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怡麗 鐘培源
1935年7月15日,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紅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沿葫蘆河北上,進駐單家集(今屬西吉縣)和隆德縣興隆鎮(今屬西吉縣)。
興隆鎮、單家集一帶是回族聚居區,由于國民政府在當地長期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和反動宣傳,以及軍閥在這一帶造成的惡劣影響,民族之間隔閡嚴重,回族群眾一聽紅軍來了,都異常驚恐,青壯年大部分外出躲避。面對這種情況,吳煥先對部隊進行了民族和宗教政策宣傳教育,提出“我們要團結一切民族起來革命,我們不是大漢族主義;要爭取革命成功,必須團結和發動各族人民群眾,反對大漢族主義。”吳煥先帶領政工人員進村訪問調查,了解群眾疾苦和回族的風俗習慣,為部隊制定了“三大禁條四大注意”:“禁止駐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葷,禁止毀壞回文經典;講究清潔,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不準亂用回民的器具,注意回漢民族團結?!眳菬ㄏ扰c徐海東召集當地有聲望的老人和阿訇進行座談,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紀律,不征糧派款,不拉夫抓丁,以解除回族群眾戒備心理,穩定人心。

1935年9月20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到達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進行休整。根據俄界會議決定,將北上紅軍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下轄3個縱隊,全縱隊7000多人。27日,中央政治局決定兵分左右兩路繼續向陜北挺進。
10月5日,右路一縱隊在司令員林彪、政委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的率領下,由靜寧界石鋪高家堡子出發,進入單家集、興隆鎮一帶宿營;左路二縱隊由司令員彭雪楓、政委李富春和參謀長蕭勁光率領;三縱隊(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由司令員葉劍英、政委鄧發和參謀長張經武率領,于同日抵達公易鎮(屬今西吉縣興隆鎮),在上村、新合莊、撒家灣、閻家灣、西冶等村宿營。
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領導人隨一縱隊當日亦到達單家集。宿營后,毛澤東、張聞天參觀了單家集著名的陜義堂清真寺,并和阿訇親切交談,向他們說明紅軍主張各民族平等,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保護清真寺,使阿訇和回族群眾深受感動,群眾紛紛騰出房子,熱情接待紅軍。當晚,毛澤東住宿在單家集村南頭清真寺北側一回族農民家中。
毛澤東夜宿單家集當晚,與回族阿訇馬德海坐在炕頭徹夜長談。毛澤東講解了當時的革命形勢、黨的民族政策、抗日主張和革命的前途命運,對方介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兩人相談甚歡。這就是著名的“單家集夜話”。這段歷史在《中共寧夏黨史大事記》中也有記載:1935年10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中央紅軍)一縱隊到達興隆鎮、單家集一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隨一縱隊行動,當晚宿營于單家集,并參觀了清真寺。

“毛主席就住在一個農戶家。農戶想讓首長睡個好覺,把土炕燒得很熱,后來又怕炕太熱首長睡不慣,找了一副門板墊在羊毛氈下。”從小聽老人們講革命故事的單家集單南村黨支部書記單云講起那段歷史已熟稔于心。
10月6日,中央領導和一縱隊離開興隆鎮、單家集。由于紅軍嚴格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贏得了民心,回族群眾親切地稱紅軍是“回民的軍隊”,熱情送紅軍過境。紅軍走時群眾又夾道歡送,將雞蛋、紅棗等食品塞給紅軍戰士。張聞天深受感動地說:“這個地方的回族群眾真好?!?/p>
1993年,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單家集的父老鄉親為表達對一代偉人的深切懷念,集資3萬多元,在清真寺門口建起5米高的紀念碑,石碑上刻有“人民救星 一代天驕”8個大字。
2006年,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在各級黨組織和單家集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單家集建起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團結廣場。高聳的民族團結碑無言地訴說著那段光輝的革命歷史和軍民魚水深情,也激勵著一代代單家集人團結奮進、努力拼搏,奏響了一曲民族團結、共同致富的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