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瑞平
你說什么是我們的故鄉?具體的地域?廣義的文學?
我說,都是。
但是,我們是笨拙的。我用心寫過,我也看別人寫的,心里總是覺得缺著微妙的一塊:我們描述不好故鄉。
我們用鉛筆素描過,我們用鋼筆速寫過,我們用毛筆暈染過……不,不是筆的問題,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
地理上的故鄉很大。它不是一條街、一個村,它也不是某座高聳的山,不是某個浩渺的湖……
精神上的故鄉更大。它不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歌、一部小說。一個人窮其一生,看不遍可以稱作范本的典籍,憑自己的筆,登不上想象中的山頂。
那么,誰能代表得了它?
沒有答案。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都在寫,一直在寫。很多人抱怨社會浮躁,人類拜金。有沒有?有。但是也應該看到,有這么多人,在辛苦地寫,苦惱地寫,喜悅地寫,而更多的人,在耐心地讀。人海茫茫,我們就像一簇簇小火焰跳動在海面上;我們有著特殊的坐標,筋疲力盡的人們一抬眼,也許就會看到人性的光芒,也許就憑空而生繼續跋涉的力量。
文學如此令人著迷。它曾有過鼎盛的年代,那時代的作品多有大氣磅礴的能量、有金聲玉振的高音,我們的故鄉樸素而優美,被那么多光彩熠熠的眼睛捕捉,被那么多粗獷細膩的筆觸描摹。現實的反思和靈魂的叩問是它的分量所在。而現在……就算一些難以言說的力量使得它穿越時空之后有些黯然失色,我們仍然沒有停下過自己的筆。這片土地上走過的人物,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植物,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這片土地上曾經和正在發生的撕裂和疼痛……高岸深崖的地理仍在,人類的精氣神卻已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我們的筆下,也就多了色彩,多了風格,甚或晦暗枯澀、鮮血淋漓。我們不知疲倦、無怨無悔地寫,在拜金的現世,仍然做文學的信徒。
參加過一些文學采風活動,很多才思飛揚、頭角崢嶸的人物形成了優秀的文學隊伍。這多年來,沒見有人退出,卻看到有更多的人加入。這波瀾壯闊、風起云涌、大開大闔的時代不免使人們情迷五色,而地理的故鄉、精神的故鄉卻給了我們這些寫作者源源不斷的依托,使我們得以不忘初心;在我們不斷的描述里,風將吟唱,花將盛開,暗處的丑惡將被披露,而所有的秘密都將水落石出……我們地理的和精神的故鄉,都將越來越接近人類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