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固原市涇源縣城驅車行駛34公里,便到達了六盤山鎮蒿店村。蒿店村地處寧夏最南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國道312穿村而過,寶中鐵路環村而行,涇河流域最大支流——頡河繞村向東奔流不息。
沿著蒿店村古道前行,一座城門矗立眼前。走近端詳,高約丈余,底寬五米,青磚白縫,古色古香。圓形門洞頂上一邊刻著“蒿店鎮”,一邊刻著“財神樓”,滄桑斑駁。這座城門建于公元787年的唐代;1925年,蒿店建制蒿店鎮時被重修加固。

當地文物安全管理員竇有福告訴記者:“蒿店是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驛站,曾建有8個駱駝廠,號稱‘旱碼頭,經此驛站的主要是經商的人,有陜西的、甘肅的和其他地方的,甚至有國外的駝隊也經過這里。最繁華時應該是在清朝。”
在蒿店村長大的竇有福熟悉這里的一磚一瓦,說起蒿店村的歷史如數家珍,“我們這還有一座關帝廟,我帶你們去看一看”。

關帝廟坐落在蒿店村西面,風雨百年,完好無損,其磚雕圖案精美古樸,廟臺立有一碑,上書關帝廟建造于光緒二年。
距關帝廟廟門十步開外有一棵500年歷史的柏樹,樹高38米,直徑有1米,冠徑約6米,仍然郁郁蔥蔥、蒼勁挺拔,它悄無聲息地守護著關帝廟,守望著蒿店村的過去與未來。蒿店村還有娘娘廟、蒿店橋、西溝石橋、明城墻遺址等歷史遺跡。

因地處西安至蘭州的交通要道,也因南北兩側均為高山峻嶺,行軍作戰便于隱蔽,在20世紀30年代初,這里發生了由中共陜西省委策劃組織領導的固原地區第一次有影響的武裝暴動,史稱“蒿店兵變”。這次兵變,創建了寧夏第一支紅軍部隊,打響了寧夏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也在當地群眾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頡河、古城門、關帝廟、百年柏樹……它們是蒿店村的歷史“見證者”,蒿店村也因為它們變得厚重而雋永。
六盤山鎮組織宣傳委員王金福說:“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六盤山鎮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跡、紅色記憶。尤其表現在蒿店村和和尚鋪村。下一步,我們將對這兩個村重點打造,尤其在黨的建設、產業發展和古村落的修建保護及基礎建設方面再發力,確保古村落建設在六盤山鎮描繪出美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