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發展歷史規律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維護生態安全、加強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中國森林資源豐富,林區人口眾多,發達的林業經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林業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進入新時代,高速發展使人們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現代林業如何在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維持人們生計的可持續,并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著、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林業可持續生計:畢節經驗與啟示》是一部立足于脫貧攻堅大背景,從生計角度出發,以畢節的林業發展實踐為例,系統探究林業可持續生計的專著,共有一個總報告和九個專題??倛蟾娼榻B在兼顧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的基礎上,畢節林業可持續生計的具體實踐。專題一討論可持續生計與可持續林業的關系,說明可持續生計與林業研究在中國語境下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專題二闡述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成效和經驗,并對畢節試驗區林業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專題三回顧新時期我國林業保護發展的政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林業發展政策改革方向的建議。專題四和專題五在分析畢節林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該地區森林質量、林下經濟以及林業可持續生計的潛力和應用前景進行詳細的評估。專題六至專題九分別探討林業可持續生計與中國清潔生產制度、國際林業碳匯、森林碳匯交易模式以及林業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主要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針對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作為生態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林業系統,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積極作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需要林業系統的保障。因此,實現林業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勇于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林業保護發展政策。在生態文明理念下,應從三個方面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文明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治理,既要注重建設速度,又要注重質量效益。各地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思想,緊扣地區生態建設的既定目標,充分發揮林業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主體功能。同時,注重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與建設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同向同行,為人民群眾提供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和可供實現長久生計的生態產品。
第二,注重創新,綠色發展。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大膽創新,勇于嘗試,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立足地方實際,挖掘綠色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生態產業,全力打造并形成區域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的發展格局。在制度創新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切實提高林農的生產性和財產性收入,以調動林農參與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性;創新造林綠化機制,促進造林模式多元化,提升林業生產質量和水平。
第三,完善林業保護發展政策。完善林草政策體系,以發展戰略規劃為統領、以專項規劃為支撐的林草規劃體系可以助力林草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制定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政策,充分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國土空間開展綠化,同時堅持不同地區的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增強憂患意識,完善生態保護和修護制度,重點放在完善沙化、荒漠化監測和重大沙塵暴災害監測預警上,降低重大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度;實施區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綜合治理,推動系統治理示范項目的落地,發揮試點區的示范作用;統籌林草產業和鄉村振興政策,實現生態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探索打造以林草優勢產業穩固不返貧的長效機制;持續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如加強林草碳匯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推進森林、草原碳匯進入碳交易市場。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林業的可持續生計對于區域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實現林業經濟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齊玉坤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