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影響機理及空間關聯性研究

2023-03-24 10:46:50李玉梅陳洋毅劉璐李儒宣達夏一凡
林業經濟 2023年9期

李玉梅 陳洋毅 劉璐 李儒宣達 夏一凡

摘要:提升經濟韌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于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綠色金融是提升經濟韌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熵值法測度綠色金融發展水平,運用普通面板回歸與空間效應模型相結合的方法實證檢驗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空間溢出效應及其非線性影響效應。文章從多個維度分析了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作用,運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分析了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及溢出效應。研究發現:(1)綠色金融能夠提升本區域的經濟韌性,并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對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產生積極影響,綠色金融對本區域和周邊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38、0.31;(2)綠色金融對東部各省市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最強,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其直接效應依次為0.40、0.33和0.24;間接效應也存在相同的趨勢。基于研究結論和討論,文章提出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合作、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水平、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和健全綠色金融教育體系等政策啟示。

關鍵詞:綠色金融;區域經濟韌性;空間杜賓模型;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X196;F832;F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9-039-2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Green Fina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Durbin Model

LI Yumei1CHEN Yangyi2LIU Lu3LI Ruxuanda3XIAYifan4

(1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fic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89; 2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3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 Beijing 100091; 4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Abstract:Enhancing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in the new era. Green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economic resilience,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the article used the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reen finance, combined the ordinary panel regression model with the spatial effects model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 of green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its nonlinear effect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used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green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1)Green finance could enhance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the region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surrounding areas through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he impact coefficients of green finance on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the region and surrounding areas were 0.38 and 0.31, respectively.(2)The promoting effect of green finance on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was the strongest,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was the weakest, with direct effects of 0.40, 0.33 and 0.24, respectively. And the indirect effects also had the same trend. Based on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e article proposed policy implications such a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green finance cooper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green finance innovation, building a green financ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green financ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green finance;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spatial Durbin model;spillover effect

1引言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以及國內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各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潛藏的問題逐漸暴露,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新挑戰。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韌性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金融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持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抵御區域經濟沖擊、調整區域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日漸顯著,對區域經濟韌性有著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實現了由“計劃金融”向“市場金融”的轉變,在規模、結構、功能、影響等層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金融科技持續創新,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深化改革發展、防范化解風險、統籌監管協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新成果。然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金融市場激烈動蕩,國際投資和貿易額大幅萎縮,以及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循環受阻等不確定性因素凸顯,加之新冠疫情衍生風險的影響,“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國內部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規模上升,部分區域金融亂象頻發(劉鳳根等,2022)。作為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是助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區域經濟韌性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深入研究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進而發現綠色金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金融安全、提升區域經濟結構韌性,確保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將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納入同一分析框架,收集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①的樣本數據,利用熵值法(entropy method)測算出綠色金融發展水平,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二者之間的空間效應,試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多大的影響;二是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關系。基于上述問題,本文重點考察了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機制,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提出理論假設,構建分析模型,并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檢驗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通過探討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對已有研究形成有益補充,對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體現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本質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以期為后續學術研究和政策調整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參考。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第一,在研究視角層面,拓展了綠色金融的經濟效應研究。國內外學者對綠色金融經濟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經濟增長、社會產業及微觀企業等方面;本文探索綠色金融與經濟韌性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定量分析。第二,在研究方法層面,構建空間杜賓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實證研究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以及空間溢出效應。

2文獻回顧與評述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學者對綠色金融的研究主要圍繞四個方面。

第一,綠色金融對社會經濟與產業的影響。Zhao等(2023)認為,綠色金融發展在我國產業結構變化與可再生能源增長之間發揮了中介作用,綠色金融可以增強產業結構變化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作用,且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發達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孟維福等(2023)指出,綠色金融不僅通過綠色信貸等工具促進節能減排,直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能通過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間接影響;陳庭強等(2023)認為,綠色金融是提高環境績效的重要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綠色金融的價值在于促進資源要素的綠色調配;二是綠色金融能夠改善信貸結構,為企業提供資金以援助綠色創新,促進綠色節能技術發展;三是政府政策的相關扶持。趙曉春等(2023)認為,綠色金融引導社會資金不斷流向綠色環保產業,極大地限制了傳統產業的發展,迫使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逐漸淘汰或者進行轉型升級,從而充分保障了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Wang(2023)指出,綠色金融政策不僅改善了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全球環境足跡,還促進了環境友好型產業的全球環境倡議,但相比于非重污染行業,綠色金融政策降低了重污染行業的綠色創新效率。

第二,綠色金融對微觀企業的影響。Zhang等(2023)從綠色金融的需求側入手,選取2010-2020年我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發現綠色金融的發展有助于擴大企業投融資規模,尤其是顯著擴大了非國有企業的投資規模;Yu等(2023)通過構建區域綠色金融發展指數,考察綠色金融對我國綠色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發現綠色金融可以通過資本聚集和信息傳遞顯著提升綠色企業的財務績效,且研發創新在綠色金融的影響中起著橋梁作用;鄧九生等(2023)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具體現實出發,認為綠色金融的發展通過資金配置減少了企業融資的束縛,通過提高環境約束力度減緩了企業的成本壓力,進而助力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實踐,有效推動了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且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綠色金融越能推動其進行綠色轉型發展;周肖肖等(2023)認為,在綠色金融的激勵下,微觀企業傾向于選擇綠色技術創新策略,且污染企業的綠色創新表現更為突出,但其綠色創新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較為不同的是,張永亮等(2023)從重污染企業的視角出發,認為綠色金融會阻礙重污染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且國有企業尤為顯著,行業集約程度越高、地區經濟越欠發達,綠色金融對重污染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作用越明顯。

第三,政府政策和法規對綠色金融發展的影響。Du等(2023)認為,有針對性的政府政策可以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有助于加快我國能源行業的轉型,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其整體燃料結構中的份額,尤其是在市場運行相對良好的地區;馬駿(2015)指出,政府的環保政策和法規可以鼓勵和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推出環境友好產業的激勵措施、頒布有關綠色債券和綠色項目的標準,或者制定適當的環境稅收政策等,都能夠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和綠色經濟的轉型;詹小穎(2018)認為,政策的缺失或不利的法規可能會限制綠色金融的增長,并導致環保產業的發展受阻。

第四,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楊淦喬(2022)認為,綠色金融能通過三種途徑促進區域經濟韌性的提升,其中創新發展能力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姚登寶等(2023)基于中介效應的視角,認為綠色金融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引導綠色消費直接影響經濟韌性,也能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對經濟韌性產生間接影響;宋金燕(2023)研究發現,綠色金融與經濟韌性存在較高的關聯度,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中的抵抗與恢復力、適應與調節力、創新與轉型力的空間效應十分顯著;楊淦喬(2023)認為,綠色金融可以通過信息交流來打破信息壁壘、加強合作協調從而提升經濟韌性,也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技術改革、降低經營成本來提升經濟韌性,同時科技創新存在門檻效應,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隨創新水平的增長而變得更為顯著。

“韌性”這個概念最早來自生態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韌性”的概念不斷延伸至其他領域,并在經濟學中衍生為“區域經濟韌性”。關于區域經濟韌性的概念,Foster(2007)認為是指一個區域面對沖擊的預測、準備、應對和恢復的能力;Ernstson等(2010)認為,區域經濟韌性是指一個區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Boschma(2015)認為,區域經濟韌性不應該是一個區域將經濟狀態恢復到原狀的能力,而應當是在面對短期或長期沖擊時將區域經濟恢復到原來的增長路徑上的能力;Martin等(2015)則將區域經濟韌性歸納為抵抗力、恢復力、組織力和更新力;徐圓等(2019)認為,區域經濟韌性應當是鈍化危機對經濟的短期影響,并幫助區域經濟快速修復的能力。此外,區域經濟韌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眾多學者對此做出了一些理論和實證研究,認為決定區域經濟韌性的因素可以歸為兩類:一是經濟發展能力。經濟發展能力的強弱反映了區域經濟的基本面,是最能夠體現地區抵御沖擊能力的部分,區域經濟發展能力與區域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張秀艷等,2021)、區域資本投入(張學良,2007)等因素相關。二是創新發展能力。區域擁有更強的創新發展能力,可以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更快地恢復穩定的平衡狀態,并在沖擊過后的恢復和更新階段中開辟出新的發展路徑,也可以通過不斷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更具有適應性(徐圓等,2020)。

綜上所述,學術界有很多關于綠色金融的研究,但目前有關綠色金融與經濟韌性的實證研究仍然較少。現有文獻大多集中于研究綠色金融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度研究、區域經濟韌性的構建與測度研究,較少有研究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之間關系的文獻。早期對綠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金融對社會經濟與產業的影響、綠色金融對微觀企業的影響、政府政策和法規對綠色金融發展的影響等方面,并為本文提供了參考依據,但也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現有很多研究關注綠色金融對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研究較少。要深入研究以上問題,需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狀況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姚登寶等(2023)通過構建綠色金融和經濟韌性的評價體系,檢驗綠色金融發展對我國宏觀經濟韌性的影響效應。

第二,現有文獻對于綠色金融的空間效應研究較少。本文將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空間溢出效應,并進行內生性檢驗,這也是對現有文獻從空間視角討論綠色金融如何影響區域經濟韌性的突破。

第三,現有文獻缺乏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異質性影響研究。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稟賦差異非常大,不同地區的資源要素可能會對綠色金融促進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不同。鑒于上述原因,本文將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為深入研究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首先,本文構建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提出研究假設;其次,根據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設,構建綠色金融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度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并測算區域經濟韌性;最后,選取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進行空間異質性分析以及穩健性檢驗。

3.1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的內容,本文基于區域經濟學、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從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效應兩個方面來探討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機制。

3.1.1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直接影響

綠色金融是以金融為工具和手段,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金融發展模式。綠色金融對經濟發展有很明顯的推動作用,可以在六個方面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直接影響。

第一,綠色金融通過投資綠色基礎設施來提高區域經濟韌性。綠色金融通過支持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如清潔能源發電站、水資源管理設施等,能夠改善區域的能源供應結構,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降低能源價格波動對經濟的沖擊;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此外,在面對自然災害或氣候變化等外部沖擊時,擁有穩健的綠色基礎設施有助于區域迅速恢復和重建,提高經濟的適應能力,即有助于提高區域經濟的韌性(謝泗薪等,2022)。

第二,綠色金融通過促進產業轉型來提高區域經濟韌性。綠色金融能夠為環保和可持續性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持,使得這些產業具有更完備的綠色創新技術,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如果得到綠色金融的支持,綠色產業在經濟下行時更具抵抗力,且為區域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提高整體經濟韌性(王永貴等,2020)。

第三,綠色金融通過推動企業可持續經營來提高企業和區域的經濟韌性。綠色金融在投資決策中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有助于企業采取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更好地管理環境風險,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企業采取可持續經營模式將減少面臨的環境和社會風險,降低環境合規成本,并獲得政府和公眾的認可和支持。這些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注重長期發展,能夠使企業更具韌性,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和外部沖擊,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的韌性(董小紅等,2022)。

第四,綠色金融通過應對氣候風險投資來提高區域經濟韌性。綠色金融投資于適應性項目,如洪水防范設施、干旱管理措施等,有助于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增強區域在面對氣候風險時的應對能力,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此外,應對氣候風險的投資也能為區域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整體經濟的韌性。

第五,綠色金融通過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來提高區域經濟韌性。綠色金融通過避免對高碳、高污染產業過度依賴,鼓勵金融機構更多地投資于綠色項目,有助于降低系統性風險,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羅良文等,2023);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對于區域經濟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通過引入環境風險和可持續性考慮,穩健的金融體系能夠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環境風險帶來的沖擊,確保金融機構的持續穩健運行,從而促進區域經濟整體的韌性。

第六,綠色金融通過促進社區發展和保障脆弱群體來提高區域經濟韌性。綠色金融通過投資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方面表現優秀的項目,可以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金筱霖等,2023);同時,保障弱勢群體,如農民工、低收入家庭等,能夠增強社區的社會穩定性,減少社會動蕩對區域經濟的不利影響。這些都能夠為區域經濟創造更加穩健的發展環境,增強整體的經濟韌性。因此,提出假設H1。

H1:綠色金融發展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1.2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空間溢出效應

綠色金融延續了傳統金融的特質,是可持續金融的重要分支,能夠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首先,綠色金融創新技術具有流動性高、科學性強等特點,存在很強的空間溢出效應(印迪,2019;邵帥等,2022)。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通過加速綠色資金的流動,促進區域間的合作交流和資源溢出,從而降低了鄰近省份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資金流動風險,其影響逐漸輻射到周邊各省份進而提升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李蘇等,2023)。其次,綠色金融實踐在一個地區的成功應用可能產生知識傳播的效應。投資于環保和可持續技術的綠色金融項目在一個地區的成功實踐,往往會激發技術創新的動力,推動更多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這些成功案例可能被周邊地區或其他地區所學習和借鑒,促進環保技術的傳播與共享,加速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區域間的合作與經驗共享有助于各地區共同解決環境和經濟問題,提高區域經濟的韌性。再次,綠色金融的發展可能帶動相關環保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鏈擴散效應。一個地區的綠色金融投資于某種清潔能源產業,可能會吸引周邊地區的企業擴大對相關產業鏈的投資,形成區域范圍內產業鏈的聯接,這種產業鏈擴散效應將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進而提高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韌性(張躍勝等,2022)。最后,綠色金融的成功實踐會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資。一地區在綠色金融的催化下,形成的綠色金融項目和綠色企業往往會增加該地區的吸引力,成為外部投資的熱點;這種投資吸引力不僅影響周邊地區,還可能吸引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金,從而進一步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韌性提升。

綜上所述,綠色金融的區域發展間呈現強烈的正向外溢效應,將這種空間溢出效應納入考慮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理論框架變得尤為必要。因此,提出假設H2。

H2:綠色金融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有著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

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空間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3.2研究方法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首先,本文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其次,選取適當的空間權重矩陣;最后,選取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考察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非線性關系,以彌補普通回歸忽略了空間效應和非線性影響的不足。

3.2.1空間自相關檢驗

為更好地判斷在空間范圍內某些變量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度以及存在怎樣的相關度,需要對模型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對于空間自相關性檢驗,主要有三種常用的方法:莫蘭指數(Morans I)、吉爾利指數(Gearys C)和熱點分析(Getis-Ord G)。吉爾利指數與莫蘭指數的方法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吉爾利指數具有不同的交叉分子項,前者是比較對相鄰空間的樣本值與均值偏差的乘積,后者是比較相鄰空間樣本值的差。后者的數學期望恒為定值,相比之下,前者更易受樣本容量及數值和空間矩陣權重的影響,因此莫蘭指數的統計量更優。熱點分析與吉爾利指數、莫蘭指數略有不同,它是比較相鄰空間樣本值的乘積,只能通過距離權重矩陣的方法定義鄰近空間位置;雖然熱點分析可以很好地判斷相鄰空間的極端區域,但它對于判斷空間負相關性不具有明顯顯著性。因此,學術界一般使用莫蘭指數進行空間自相關性檢驗,計算過程如式(1)所示。

3.3變量選取及說明

本文選取區域經濟韌性作為被解釋變量、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作為解釋變量,選取區域人力資源、空間品質、對外貿易、創新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以提高實證結果的準確度。

3.3.1被解釋變量

本文使用的區域經濟韌性概念主要借鑒Boschma(2015)的論述,即我國經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區域經濟恢復到原來的增長路徑上的能力;區域經濟韌性指標參考借鑒陳奕瑋等(2020)的處理方式,以各省份實際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增長率為基準,計算各省份每年實際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與該省份200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之差,差值越大則代表省份的經濟韌性越強。

3.3.2解釋變量

依據《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①對綠色金融概念的界定,并借鑒李蘇等(2023)的計量方法,本文構建了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碳金融5個一級評價指標,并運用熵值法進行測度。其中,綠色信貸指標由高耗能工業利息占比進行指代,預期符號為負;綠色投資指標由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地區生產總值進行指代,預期符號為正;綠色保險指標由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收入/總保費收入進行指代,預期符號為正;綠色證券指標由高耗能行業市值占比進行指代,預期符號為負;碳金融指標由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區生產總值進行指代,預期符號為負。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3.3控制變量

為進一步提高模型準確性,本文選取區域人力資源、區域空間品質、區域對外貿易、區域創新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人力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影響區域經濟韌性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為衡量指標,并取對數(汪彬等,2022c)。空間品質采用各省份的人均貨運量作為代理變量,并進行了取對數的處理(張振等,2021b)。對外貿易采用各省份外商投資企業貨物進出口總額占該省份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方法衡量,外商直接投資指標數值越大,開放水平越高,同時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程度也越高(汪彬等,2022b)。創新水平通過各省份財政科研的支出投入強度測算,主要計算方法是各省份財政科研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的比重,區域創新水平的數值越大則表示該區域技術創新水平越高(張振等,2021a)。

4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了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萬得數據庫(Wind)、CEIC數據庫、EPS數據庫(Easy Professional Superior)和相關年份的《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年鑒》《中國保險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對于個別年份缺失的數據,采用相近年份數據線性插值替代。2021年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5經驗性結果

基于上述研究假設與變量的選擇,本文使用Stata15.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綠色金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進行實證研究。

5.1空間自相關的結果

為檢驗區域經濟韌性與綠色金融的空間相關性,本文通過Stata15.0軟件測算出二者的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值,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統計結果,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區域經濟韌性與綠色金融的全局莫蘭指數絕大多數高于0.31,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5.2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

通過隨機效應檢驗、固定效應檢驗以及似然比檢驗(likelihood ratio test)、沃爾德檢驗(Wald test)等多種計量檢驗方法,最終確定選擇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后續分析。

5.2.1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回歸分析

隨機效應是一個群體概念,代表了一個分布的信息和特征。而對固定效應而言,所做的推斷僅限于幾個固定的(未知的)參數。引入隨機效應能夠使個體觀測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以用來擬合非獨立觀測的數據。因此,在對空間模型進行比較前,需要檢驗使用固定效應的準確性。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結果顯示:第一個F檢驗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個體固定效應顯著;第二個F檢驗也通過顯著性檢驗,即整體固定效應顯著。因此,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

5.2.2比較三種空間計量模型

上述固定效應下,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回歸結果表明應當使用固定效應進行后續分析。在時空雙固定效應下,本文對比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誤差模型、空間杜賓模型三種空間計量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空間杜賓模型的對數似然值、R2值均高于空間誤差模型與空間滯后模型,且空間杜賓模型的個體固定效應在隨機誤差項中的比例與個體效應的特異誤差通過檢驗,即應當選擇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后續的分析。為了驗證使用空間杜賓模型的正確性,此時需進一步通過似然比檢驗和沃爾德檢驗來判斷空間杜賓模型是否會簡化為空間誤差模型或空間滯后模型。

普通面板似然比檢驗和沃爾德檢驗如表6所示。

根據表6結果,沃爾德檢驗對應的空間滯后檢驗數值為52.81,似然比檢驗對應的空間滯后檢驗數值為57.62,沃爾德檢驗對應的空間誤差檢驗數值為55.03,似然比檢驗對應的空間誤差檢驗數值為66.38;似然比檢驗和沃爾德檢驗對應的空間誤差檢驗、空間滯后檢驗均可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空間杜賓模型簡化為空間誤差模型或空間滯后模型的原假設,這也更加驗證了使用空間杜賓模型的正確性。

5.3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Fisher等(2010)、杜之利等(2021)研究表明,空間計量模型所得的系數并不能直接反映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空間效應。為進一步分析計量模型的空間效應,本文借鑒汪彬等(2022a)的研究進行后續分析。

5.3.1總體估計結果與分析

基于空間杜賓模型各解釋變量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如表7所示。根據表7可知,解釋變量綠色金融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系數分別為0.38和0.31,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意味著本區域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每提高1%,就能促進本區域經濟韌性提高0.38%,促進周邊區域經濟韌性提高0.31%。這也表明綠色金融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本區域經濟韌性的提高,也能夠對周邊區域經濟韌性產生正面影響,即能夠跨區域提升經濟韌性,從而驗證了假設H1和假設H2。根據實證結果,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鼓勵金融機構更多地投資綠色項目,有效約束區域金融行業進行高風險投資,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降低金融行業風險。因此,在面對外部沖擊時,地區金融業有更強的抵御能力,并且能夠有效延緩沖擊的蔓延。同時,由于各區域之間的聯通、政策的傳導作用與示范作用,綠色金融的發展還具有溢出效應,能夠促進區域間的合作與經驗共享,在一個地區取得的綠色金融成功實踐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進而提升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

在控制變量方面,人力資源的系數在總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情況下,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系數均為正數。這是由于人力資源越豐富,則當地的自主發展能力與國際競爭力越強,因此可以提高本區域與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空間品質的系數在直接效應下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但是在間接效應下未能通過檢驗,說明空間品質只能對本區域產生正面影響而無法對周邊區域產生溢出效應。由于空間品質代表著本區域基礎交通設施、運輸鏈和交通管理水平,這些要素在區域間差別甚大,且只能為本區域內的經濟運轉提供便利,無法對周邊區域產生間接效應,因此,僅能夠提高本區域的經濟韌性。對外貿易的系數在間接效應和總效應下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但是在直接效應下沒能通過檢驗,說明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對周邊區域產生溢出效應,對本區域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不夠顯著。區域創新水平的系數在總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下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系數均為正數,分別為0.39、0.23和0.16。技術進步對于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是長期且高效的,而創新又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因此區域創新水平越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越強,區域經濟韌性也就越強。

5.3.2分區域估計結果——異質性分析

由于我國地域較廣,且各省市的基本情況都有所不同,因此,為避免各區域間的異質性所產生的誤差,有必要進一步將30個省份按照地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區分別進行研究,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根據表8可以發現,綠色金融對東部各省市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最強,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且綠色金融的間接效應也存在相同的趨勢。這表明就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而言,發達地區比欠發達地區更為顯著。產生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有四個方面的解釋:第一,較發達地區的金融環境更優越,金融業發展水平更高,對金融資源的利用更高效;第二,較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更豐富,聚集了更多的優秀人才,當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更強;第三,較發達地區對外商投資的利用更有效,制度更完善,對外貿易造成的擠出效應更小;第四,較發達地區擁有龐大的高素質創新科研團隊,可以提升區域的創新能力。

5.4穩健性檢驗

為了使模型更具說服力,結果更可靠,本文嘗試進行穩健性檢驗。

5.4.1更換空間權重矩陣

空間權重矩陣是空間計量模型的核心要素,不同的空間權重矩陣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上文選用地理距離空間權重矩陣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提高空間計量模型的精準度,本文選用不同的空間權重矩陣進行穩健性檢驗。

本文參考汪彬等(2022b)的做法,選用二元鄰接空間權重矩陣進行穩健性檢驗。該空間權重矩陣的構建公式如式(7)所示。

式(7)中,若省份i和省份j在空間上相鄰,則空間矩陣的權重為1;若省份i和省份j在空間上不相鄰,則空間矩陣的權重為0。

二元鄰接空間權重矩陣下空間計量模型的效應分解如表9所示。

根據表7與表9的結果,可以發現:在二元鄰接空間權重矩陣中,綠色金融空間效應的系數符號均未發生變化,且顯著性水平基本相同;其他控制變量空間效應的系數符號未發生明顯變化,且顯著性差異較小。綜合而言,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實證分析結果是穩健的、可靠的。

5.4.2內生性問題分析

在計量回歸分析中,如果解釋變量與擾動項存在一定的關系,則會產生內生性問題,進而使得統計結果不準確。鑒于本文已經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因遺漏相關變量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但是,并不能解決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的雙向因果內生性問題,可能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會影響區域經濟韌性的提升,同時區域經濟韌性的提升也會對綠色金融發展水平產生影響。工具變量法可以有效解決內生性問題,相對于兩階段最小二乘(Two-stage Least Squares, 2SLS)法,廣義矩估計(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方法可以針對異方差進行穩健估計,本文參考Vega等(2017)的研究,運用工具變量法中的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SGMM)方法來解決內生性問題。同時,借鑒韓峰等(2020)的做法,選取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韌性、解釋變量綠色金融的時間滯后項的兩期變量作為工具變量進行估計。基于系統廣義矩陣估計檢驗的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如表10所示。

表10結果顯示,AR(1)統計量的P值小于0.10,但AR(2)統計量的P值大于0.10,因此,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不拒絕擾動項的二階差分存在自相關的原假設;過度識別檢驗(Sargan test)P值大于0.20,因此,在20%的顯著性水平上不拒絕所選取的工具變量是聯合有效的原假設。同時,對比表5與表10中空間杜賓模型的回歸結果,除了人力資源變量的顯著性有所下降,解釋變量和其他控制變量的符號以及顯著性水平均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可見,本文運用工具變量法中的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并選取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韌性、解釋變量綠色金融的時間滯后項的兩期變量作為工具變量來解決內生性問題是合理的,估計結果也是穩健的。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將普通面板回歸模型與空間效應模型相結合,實證分析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熵值法測度綠色金融發展水平,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檢驗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空間溢出效應及其非線性影響效應,為發展綠色金融、提升區域經濟韌性提供決策支撐。

6.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了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并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從總體層面來看,綠色金融不僅可以提升本區域的經濟韌性,也可以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對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產生積極影響。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系數分別為0.38、0.31,且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綠色金融能夠鼓勵金融機構更多地投資于綠色項目,有效約束區域金融行業進行高風險投資,從而使本區域獲得更強的經濟韌性,因此在區域面對經濟外部沖擊與內部危機時,能有效延緩沖擊的蔓延與持續。同時,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傳導作用與示范作用下,能夠促進區域間的合作與經驗共享,進而有效影響周邊區域的經濟韌性,帶動周邊區域金融業規范投資。

第二,分區域來看,就綠色金融產生的促進作用而言,東部地區比中西部地區更顯著,這是由我國各區域基本條件長期存在的差異性所引起的。具體而言,在東部地區,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總效應系數為0.68;在西部地區,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總效應系數為0.41。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也是我國教育資源和高層次人才相對豐富的區域,擁有眾多知名學府和科研院所。而中西部地區疆域遼闊,各類基礎設施和金融制度的建設整體而言落后于東部地區,因此中西部地區各類信息傳遞更慢,信息不對稱現象更顯著,交易成本也更高。同時,中西部地區還存在著制度建設落后、外商投資利用率低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相比之下,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制度建設、人員管理、高素質人才儲備整體而言都更具有優勢,因此,綠色金融在東部地區發展得更好,提高了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

6.2討論

根據研究結論,結合同類現有文獻結論進行對比討論,探討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領域的創新和拓展。

(1)通過空間自相關檢驗發現,綠色金融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自相關性,這與李蘇等(2023)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表明利用空間計量模型考慮空間因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通過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結果,本文得出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表明綠色金融在區域經濟韌性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綠色金融的發展與區域經濟韌性的提升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聯,即隨著綠色金融的增加,區域經濟的韌性也相應增強,這與楊淦喬(2022)進行普通面板回歸的結論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本文將空間因素納入模型中,并驗證發現綠色金融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具有空間溢出效應,這是普通面板回歸模型無法解釋的。

(3)通過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發現,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這與姚登寶(2023)研究結論一致。此外,提高空間品質、加強對外貿易、提升創新水平都能提高區域經濟韌性。

相對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在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的探討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結合區域經濟韌性的空間相關性方面進行了拓展。通過運用空間杜賓模型,研究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空間溢出效應的作用路徑,進一步豐富了對綠色金融和經濟韌性相互影響關系的空間視角研究。這種空間分析方法不僅拓展了綠色金融與經濟韌性關系的認識,還為了解不同地區間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差異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釋。第二,發現了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存在區域異質性,并為制定針對性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撐。相較于過去大多數學者僅簡單研究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之間的總體關系,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的差異會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意味著針對不同區域的政策應該考慮其特定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以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韌性的提高。第三,在方法上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討論,增強了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通過使用更換空間權重矩陣、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韌性、解釋變量綠色金融的時間滯后項的兩期變量作為工具變量,對研究結果進行了驗證和補充。相對于已有文獻,研究方法更為全面,所得結論更具備可信度和說服力。

本文對綠色金融進行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由于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僅選取了省級層面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未能涵蓋更細粒度的縣域數據,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進一步獲取更具細節的縣級數據,從而更全面地了解綠色金融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和作用。第二,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工具的相關數據缺乏權威性的機構統計,因此在評估各省份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時,采用了部分相關指標來替代,這可能導致在評估綠色金融水平時存在一定的誤差和不準確性。為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未來可以積極探索和建立更可靠的綠色金融數據來源和統計體系。第三,由于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在構建綠色金融指標體系時未將一些重要的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基金等納入考慮,這可能導致指標體系的不全面和偏頗,未能完整反映綠色金融的全貌。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更加細致地考慮不同類型的綠色金融工具,以更好地評估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

6.3政策啟示

綠色金融是傳統金融綠色化,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能夠顯著提高經濟韌性。對外開放、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對提高區域經濟韌性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結合本文的研究結果和結論,提出四點政策啟示。

第一,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合作。一方面,借鑒和引進國際綠色金融的先進理念、經驗和技術,參與國際組織、論壇、平臺,推動我國的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相協調一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加強對外綠色金融投資,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綠色發展,減少污染排放,推動區域和全球的綠色轉型,從而提高經濟韌性。

第二,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綠色金融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解決傳統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信用缺失、成本高昂等問題,以提高綠色金融的數據采集、分析、共享和應用能力,降低綠色金融的成本和風險,從而提高綠色金融的效率和效果。同時,要加強綠色金融的制度創新,根據我國國情和市場特點,探索和實踐適合我國的綠色金融政策和機制,打造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品牌。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綠色金融的發展,建立綠色金融區塊鏈平臺、綠色金融創新示范區等,推動經濟的韌性提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綠色金融模式。

第三,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首先,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包括完善綠色金融標準、信息披露、風險管理、激勵機制等基礎設施,以提供支持和保障綠色金融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其次,要增加綠色金融供給和需求,激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業務,推動綠色產業和項目的發展,并引導企業和個人增加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形成綠色金融市場的良性循環。再次,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新技術和市場需求,設計出符合國情和客戶需求的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交易等,以滿足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綠色需求。最后,要提高綠色金融的效率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損失,使綠色金融不僅實現環境效益,還能帶來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第四,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的教育體系。首先,將綠色金融相關內容納入各級各類教育課程,培養具有綠色理念、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強綠色金融的專業培訓,提供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培訓課程,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水平。再次,還應拓寬綠色金融的人才渠道,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入綠色金融領域,并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的人才激勵機制。最后,要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廣泛宣傳綠色金融的理念、意義、作用、案例等內容,提高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和責任感,增加其對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和偏好。通過加強人力資源建設,綠色金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對經濟韌性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陳庭強,張情,劉夢,等.環境規制下綠色金融驅動產業綠色發展的實證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2(03):76-94, 114.

陳奕瑋,吳維庫.產業集聚、技術溢出與城市經濟韌性[J].統計與決策, 2020, 36(23):90-93.

鄧九生,王一凡.綠色金融促進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嗎?——來自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證據[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03):19-34.

董小紅,周雅茹,曾琦.企業金融化、內部控制與可持續發展能力[J].科學決策, 2022(01):32-50.

杜之利,蘇彤,葛佳敏,等.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碳匯及其空間溢出效應[J].經濟研究, 2021, 56(12):187-202.

韓峰,陽立高.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如何影響制造業結構升級?——一個集聚經濟與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綜合框架[J].管理世界, 2020, 36(02):72-94, 219.

金筱霖,王晨曦,張璐,等.數字賦能與韌性治理雙視角下中國智慧社區治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 2023, 41(01):90-99.

李蘇,郭遠通,司寶靜.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機制研究——基于空間溢出效應與門檻效應的經驗分析[J].林業經濟, 2023, 45(05):53-74.

劉鳳根,廖昭君,張敏.中國區域金融風險的空間分布及演化特征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22, 38(04):66-84.

羅良文,馬艷芹.“雙碳”目標下產業鏈韌性提升的機理、挑戰及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 2023(06):85-96.

馬駿.論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J].金融論壇, 2015, 20(05):18-27.

孟維福,劉婧涵.綠色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應與異質性分析——基于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視角[J].經濟縱橫, 2023(07):100-110.

邵帥,范美婷,楊莉莉.經濟結構調整、綠色技術進步與中國低碳轉型發展——基于總體技術前沿和空間溢出效應視角的經驗考察[J].管理世界, 2022, 38(02):46-69, 4-10.

宋金燕.綠色金融對經濟韌性的空間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 2023.

汪彬,劉曉陽,古晨光,等.創新要素對綠色經濟的影響及空間效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22a, 36(08):1-12.

汪彬,劉曉陽,李佳杰,等.工業集聚、金融集聚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及空間效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 2022b, 41(08):126-133.

汪彬,陽鎮,陳洋毅,等.綠色經濟效率影響機制[J].上海經濟研究, 2022c, (06):62-77.

王永貴,高佳.新冠疫情沖擊、經濟韌性與中國高質量發展[J].經濟管理, 2020, 42(05):5-17.

謝泗薪,孫敏,秦皓.綠色物流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差異及引領戰略構建——基于韌性經濟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 2022, 36(09):17-31.

徐圓,鄧胡艷.多樣化、創新能力與城市經濟韌性[J].經濟學動態, 2020(08):88-104.

徐圓,張林玲.中國城市的經濟韌性及由來:產業結構多樣化視角[J].財貿經濟, 2019, 40(07):110-126.

楊淦喬.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J].中國外資, 2022(12):36-38.

楊淦喬.綠色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 2023.

姚登寶,王曉曼,姚玉悅.綠色金融發展對中國宏觀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 2023, 35(01):13-26.

印迪.金融集聚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 2019(10):72-78.

詹小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實踐與制度創新[J].宏觀經濟管理, 2018(01):41-48.

張秀艷,白雯,鄭雪.我國區域經濟韌性的關聯識別與演化特征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 61(01):90-101, 237.

張學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區域比較分析[J].財經研究, 2007(08):51-63.

張永亮,惠冰潔.綠色金融政策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3(06):112-127.

張躍勝,張寅雪,鄧帥艷.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與城市經濟韌性——來自全國278個地級市的經驗考察[J].南開經濟研究, 2022(12):150-168.

張振,李志剛,胡璇.城市群產業集聚、空間溢出與區域經濟韌性[J].華東經濟管理, 2021a, 35(08):59-68.

張振,趙儒煜.金融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 2021b, 43(03):89-97.

趙曉春,龍來春,周瑛.綠色金融、政府干預與區域碳排放效率[J].統計與決策, 2023, 39(10):149-154.

周肖肖,賈夢雨,趙鑫.綠色金融助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演化博弈動態分析和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23(06):43-61.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 [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05):733-751.

Du J, Song M, Shen Z, et al.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ing in facilitating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energy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arket reforms [J]. Energy Economics, 2023, 120:106595.

Ernstson H, Leeuw S E, Redman C L, et al. Urban transitions:On urban resilience and human-dominated ecosystems [J]. Ambio, 2010, 39(08):531-545.

Fischer M M, Getis A.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Software too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Heidelberg:Springer, 2010.

Foster K A.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 [Z].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rkeley working paper, 2007, 14.

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01):1-42.

Vega S H, Elhorst J P. Regional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A time-space recursive modelling approach with endogenous regressors [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2017, 12(2-3):138-160.

Wang M. Effects of the green finance policy on the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3, 189:122333.

Yu B, Liu L, Chen H. Can green finance improve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green enterprises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23, 88:1287-1300.

Zhang G, Guo B, Lin J. The impact of green finance on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23, 58: 104578.

Zhao S, He X, Faxritdinovna K U. Doe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matter in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Mediating role of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J]. Renewable Energy, 2023, 214:350-358.

(責任編輯康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色婷婷在线播放| 香蕉伊思人视频|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不卡网|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91人妻在线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va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性欧美精品xxxx|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婷婷综合亚洲| 青青久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国产系列|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综合网站|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99性视频| 在线色综合|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香蕉|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深爱婷婷激情网| 天天色综网| 91丝袜在线观看|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