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指長期無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的氣象災害。干旱地區植被類型較少但適應性較強,植被量動態受降水影響較大,在一般情況下,干旱區植被生物量或密度保持一個常量,降水后生物量上升,季節性茂盛與降水期相比有滯后性,導致土壤沙化嚴重,出現了生態不平衡的問題。基于此,中國長期致力于在干旱地區植樹造林,以改善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研究抗旱造林技術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干旱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唐志紅和高見主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干旱區造林技術》一書,主要針對干旱地區造林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
《干旱區造林技術》包括緒論和八個項目。項目一主要介紹干旱區造林的基礎理論,包括干旱區環境特點,對人工造林的認識,干旱區林業建設重點、造林樹種選擇、人工林結構等內容;項目二和項目三具體分析林木種子生產和苗木培育技術;項目四從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和大樹移植等五個方面具體闡述造林施工技術;項目五和項目六具體介紹幼林撫育管理技術及干旱區主要林種營造技術;項目七闡述干旱區特殊環境,如鹽堿地、宜林水濕地等區域的造林技術;項目八詳細介紹造林規劃設計和造林作業設計。該書針對水土保持專業和水利工程專業的教學而編寫,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出發點,對研究干旱區造林施工技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閱該書可知,干旱區的水分條件、整地質量、樹種選擇及栽植時間等都是影響造林成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要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就要進一步完善造林施工技術,具體需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科學選擇樹種。首先,干旱區造林要選擇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已經過當地環境考驗,對環境的適應較好,生長狀況穩定;其次,要考慮樹種抗旱能力,具體可選擇萌芽能力強、根系發達的樹種;最后,要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并結合當地土壤、氣候及地形等自然條件,對樹種進行細選,以保證所選樹種能夠適應干旱地區的自然環境,確保其在生長后期仍然能夠保持良好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二,提高整地質量。造林施工前要對當地自然環境和地形條件進行勘察,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恰當的整地方式,以保證后期造林土壤情況符合要求。通常情況下,陰坡或半陰坡土壤條件較好,這些地方陽光直射較少,適合選擇中小規格翼式魚鱗坑整地。在整地完成后要及時栽植樹種,避免水分蒸發,提高土壤質量。對于土壤條件較差的區域,造林施工時若缺少水分補充,則要等到水分條件適宜時再進行造林,如通過加強集水以改善土壤條件,進而提升整地效果。此外,常見的整地技術有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V型集水坑、隔坡梯田等,要結合當地土壤條件選擇適當的整地技術。
第三,提高抗旱技術。常見的抗旱技術主要有四種:一是滴灌技術,即在苗木種植區域布置滴灌帶,使水分深入苗木根部,提升苗木成活率;但成本較高,適用于水資源急缺、造林成本高的情況。二是覆膜技術,主要目的是為防止水分蒸發,可與V型集水坑、魚鱗坑等整地技術配合使用。三是套袋技術,部分干旱區晝夜溫差大,水分蒸發快,不適合苗木萌發,因而要使用套袋技術,既能夠防止水分蒸發,又能夠增加小環境濕度和溫度。四是固體水種植技術,即將易流動的水變成固體水,增加水資源在坑中的停留時間,加強苗木對水分的利用和吸收。
第四,加強撫育管理。苗木栽植后要定期進行撫育管理。一方面,要定期松土除草,除去幼苗競爭植物,同時做到“三不傷”,即不傷根、不傷皮、不傷梢;另一方面,在林木生長過程中要加強水肥管理,定期澆水,以保持土壤濕度;合理追肥,注意磷、氮、鉀等元素的搭配,促進林木的生長。此外,還要加強對造林施工技術及管理知識的教育和普及,進一步調動農民對林木管理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干旱區林木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抗旱造林是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的有效途徑。由于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差異較大,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生命力強、適應性好的樹種,做好整地工作,選擇適宜技術,打造良好的種植環境;在林木栽植后做好撫育管理工作,定期灌溉施肥,保證林木的健康成長。
(蘭光雄 利川市林業局規劃調查設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