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

2023-03-24 17:46:09馬永強張孫博文武耀杰梁晶璇郜玲云陳佑成
林業經濟 2023年9期
關鍵詞:價值觀國家環境

馬永強 張孫博文 武耀杰 梁晶璇 郜玲云 陳佑成

摘要:生態旅游是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是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選取武夷山國家公園游客作為研究對象,從敬畏感角度出發,將地方依戀和生態價值觀引入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研究中,基于武夷山國家公園386名游客的問卷數據,采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對游客親環境行為進行直接效應、中介效應及異質性分析檢驗。研究結果表明:(1)敬畏感、地方認同、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其路徑系數分別為0.47、0.37、0.92,表明既要重視游客對大自然的敬畏,又要提高游客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和樹立生態價值觀;(2)敬畏感能夠通過生態價值觀和地方認同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表明地方認同和生態價值觀是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在敬畏感向游客親環境行為轉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游客年齡能夠調節敬畏感對親環境行為和地方認同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表明要重視游客年齡因素對親環境行為帶來的影響。文章探討了敬畏感、生態價值觀對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理,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家公園研究的理論體系,應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拓展了游客親環境行為研究方法的應用。這既為深入探討國家公園旅游的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內在驅動機制提供新思路,也為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國家公園;敬畏感;地方依戀;親環境行為;生態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X36;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9-077-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對鄉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編號:23BGL320),福建省財政廳委托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特色產業強鎮發展路徑研究”(編號:KLE21002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we on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aking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

MAYongqiang1ZHANG-SUN Bowen1WU Yaojie1LIANG Jingxuan2GAO Lingyun1CHEN Youcheng1

(1 College of Digital Econom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Quanzhou 362400;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Abstract:Eco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but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reen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 to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This paper selected tourists in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troduced the place-attachment and ecological values into the research about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we. After collecting 386 questionnaires data, the paper used the ordered-probit model to test the direct effect, mediating effect and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the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Awe, place identity and ecological valu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with path coefficients of 0.47, 0.37 and 0.92, respectively. It showed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ourists awe of nature, but also improve tourists sense of identity to national parks and establish the sense of ecological values.(2)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ecological values and place identity, awe could indirectly influence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identity and ecological value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sense of awe into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3)Tourists age could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awe on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place identity on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dicating that it wa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age on pro-environmental bahavior.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we and ecological values on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national parks, which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ordered-probit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provide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inner driving mechanism of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national park tourism, and also provide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Key Words:national park;awe;place attachment;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ecological values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資源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的自然保護區模式不再適合新時代生態保護發展的需求(張茂莎等,2022)。因此,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路徑之一(耿松濤等,2022)。我國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崔瑋,2017)。生態旅游是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著力點,不少旅游者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中自發地表現出尊重自然的親環境行為。親環境行為是指將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有意識地降到最小化的行為(李文明等,2020)。在旅游研究中,游客親環境行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對生態環境及其要素所作出的一系列親善行為(李文明等,2019)。游客親環境行為是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關鍵性活動。本文認為游客親環境行為是指旅游者在國家公園內對生態環境及其要素所作出的一系列親善行為,其產生不僅能夠規范游客在國家公園旅游過程中的行為,減緩對生態環境的沖擊,而且能夠有效降低環境保護的成本,促進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本文以武夷山國家公園386名游客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對國內外國家公園和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評述,發現當前相關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基于“認知-情感-意動”理論,對敬畏感、地方依戀、生態價值觀三者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內在機理進行理論分析;再次,參考前人成熟量表,設計研究問卷并發放,基于調研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同時,運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ordered-probit model),對游客親環境行為進行直接效應、中介效應及異質性分析進行實證檢驗;最后,基于實證分析結果總結相關結論,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啟示。

本文具有兩點創新:(1)研究理論上,已有研究主要是從環境知識、環境敏感性、地方依戀等角度探討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然而,在國家公園旅游情境下,敬畏情緒、生態價值觀更貼合國家公園的生態價值和現實特征,因此,本文選取“敬畏感”和“生態價值觀”等維度,以豐富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研究視角。(2)研究方法上,現有研究關于游客自身因素對其行為產生的影響關注并不多,而本文不但進行了傳統研究中的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檢驗,還引入異質性分析,通過控制性別、年齡、收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國家公園旅游的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內在驅動機制,并總結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2文獻回顧與評述

本文探討了游客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作用機理,主要對國家公園、親環境行為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性梳理,以期為理論構建提供堅實基礎。

2.1關于國家公園的研究

國家公園最早誕生于美國,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相關研究問題也吸引了全球學者關注(盧琦等,1995)。國內外學者關于國家公園相關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研究視角。張朝枝(2017)從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視角出發,指出在經營機制改革過程中,必須優化國家公園門票收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建立起以資質準入為基礎條件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制度。而Zhou等(2023)從生態補償視角出發,以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為研究對象,探討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和補償標準,對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此外,Mels(2002)探討了瑞典國家公園在過去和現在的“官方”空間,并追溯了修辭調解以確保公園空間歸化和國有化的方式。

第二,研究理論。林明鑫等(2020)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綜合分析了以管理部門、投資公司和社區居民為代表的國家公園旅游主要利益相關者,提出了優化國家公園體制的建設戰略。孫倩等(2022)基于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探討普達措國家公園發展自然教育類生態體驗的策略。

第三,研究方法。Kang等(2021)使用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基于中國國家森林公園調查數據,建立游客滿意度與休閑屬性的功能關系,研究發現,娛樂屬性能為游客帶來大量的旅游福利,而旅游擁堵則對游客滿意度產生負效應。曹輝等(2023)利用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法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平臺數據,測算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全周期的旅游碳足跡和不同土地類型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能力。馬思靜等(2023)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研究對象,基于扎根理論方法對國家公園社區適應性協同治理機制進行探討。

2.2關于親環境行為的研究

游客作為國家公園旅游活動中的行為主體,對旅游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游客親環境行為作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關鍵性活動,隨著國家公園旅游研究的深入,也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國內外學者關于親環境行為相關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研究視角。Halpenny(2010)通過以加拿大皮利角國家公園為案例地,探討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與地方依戀之間的影響,從而為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當國家公園為生態旅游的游客活動提供場所的同時,也同樣被游客不文明行為所影響。因而,徐洪等(2023)從旁觀者的視角出發,探究他人不文明行為與道德認知對于環境態度與親環境行為間的影響。

第二,研究理論。張茜等(2018)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案例地,基于“認知-情感-態度”理論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徐洪等(2023)基于社會認知理論探討了國家公園游客環境態度與親環境行為關系。此外,Sharma等(2020)基于價值-信念-規范(Value-Belief-Norm, VBN)理論,以游客游覽印度國家公園為案例進行實證研究,為政策制定者提出具體建議。

第三,研究方法。當前,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還是探討親環境行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尹長禧等,2023;Zhang et al., 2023)。隨著大數據分析的流行,文本分析法(Esfandiar et al., 2022)也逐漸得到學者們的認可。此外,隨著方法應用的多元化,混合研究方法正逐漸被親環境行為研究的學者們所采用(Zhang et al., 2019)。

2.3文獻述評

綜上,現有研究中,國家公園的相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生態治理(Zhou et al., 2023)、制度改革(張朝枝,2017)與可持續發展(林明鑫等,2020)等視角,為探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提供了較好的研究基礎。但是,游客作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相關研究仍有待豐富,現有研究普遍關注了游客重訪意愿(Chang, 2014)和生態補償支付意愿(趙玲等,2021),并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作了一系列研究。此外,敬畏感能夠促使游客產生特定的認知和行為傾向,現有研究也進一步表明敬畏感能夠促進游客文明旅游行為意向的產生。但是,現有親環境行為研究大多忽視了敬畏感對于游客親環境行為觸發機制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基于認知-情感-意動理論,從游客個體與環境因素交互的角度出發,在現有基礎上,選取影響敬畏感、生態價值觀、地方依賴等核心因素,構建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制模型,運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深入剖析游客親環境行為作用機理,以期豐富國家公園的研究視角,為促進我國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就推動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而言,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促進國家公園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游客作為國家公園旅游的參與者,其一舉一動都關乎著國家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究游客親環境行為,并提出國家公園優化管理方案,有利于激發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業活力,加快推動國家公園建設。

3.1理論分析框架

在個體行為研究中,認知-情感-意動理論大多應用于實證研究,該理論指出,認知、情感、意動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交互作用,三者間共同構成了態度(盧東等,2022),該理論維度的構成要素為本文提供了一定理論框架和思路。通過總結現有文獻,本文認為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情境下,認知階段主要包括了游客對國家公園客觀屬性的認知,也包括了游客對于自身需求的認知,而敬畏感是兼具游客對國家公園客觀屬性認知和自身情感認知的重要維度(陳武強等,2021)。因此,也可以認為,游客會對國家公園所營造氛圍等客觀屬性進行感知,進而形成知覺,從而基于自身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對敬畏認知的心理需求進行判斷,最終形成對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情緒和感受。而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中游客的情感有很多類型,但本文所聚焦的是游客的生態價值觀和地方依戀。正如滕玉華等(2022)所指出,生態價值觀對于促進人的親環境行為產生起到重要的中介影響。程文謙等(2021)等研究發現,旅游者親環境行為的形成機制過程中,還將受到地方依戀的中介作用。因此,基于認知-情感-意動理論,在國家公園旅游發展進程中,游客通過對國家公園多領域的敬畏感知,進而影響其對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行為態度。同時,敬畏感能夠通過地方依戀和生態價值觀的中介作用,間接有效提高或降低游客的親環境行為,而后推動或阻礙國家公園游客對環境保護的支持。簡言之,游客在國家公園游覽過程中,敬畏感是游客的認知階段,會強化或弱化游客的生態價值觀和地方依戀(情感階段),進而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意動階段),運用該理論有利于明晰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形成機理。

3.2研究假設

本文在現有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敬畏感為解釋變量,生態價值觀和地方依戀為中介變量,游客親環境行為為被解釋變量的理論模型,從而進一步分析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的作用機理。

3.2.1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敬畏感反映了人們面對自然奇觀和非凡的人類行為等事件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Keltner et al., 2003)。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生態旅游情境下游客親環境行為的誘發機理和影響因素是近年來旅游研究的熱點議題之一(徐洪等,2021),其中敬畏感是與游客行為的產生具有高度相關的重要心理變量之一。本文根據認知的產生過程,并結合國家公園的現實情境,認為敬畏感是當游客在面對國家公園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對大自然所產生的情緒。游客通過不同渠道獲取國家公園的相關信息后,會將其逐漸轉化為知識儲備,并形成對國家公園的敬畏認知。

同時,現有關于敬畏感與親社會行為間關系的相關研究充分證明了隨著敬畏感被喚起,個體會更加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慈善活動(Rudd et al., 2012)、參與更多的助人行為(Prade et al., 2016)及更強的捐贈意愿等。此外,敬畏感還可以增加游客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度,促使游客自覺產生親環境行為,以保護景區生態環境不受旅游活動的破壞(Robina-Ramírez et al., 2020;牛璟祺等,2022)。如李慧等(2021)提出敬畏感促使游客產生特定的認知和行為傾向。同時,孫穎等(2020)采用回憶書寫等范式激發敬畏,探討考察敬畏與親環境行為意向的關系,研究表明敬畏有助于個體的親環境行為的產生。此外,Zhao等(2022)構建關于社區居民環境責任行為意向的理論模型,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證明敬畏對環境責任行為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游客對國家公園相關知識的積累會強化其敬畏感這一認知,進而來影響其親環境行為的產生。因此,提出假設H1。

H1:敬畏感能夠正向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

3.2.2地方依戀對敬畏感和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中介作用

地方依戀是指人和特定地方之間所具有的情感或情感聯系(Xu, 2016),是環境心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多學科所關注的重點方向(賈衍菊等,2023)。有學者指出,地方依戀分為地方認同和地方依賴兩個維度(陳怡夢等,2022)。其中,地方認同更加強調個人與地方在價值觀等方面的結合,屬于情感性依戀;而地方依賴是個人對地方資源的需求,屬于功能性依戀(許振曉等,2009)。此外,現有研究表明,地方依賴能夠正向影響地方認同(唐文躍等,2008)。因此,本文結合前人觀點,將地方依戀分為地方認同和地方依賴兩個維度,其中,地方依賴會對地方認同產生正向影響。

地方依戀主要體現在人與地方之間的相互作用(陳武強等,2021),基于“認知-情感-意動”理論可知,游客從體驗中獲得的是其所特有敬畏屬性的認知,因而游客的依戀感受到其敬畏水平的影響。這一觀點與Coghlan等(2012)相關研究一致,他指出因環境所激發的敬畏情緒能夠強化游客記憶,促使產生戀地情結和地方感。同時,現有研究表明,地方依戀是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影響中的一個重要中介變量。游客的敬畏情緒會強化其與周圍環境的聯系,促使其產生強烈的地方感并形成地方依戀,并最終作用于游客親環境行為(李慧等,2021)。祁瀟瀟等(2018)驗證發現,敬畏情緒對地方依戀存在直接影響,并能夠通過地方依戀間接影響環境責任行為的產生。此外,程文謙等(2021)基于旅游環境契合度理論,通過對武陵源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表明地方依戀能夠促進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綜上所述,游客對國家公園的敬畏感能夠正向影響地方依戀,進而正向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由于在地方依戀兩個維度中,地方依賴會正向影響地方認同,因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游客的敬畏感能夠激發其產生依賴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并在鏈式中介作用的作用下最終促進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因此,提出假設H2a至H2e。

H2a:地方認同能夠正向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

H2b:地方依賴能夠正向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

H2c:地方認同在敬畏感與游客親環境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H2d:地方依賴在敬畏感與游客親環境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H2e:地方認賴、地方依同在敬畏感與游客親環境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3.2.3生態價值觀對敬畏感和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中介作用

個體對客觀事物存在意義及重要性的看法被稱為價值觀(徐菲菲等,2016)。價值觀是指導個體行為產生的最基本準則,對個體行為決策的產生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段正梁等,2021)。而生態價值觀被認為是個體關于生態環境的內涵、重要性的評價(彭雷清等,2016)。馮留建等(2020)指出,生態價值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化基礎,更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能夠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臺階。現有關于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行為影響研究主要聚焦在游客的環境態度(Weng et al., 2023)、環境認知(Cao et al., 2022)等因素對游客行為的影響,而從個體動機視角去探究游客行為影響機理的相關研究較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生態價值觀早已融入人們的價值觀體系,并在無形中指導著人們的行為(金紅燕等,2022)。此外,李倩娜等(2018)為分析生態價值觀、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之間的影響機理,構建了理論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生態價值觀對游客消費行為有正向作用。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情境下,生態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游客敬畏認知所形成的,作為驅動游客行為產生的內在要素(陳閣芝等,2023),生態價值觀能夠有效強化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形成環境意識和環境態度,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自覺地踐行親環境行為。因此,提出假設H3a和H3b。

H3a:生態價值觀能夠正向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

H3b:生態價值觀在敬畏感與游客親環境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3.3研究方法

基于前文研究可知,敬畏感通過影響生態價值觀、地方認同、地方依賴的傳導機制進而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因此,本文將采用概率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并借鑒溫忠麟等(2014)關于中介檢驗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3.3.1有序概率單位模型

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游客可能同時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并且這些外部因素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對游客所帶來的影響是其親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而該變量為連續型變量,且賦值為1~7的遞進關系,鑒于這類多值有序分類為被解釋變量,而有序概率單位模型能夠更好地擬合和估計結果,且更容易擬合更復雜的數據集,并提高估計結果的精確度的優勢(Mittal et al., 2016),本文選取有序概率單位模型考察各外部因素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該模型的基本形式如式(1)所示。

式(1)中,XW*表示不可觀測的潛變量,JW、RT、YL、JZ分別表示敬畏感、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和生態價值觀四個變量,X為控制變量,β0、β1、β2、β3、β4、β5為待估計系數,ε為擾動項。

3.3.2中介效應模型

根據理論框架,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不僅具有直接影響,還能夠通過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和生態價值觀的中介作用,進而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因此本文借鑒溫忠麟等(2014)、侯方淼等(2022)的中介效應模型,選取逐步回歸方法,以游客親環境行為為被解釋變量,敬畏感為解釋變量,檢驗在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和生態價值觀在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中起到的中介效應。因此,選取有序概率單位模型考察以地方認同為中介變量的影響機理,該模型的基本形式如式(2)至式(4)所示。

式(11)至式(14)中,XW*表示不可觀測的潛變量,JW、RT、YL分別表示敬畏感、地方認同、地方依賴三個變量,X為控制變量,β0、β1、β2、β3、β5為待估計系數,ε為擾動項。

3.4變量選取

研究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來自研究模型中5個維度,共23個題項。所有題項均采用7點李克特量表進行測量,范圍從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其中,敬畏感量表取自田野等(2015)的研究,地方依賴量表取自劉軍等(2019)的研究,地方認同量表取自Tonge等(2015)的研究,生態價值觀量表取自段正梁等(2021)的研究,親環境行為量表取自黨寧等(2021)的研究。所有的量表都結合國家公園實際情況進行了完善,英文量表經由專業人員翻譯成中文,從而確保問卷可靠性。第二部分由受訪者的背景信息組成。量表設計及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4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通過借鑒現有的成熟量表設計所需變量,并在此基礎上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案例點,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實地調研,對所獲取的數據并進行初步分析,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礎。

4.1數據來源

為保證調查樣本的廣泛性與代表性,2022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研究團隊前往武夷山國家公園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紙質問卷發放。此外,為最大程度上保障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在游客填寫問卷之前,團隊成員均會一一告知其本次調查是采用匿名填寫的形式,所獲得的所有數據均只用于學術研究。累計發放問卷450份,剔除了64份無效問卷,最后獲得有效問卷386份,有效率達85.80%。

4.2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對386份有效問卷的分析,對研究樣本偏度峰度計算顯示,數據偏度絕對值最大和最小分別為XW1(1.56)和YL2(0.62),小于3;峰度絕對值最大和最小的分別是XW1(2.48)和YL2(0.08),小于10,說明樣本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由表1可知,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均值在5.46~5.98之間,說明大部分游客對于保護環境具有較高意愿,該結果符合現實中國家公園游客對環境保護的意愿,但仍還有提升空間。其次,敬畏感的均值在5.51~5.67之間,該結果符合現實情境,說明當前國家公園旅游對于國家公園的敬畏感較高,游客愿意敬畏自然;此外,地方依賴的均值在5.20~5.59之間、地方認同的均值在5.48~5.73之間,地方認同和地方依賴均高于5,說明游客對于國家公園的認可度偏高,符合現實情境;再者,生態價值觀的均值在5.62~5.97之間,說明游客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觀,符合當前生態教育廣泛推廣的現實情境。

4.3樣本基本特征分析

樣本人口統計特征如表2所示。在本文獲取數據的有效樣本中,男性占比42.23%,女性占比57.77%,說明游客樣本中男性受訪者比例低于女性受訪者;樣本游客年齡主要集中在18~30歲和31~40歲,占比81.35%,表明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游客年齡偏小;此外,游客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1~6000元、6001~9000元和9001~12000元3個區間,分別占比22.80%、29.79%和20.47%,說明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游客的收入處于中高收入群體。整體來看,受訪對象以女性為主,偏年輕化,總體收入水平中等,較為符合當前國家公園游客的基本情況。

5經驗性結果

本文的經驗性結果部分主要討論兩項內容。一是驗證數據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二是運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對敬畏感等變量進行回歸處理,以探究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作用機理和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

5.1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保障本文模型參數的估計精度是準確的,通過使用SPSS 25.0軟件對模型中所有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如表3所示。模型所有研究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均處于3~6之間,進一步說明本文模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并不存在。

5.2模型估計結果

本文利用Stata 17.0軟件,采用有序概率單位模型進行數據分析,回歸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通過借鑒紀金雄等(2023)的模型對比分析方法,分別將敬畏感、地方認同、地方依賴、生態價值觀、游客親環境行為等指標變量引入模型,最終得到模型(1),并將各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同時納入回歸得到模型(2),以綜合考察各變量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由表4可知,模型的LR chi2值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R2達到可接受范圍,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模型(2)包含了本文中所重點關注的指標變量,解釋力更強,因此,本文主要根據模型(2)的估計結果解析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理,并進一步分析其平均邊際效應。

5.2.1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表4中模型(1)、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游客的敬畏感越強,越能夠踐行親環境行為,假設H1得到驗證。究其根源: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情境中,游客對大自然的感知評價將會進一步激發自身的敬畏感,并通過敬畏感增強自身對環境的保護行為(牛璟祺等,2022)。因此,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游客得到了正確的引導,游客提升了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對國家公園的保護行為也越發主動。

5.2.2地方認同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表4中模型(1)、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地方認同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游客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越高,越能夠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假設H2a得到驗證。究其根源,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情境中,認同感是游客產生行為的重要前提,只有引導游客樹立正確的地方認同,游客對環境的保護行為才能進一步提升。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園得到越來越多的游客所認可,進一步促進了游客保護環境的行為。

5.2.3地方依賴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表4中模型(1)、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地方依賴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無顯著影響,即游客的地方依賴越強,并不能激發其產生親環境行為,假設H2b未通過檢驗,這與王菲兒等(2022)研究結論不同。究其根源,本文認為地方依賴是一種功能性依戀,僅從物質層面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遠遠不夠,無法從根本上促使游客行為的產生。因此,即使游客對地方產生了依賴感,也并不能使其主動保護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

5.2.4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

表4中模型(1)、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游客的生態價值觀越高,越能夠產生親環境行為,假設H3a通過檢驗。究其根源,本文認為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情境中,生態價值觀是游客自身受外界影響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有利于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游客生態價值觀得到正確引導,進一步提高了其環保行為。

5.2.5穩健性檢驗

由于概率單位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的思路相似,但在具體的計算方法和假設前提上有一定的區別。因此,為進一步驗證本文模型的結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借鑒紀金雄等(2023)的相關研究方法,采用變換模型的方式,將主回歸模型引入邏輯回歸模型中進行回歸。表4中Prob > chi2值大小顯示模型(3)的LR chi2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R2值還有所提升,整體模型擬合效果較好,進一步說明研究結果具有較好穩健性。

5.3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利用Stata 17.0軟件,通過借鑒侯方淼等(2022)的分步回歸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本文假設的敬畏感→地方認同→親環境行為、敬畏感→地方依賴→親環境行為、敬畏感→生態價值觀→親環境行為、敬畏感→地方依賴→地方認同→親環境行為4條中介路徑中,有2條中介路徑顯著,且為部分中介,即H2c和H3b顯著,H2d和H2e不顯著。實證結果表明:(1)敬畏感能夠間接通過生態價值觀或是地方認同的中介作用,進而影響游客的親環境行為;(2)敬畏感不能通過地方依賴或地方依賴和地方認同的鏈式中介作用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

5.4異質性分析

鑒于游客的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人口統計變量的不同,游客對同一旅游產品所產生的情感和行為可能存在差異(王建華等,2021)。同時,現有研究也驗證了人口統計變量是影響行為傾向的重要決定因素。崔登峰等(2018)指出種族、年齡、文化等因素對于消費者行為產生具有影響。通過異質性分析能夠考慮對不同群體間的差異,從而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制定精準的營銷戰略。綜上所述,本文在運用整體數據驗證模型關系的基礎上,采用異質性分析,將人口統計變量中的性別、年齡和收入進行分組,從而進一步探討變量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在性別方面,敬畏感、地方認同、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在男性和女性群體中的影響均顯著,地方依賴對親環境行為在男性和女性群體中的影響均不顯著,這與整體情況相符,說明在性別方面其影響差異性不大。

在年齡方面,首先,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在30歲以上群體和30歲及以下群體中的影響均顯著,地方依賴對親環境行為在30歲以上群體和30歲及以下群體中的影響均不顯著,這與整體情況相符,說明其在年齡方面的影響差異性不大;其次,地方認同對親環境行為在30歲以上群體影響顯著,但在30歲及以下群體影響并不顯著,說明年齡較小的游客產生旅游的行為更加感性,而30歲以上的游客則更傾向于對該地產生認同后再產生行為;最后,敬畏感對親環境行為在30歲以上群體影響不顯著,但在30歲及以下群體影響顯著,說明年齡較小的游客受外界的影響較大,對于生態旅游往往帶著崇敬心態,而30歲以上的游客更傾向于滿足自身體驗,以方便為主。

在收入方面,敬畏感、地方認同、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在月收入6000元以上群體和月收入6000元及以下群體中的影響均顯著,地方依賴對親環境行為在月收入6000元以上群體和月收入6000元及以下收入群體中的影響均不顯著,這與整體情況相符,說明在月收入方面其影響差異性不大。

6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深刻還原了游客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的行為心理,為探討游客親環境行為和心理相關研究提供新思路。本部分將對現有實證結果進行總結,并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討論,進而提出促進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的政策啟示。

6.1結論

根據上述結果,并結合所設計的研究框架,系統梳理了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形成邏輯及敬畏感、生態價值觀、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在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得出3點結論。(1)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0.44,且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地方認同對游客親環境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0.38,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生態價值觀對游客親環境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0.86,且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要提升游客的親環境行為,不僅要重視游客對大自然的敬畏,更要提高游客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和樹立生態價值觀。(2)地方認同和生態價值觀在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中發揮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地方依賴的中介作用則不顯著。從路徑系數上看,生態價值觀的中介作用最明顯(0.86)。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敬畏感能夠通過生態價值觀和地方認同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表明地方認同和生態價值觀是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在敬畏感向游客親環境行為轉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人口統計變量屬于深層次因素,從根源上能夠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調節作用,其中包括:敬畏感與親環境行為、地方認同與親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人口統計變量中年齡的影響,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要重視游客年齡的因素對親環境行為帶來的影響。

6.2討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游客親環境行為的誘發機理是近年來旅游研究的熱點議題之一。本文針對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機理進行研究,并根據實證結果進行討論。

(1)實證研究證明了地方認同、敬畏感和生態價值觀是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的重要前置變量,該結論與祁瀟瀟等(2018)、李倩娜等(2018)、程詩祺等(2022)的觀點相符合,進一步說明了游客親環境行為是建立在國家公園的認同感、敬畏感和價值觀的基礎上。但是,地方依賴對游客親環境行為并不存在顯著影響,這與王菲爾等(2022)研究結論不同。究其根源,本文認為由于地方依賴是一種功能性依戀,更側重于游客對旅游環境、基礎設施和資源的需求,僅從物質層面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遠遠不夠,無法從根本上促使游客行為的產生,研究結果有利于延伸地方依戀與游客親環境行為相關研究,為進一步開展國家公園研究提供可行參考。

(2)實證研究證明了生態價值觀和地方認同在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認為出現該現象原因是由于游客通過將功能性依戀轉化為情感性依戀,從而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產生影響。本文有效識別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情境下“敬畏感→生態價值觀→游客親環境行為”“敬畏感→地方認同→游客親環境行為”等2條關系鏈的存在,該結果符合“認知-情感-意動”理論(盧東等,2022),游客認知會激發其產生特定情感,進而促發其綜合決策行為(沈彩云等,2021)。但是,地方依賴的中介作用在敬畏感對親環境行為影響中并不顯著,且敬畏感并不能夠通過地方依賴和地方認同的鏈式中介作用,進而間接影響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究其根源,研究結論與王菲爾等(2022)觀點不同,本文認為是由于地方依賴偏向于物質層面,并不能直接影響游客的親環境行為,進而在敬畏感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中介效應中無法起中介作用。因此,關注敬畏感和生態價值觀在游客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是否執行親環境行為發揮的作用是重要的。

(3)實證研究證明了人口統計變量對模型中的各路徑具有部分調節作用,這與崔登峰等(2018)指出種族、年齡、文化等人口因素對于消費者行為產生具有影響的結論相契合,進一步說明了不同特征群體所關注的重點不同(孔令勇等,2023)。敬畏感與親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人口統計變量中的年齡的調節,說明了不同年齡的游客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初衷不同。其次,地方認同與親環境行為受到了年齡的調節影響,也說明了游客對待旅游地的情感性依戀的會受到年齡的影響,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游客對待旅游地的情感性依戀則更強。由此來看,根據不同年齡特征的消費群體,應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從而有效地引導游客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過程中執行親環境行為。

6.3政策啟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發現了游客親環境行為受到敬畏感、生態價值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為提升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從全國國家公園和武夷山單一案例的視角提出政策啟示。

(1)從全國層面來看,首先,要宣傳生命共同體理念。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客觀規律,要從生態文明建設高度實現生態旅游業及其衍生產業的健康發展,不應以破壞生態平衡為前提。同時,國家公園管理者還應注重與游客的情感交流,鼓勵游客通過提建議等方式參與到國家公園的建設中。其次,要健全國家公園運行機制。當前,急需建立起全方位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規章制度,通過明確適用的立法依據和監管部門,從根本上對生態旅游開發及經營行為進行指導、監管和控制,從而在強制措施的約束下推動我國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最后,要豐富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從整個國家公園體系來看,要加快培育國家公園內新型生態產品市場經營主體,鼓勵盤活存量生態資源,推進相關生態資源權益集中流轉,通過統籌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教育文化旅游開發價值,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從武夷山國家公園層面來看,首先,要提高游客敬畏感和生態價值觀。武夷山國家公園被譽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因此,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者還應該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引導,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加大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宣傳欄,并結合武夷山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有關介紹并上傳至互聯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游客形成敬畏感,幫助游客樹立生態價值觀,通過建立情感聯結進而驅動游客行為,最終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不斷強化游客地方認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存在諸多利益相關者,管理者要最大程度減少環境壓力,從而增加社會福利,實現全民共享,在根本上增強生態旅游游客來武夷山的體驗感和認同感。最后,要滿足不同特征游客需求。管理者應針對武夷山“雙世遺”這一品牌特征,開發符合中青年人群體特征的文化與生態旅游項目。通過公益廣告進行視頻號、公眾號及抖音等方式進行推廣,不斷激發特定的消費群體保護環境的內生動力,引導游客在生態旅游中積極開展親環境行為。

參考文獻

曹輝,吳慧珍,沈珊珊,等.“國家的碳源”抑或“國家的碳匯”?——基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碳均衡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04):934-950.

陳閣芝,曾泰源.旅游地支持與游客環境責任行為——兼論生態價值觀的調節效應[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23, 42(02):106-110, 117.

陳武強,趙敏燕,唐甜甜,等.國家公園社區居民環境責任行為意向的影響機理[J].林業經濟, 2021, 43(03):5-20.

陳怡夢,成錦.傳統村落居民地方依戀對旅游支持的影響機制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2022, 219(04):81-90.

程詩祺,郭紫曈,趙澤奇,等.地方依戀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環境污染焦慮的中介作用[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1(03):67-74.

程文謙,王兆峰,陳勤昌.旅游環境契合度、地方依戀與旅游者親環境行為——以武陵源世界遺產地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21, 30(08):1879-1889.

崔登峰,黎淑美.特色農產品顧客感知價值對顧客購買行為傾向的影響研究——基于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J].農業技術經濟, 2018(12):119-129.

崔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發布至2020年將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J].中國林業產業, 2017(10):12-13.

黨寧,肖薈,李文明.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情感與認知的雙重視角[J].人文地理, 2021, 36(03):185-192.

段正梁,彭振,賀小榮.旅游者生態價值觀對其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以岳麓山風景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21, 40(01):132-137.

馮留建,王雨晴.新時代生態價值觀指引下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6):9-15.

耿松濤,張鴻霞.國家公園建設中社區參與模式: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24(05): 70-77.

侯方淼,蕭建秀,肖慧,等.購買森林保險對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投資積極性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 2022, 42(06):607-618.

紀金雄,謝屹.多主體治理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基于福建省872戶茶農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林業經濟, 2023, 45(04):5-28.

賈衍菊,祝銘瑤,張嬌嬌,等.旅游目的地感知對游客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山東、青海的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3, 37(02):186-193.

金紅燕,孫根年,張興泰,等.傳統村落旅游真實性對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研究——懷舊和道家生態價值觀的作用[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22, 49(01):121-130.

孔令勇,王恩慧,王曉麗,等.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對異質性農戶借貸行為影響研究[J].林業經濟, 2023, 45(04):80-96.

李慧,聶寒玉,張園園.紅色旅游中敬畏情緒的喚起對游客負責任旅游行為的影響[J].旅游論壇, 2021, 14(06):145-156.

李倩娜,姚娟,唐洪松.游客生態價值觀對生態消費行為影響機理研究——基于消費意愿的中介作用[J].消費經濟, 2018, 34(06):75-81.

李文明,敖瓊,殷程強,等.韶山紅色旅游地游客親環境行為的驅動因素與影響機理[J].經濟地理, 2020, 40(11):233-240.

李文明,殷程強,唐文躍,等.觀鳥旅游游客地方依戀與親環境行為——以自然共情與環境教育感知為中介變量[J].經濟地理, 2019, 39(01):215-224.

林明鑫,溫作民,賈衛國.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利益相關者關系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 2020(03):17-21.

劉軍,岳夢婷.游客涉入、地方依戀與旅游生態補償支付意愿——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9, 38(02): 112-116.

盧東,曾小橋.游客共享住宿消費的心理機制研究:基于認知—情感—意動理論的視角[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2, 38(11): 1382-1389, 1400.

盧琦,賴政華,李向東.世界國家公園的回顧與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 1995(01):34-40.

馬思靜,張家榮,張玉鈞,等.基于扎根理論方法的國家公園社區適應性協同治理機制——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04):1089-1103.

牛璟祺,劉靜艷.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環境責任行為意向——敬畏感與預期自覺情緒的喚起[J].旅游學刊, 2022, 37(05):80-95.

彭雷清,廖友亮,劉吉.環境態度和低碳消費態度對低碳消費意向的影響——基于生態價值觀的調節機制[J].生態經濟, 2016, 32(09):64-67.

祁瀟瀟,趙亮,胡迎春.敬畏情緒對旅游者實施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以地方依戀為中介[J].旅游學刊, 2018, 33(11):110-121.

沈彩云,王恩旭,劉俊,等.民族認同感越強烈的旅游者越愿意重游嗎?——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J].旅游學刊, 2021, 36(04):83-95.

孫倩,耿榮敏,邱守明,等.基于訪客偏好的普達措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類生態體驗項目發展對策[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2, 6(05):19-24.

孫穎,賈東麗,蔣獎,等.敬畏對親環境行為意向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20, 18(03):383-389.

唐文躍,張捷,羅浩,等.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戀與資源保護態度的關系——以西遞、宏村、南屏為例[J].旅游學刊, 2008(10): 87-92.

滕玉華,吳素婷,范世晶,等.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農村居民生活自愿親環境行為發生機制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2, 36(11):34-40.

田野,盧東, POWPAKASamart.游客的敬畏與忠誠:基于情緒評價理論的解釋[J].旅游學刊, 2015, 30(10):80-88.

王菲兒,李鶯莉.我的“家園”我來守護:心理所有權對酒店賓客親環境行為意愿的影響[J].旅游研究, 2022, 14(05):58-71.

王建華,沈旻旻.基于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的有機農產品支付意愿研究[J].農村經濟, 2021(02):87-94.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05):731-745.

徐菲菲,何云夢.環境倫理觀與可持續旅游行為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 2016, 35(06):724-736.

徐洪,涂紅偉.道德認同還是道德推脫?——旁觀者視角下國家公園游客環境態度與親環境行為關系研究[J].旅游學刊, 2023, 38(09):156-168.

徐洪,涂紅偉.景區環境質量對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為例[J].林業經濟, 2021, 43(12):39-54.

許振曉,張捷, Wall Geoffrey,等.居民地方感對區域旅游發展支持度影響——以九寨溝旅游核心社區為例[J].地理學報, 2009, 64(06):736-744.

尹長禧,邱守明.影響國家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意向的個人因素研究——以普達措國家公園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2(01):32-42.

張朝枝.基于旅游視角的國家公園經營機制改革[J].環境保護, 2017, 45(14):28-33.

張茂莎,周亞琦,盛茂銀.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思考與建議綜述[J].生態科學, 2022, 41(06):237-247.

張茜,楊東旭,李文明.森林公園游客親環境行為的驅動因素——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8, 37(03):101-106, 125.

趙玲,徐梓航.大黑山國家公園旅游生態補償標準核算[J].中國集體經濟, 2021(10):82-83.

Cao W, Meng F H. Analysis of nostalgia emotional experience, rural tourism environment cognition, and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based on big data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1):2-12.

Chang A. Effects of tourism image and experiential value on revisit inten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J]. Acta Oeconomica, 2014, 64: 289-301.

Coghlan A, Buckley R, Weaver 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we in tourism experienc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03):1710-1714.

Esfandiar K, Pearce J, Dowling R, et al.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in protected area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2, 41:100943.

Halpenny E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park visitors: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04):409-421.

Kang N N, Wang E R, Yu Y, et al. Valuing recreational services of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s using a tourist satisfaction method [J]. Forests, 2021, 12(12):1688.

Keltner D, Haidt J.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3, 17(02):297-314.

Mels T. Nature, home, and scenery:The official spatialities of Swedish National Parks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 2002, 20(02):135-154.

Mittal S, Mehar M. Socio-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adop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farmers in India: Analysis using 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 [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2016, 22(02):199-212.

Prade C, Saroglou V. Awes effects on generosity and helping [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6, 11(05):522-530.

Robina-Ramírez R, Merodio J A M, McCallum S. What role do emotions play in transform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t school?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8:120638.

Rudd M, Vohs K D, Aaker J. Awe expands peoples perception of time, alters decision making, and enhances well-being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10):1130-1136.

Sarstedt M, Henseler J, Ringle C M. Multi-group analysis in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path modeling:Alternative methods and empirical results [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1, 22:195-218.

Sharma R, Gupta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mong tourists visiting national parks:Application of value-belief-norm theor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context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25(08):829-840.

Tonge J, Ryan M M, Moore S A, et al. 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on pro-environment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visitors to coastal natural area tourist destination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06):730-743.

Weng L S, Zhu Y J, Xu X T, et al. The influence of visitors recreation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 o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an urban forest park, China [J]. Forests, 2023, 14(01):f14010024.

Xu Z X. Sino-western tourists place attachment to a traditional Chinese urban destination:A tale from Hangzhou, China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21(06):624-641.

Zhang H M, Zhang Y C. Comparing fsQCAwith PLS-SEM:Predicting intended car use by national park tourists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9, 21(04):706-730.

Zhang Q, Sun H Z, Peng X S, et al. Who behaves more pro-environmental in the national parks:A comparison of the tourist and the hiker [J]. PloS One, 2023, 18(06):e0287227.

Zhao M N, Li Z H, Xia B, et al. Enhancing resident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al intentions:The role of awe and place attachment in Potatso National Park communities, Tibet [J]. Forests, 2022, 13(08):f13081251.

Zhou Y, Zhao L Y, Li Z H.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 standard:A case study of Sanjiangyuan National Wetland Park [J]. WETLANDS, 2023, 43(03):22.

(責任編輯康子昊)

猜你喜歡
價值觀國家環境
我的價值觀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在线色国产|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91福利免费|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成人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玖玖视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午夜综合网|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99ri国产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欧美天堂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99这里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五月婷婷导航|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福利片|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精品视频91|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久久熟女AV|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欧美性爱网| 九九九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AV在线天堂进入| 精品国产网站|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亚洲aⅴ天堂| 91成人精品视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