺的難題.在《物理教學》43卷第2期“解決 ‘圓錐擺’問題的‘術’——以南通市三模第5題為例”和44卷第3期“走向深度學習的物理模型探究——以圓錐擺模型為例”中,黃利華、楊國富兩位老師對此題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兩位老師并未涉及教的環節.關于如何設置問題,逐層深入、化解難點,筆者做了如下的嘗試.
難點1:學生缺乏建模能力,無法將撥浪鼓與圓錐擺建立起聯系.

難點3:若對上述結果巧妙變形,可得
由此可知θ越大,L越大.即繩越長,偏角越大.由此結論可以排除(A)(D)選項,但(B)(C)選項又讓人左右為難.
通過以上分析會發現由于本題變量較多導致學生難以獲得正確答案,而撥浪鼓半徑r又是學生自設的一個干擾項.為了突破難點,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基本題:用長度為L的細繩懸掛一小球a,細繩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若小球以某角速度繞豎直軸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細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α(如圖1),求角速度大小.

圖1
學生:對其中一個小球受力分析,受重力和繩子的拉力,由于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故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如圖2);將重力與拉力合成,合力指向圓心,設繩子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α,由幾何關系得合外力

圖2
F=mgtanα.
(1)
由向心力公式得到
F=mω2r.
(2)
由(1)(2)兩式得
(3)
點評:課堂教學從何入手、如何破題,是一個關乎物理教學邏輯的問題.科學研究大都從普遍、感性的現象開始,而物理教學則需要把感性的現象抽象為一些特殊的物理模型.因此物理建模就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抓手.本題較為簡單,所有同學均能獲得正確答案.設置本題的目的在于喚醒學生對圓錐擺模型的記憶,為解決后續問題做好鋪墊.
變式1:兩根長度不同的細繩下面分別懸掛著小球,細繩上端固定在同一點,若兩個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繞共同的豎直軸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則兩個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的相對位置關系示意圖正確的是

學生:根據上一題的結果gtanα=ω2r,可知半徑r越大,偏角α就越大.所以(A)(B)都是錯的.(C)(D)都符合這個關系,我還需要想一想.
學生思考中……
教師啟發:上式中含有兩個變量tanα和r,那這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呢?

教師:非常好.小球的運動屬于圓錐擺模型,h就是圓錐的高.若小球運動的角速度或周期相同,那么它們就會有相同的錐高.
點評:變式1在基本題的基礎上增加了繩長L這一變量,難度有所增加.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主發現了錐高h這一關鍵量,為解決問題掃除了障礙.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及時顯化物理模型以及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認知向更高水平發展.
變式2:撥浪鼓.
有了上兩題的臺階,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該問題.
學生: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角速度相同,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拉力沿繩反向延長與撥浪鼓轉軸交點為O,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為r.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tanθ=mω2r.

點評:變式2在變式1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懸點的不同.但有了上兩題的鋪墊,學生已經能夠建立起圓錐擺模型,已經找到了關鍵量錐高,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可在課后布置下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后習題:如圖所示,質量相同的小球1、2用細繩連接,小球1用細繩系于O點,兩細線長度相同,小球1、2繞豎直軸OO′以相同的角速度做勻速圓周運動時,下列4個圖中可能正確的是(空氣阻力忽略不計)




變式4:如圖4,內壁光滑的玻璃管內用長為L的輕繩懸掛一個小球.當玻璃管繞豎直軸以角速度ω勻速轉動時,小球與玻璃管間恰無壓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4
(A) 僅增加繩長后,小球將受到玻璃管斜向上方的壓力.
(B) 僅增加繩長后,若仍保持小球與玻璃管間無壓力,需減小ω.
(C) 僅增加小球質量后,小球將受到玻璃管斜向上方的壓力.
(D) 僅減小角速度后,小球將受到玻璃管斜向下方的壓力.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思考,當角速度ω等于多少時小球與玻璃管間恰無壓力?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這個表達式來判斷下面的選項.
學生:若僅增加繩長,ω不變,則擺角θ有增大的趨勢,所以小球要擠壓玻璃管上壁,上壁對小球有斜向下方的壓力,所以(A)錯誤.(B)選項無壓力,則擺角θ不變,增加繩長則需減小ω,(B)正確.擺角與小球質量無關,故(C)錯誤.當僅減小ω時,擺角θ有減小的趨勢,故小球會擠壓玻璃管下壁,下壁對球施加斜向上方的支持力,(D)錯誤.
點評:通過連續設問,呈現物理模型、顯化科學方法后,在原有圓錐擺模型的基礎上引入臨界問題,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要求.通過此題訓練學生敏銳地分析對擺角、臨界角速度、半徑等物理量之間的制約關系,加深學生對臨界條件的理解.
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建模.情境問題大多來源于生活,其本質是未經加工的原始問題,而建模的本質是將原始問題簡化、抽象為物理和數學模型.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抓手是問題.如何問?問什么?問題的質量將直接決定學生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水平,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上僅是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嘗試和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