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源

與何杰曾有過一面之緣。2021年9月,在第14屆全國運動會“壓軸”項目馬拉松賽上,何杰代表寧夏隊出戰,當天的天氣情況很不好,先是大雨瓢潑后是細雨綿綿,比賽漫長又令人焦灼,在3名選手先后撞線后,何杰進入人們的視線,他的身影有些孤單,但步伐節奏穩定,在拼盡全力沖過終點后,何杰倒在了賽道上,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何杰取得了第4名的戰績,這也是寧夏在此項目上的最好成績。此后,何杰入選國家隊。
再與何杰聯系時,他正在國家隊訓練。采訪是在電話中完成的。
24歲的何杰是平羅人,出生在黃河西岸一個尋常農家。15歲那年,他在一次縣級越野賽上獲得冠軍,也因此進入寧夏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開始了競技體育之路。
何杰笑言自己比較“犟”,一旦定下目標就必須拼盡全力完成,結果可以順其自然,但一定要“拼”。進入專業隊不久,何杰參加了全區運動會5000米比賽。在跑到第二圈時,他的鞋被踩掉。這種情況下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棄賽,但何杰沒有,他赤腳跑完剩下的比賽,最終還獲得了銀牌。完賽后,他被教練背下了賽場。
在參加第14屆全國運動會前,何杰在國內的年度排名是第8名,“當時很渴望拿牌,但壓力也很大,前7名每個人的實力都不容小覷。最后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拿到前六。”最終,何杰拼到第4名。他對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要求也更高了,要繼續向前。”
2021年,進入國家隊后,何杰成為著名教練肖麗帳下的一員大將,個人的馬拉松成績像有了“外掛”一般飛速提高。
“從全運會到深馬奪冠,2年多的時間,成績增長很快,主要得益寧夏體育局、訓練管理中心和咱寧夏隊的支持。再加上到了國家隊,訓練要求、技戰術都有很大提高。”從陪練到最后成為國家隊主力隊員,何杰曾被國家隊派到國外訓練,與非洲選手PK,那段經歷讓何杰有了更多戰勝外籍選手的信心,“在心理上,不會像以前那樣發怵。輸了也不會氣餒,自己拼盡全力。哪怕他們水平比我高,對我依然是一種促進”。進入國家隊后,舞臺更大了,運動員的水平普遍比較高,這也給何杰形成一個積極的帶動作用。
回憶在深馬比賽過程中,何杰說:“與非洲選手并肩的時候,我就一個想法‘拼,可能這就是遇強則強的道理。真正說是贏了什么,其實也沒太多想法,因為真正的比賽還在下一場,那就是今年的世錦賽和亞運會。”
10年的職業生涯,何杰并非一帆風順。他最初的長跑項目是5000米、10000米,但這2項的成績在全國并不是很突出,于是才轉項目改練馬拉松。“剛開始其實是特別痛苦的事情,馬拉松是田徑運動中路程和時間都最長的一個項目,相對來說,它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是極大挑戰,尤其在專業隊,訓練的量和強度都遠遠超過以前的訓練。”這段痛苦的過程常人或許無法想象,其中的艱辛也只有何杰自知。
艱苦的訓練之外,如果成績沒能在短時間內提高,這多少令人沮喪,“有過放棄的想法,去上學或者怎么樣,覺得自己或許并不適合在馬拉松這條道路上走下去”,但是在家人和教練、領導的支持鼓勵下,何杰最終堅持了下來,“為自己設定目標,遠的近的、大的小的”,就這樣,何杰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曾經的痛苦記憶最終化作獲得榮譽的欣喜與自豪。
長跑也不斷塑造著何杰的性格,“馬拉松是一個很磨礪心智的運動,你必須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它對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這樣的改變充實了何杰的成長過程,“還有就是榮譽感,讓自己覺得人生有一個目標、一個向往值得去追求”,因為長跑獲得的成就感不斷推動著何杰越走越高。

時下,跑步是很多都市人的一種時尚運動。對此,何杰提醒業余跑者務必注意一件事情: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更不要超負荷訓練,“與業余愛好者不同,職業跑者每天的訓練量、科學專業的訓練方法和個人的身體素質,都是業余愛好者所不具備的,在鍛煉上不能著急,一口吃個大胖子的心態更不可取,否則很容易受傷”,他建議業余跑者平時多做一些基礎性力量訓練、輔助性動作訓練等來配合長跑,“其實,最重要的是快樂長跑,在長跑中得到快樂”。
在漫長的馬拉松賽道上,運動員總會顯得特別的孤獨,甚至在終點線,他們也常常是形影單只,鮮花、掌聲、喝彩、熱鬧,只留給最后的勝利者。一路跑來,何杰愛惜敬畏這條終點線,全力拼搏在這條賽道上,10年過去,他懂得什么是跑者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