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文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的“尚勇”精神源遠流長,究其根本,“尚勇”精神源于中華民族對自然、宇宙的探索,后經儒家文化的浸潤而日漸成熟,支撐著中華民族行穩致遠,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中國人的“尚勇”精神不是古羅馬斗獸場中的好勇斗狠,那只會激發人的原始野性;也不是野蠻人的逞強蠻干,那只會“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那是心系百姓的責任感,是不畏強敵的使命感,是排除萬難的歷史擔當。
君不見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豪情熱血;辛棄疾的“執筆驚風云,提筆烽火間”的颯爽英姿;國難前無數仁人志士的慷慨赴國難,為一個“再無豺狼”的新世界;屠呦呦潛心研制青蒿素;文圣常為國筑海防長城……他們的英雄事跡正如梁啟超所言“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中國人的“尚勇”精神歷久彌馨,深深印刻于國人的脊髓中。我們的圣人孔子強調“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或許就是國人的那種勇于探索的精神,因為只有不斷登攀,才能欣賞到沿路的風景,才能為鑄就偉大華夏而繪構華章!
“尚勇”精神鼓勵我們在危急關頭團結一心,即使毀家紓難,即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正所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抗美援朝時,“冰刀連”的堅毅令人敬畏;抗疫時,無數醫務人員請戰一線,守衛國民生命,他們的大愛令人動容……中國人骨子里有平和的溫良,也有不懼危難的氣魄,“尚勇”精神薪火相傳,勇者無疆。
“尚勇”精神不僅是民族的精魂,也是個人對自己的關照與審視,因為只有小我充滿斗志,國家才能蒸蒸日上。“尚勇”精神可以更好地激發民族的血性,促進民族團結,讓我們在復雜的國際叢林法則中披荊斬棘,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尚勇”不應僅僅囿于崇尚英雄,自身也應擺脫束縛,吾輩青年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應有長遠眼光,看得見世界的經緯,以勇于探索、勇攀科技高峰的姿態,漸臻“尚勇”之妙境,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勇者無疆,“尚勇”精神創造了華夏5000年的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愿吾輩青年可借助“尚勇”精神之翼,摶扶搖而直上云霄!
(指導教師? 車?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