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方 亮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持續深化,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儼然成為當前高中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從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了明確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注重教學創新、優化課程導入,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加強課堂互動、營造優越環境,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打造完美結局、完善教學結構,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做好收尾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旨在更為有效地增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與針對性,從而在推動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創新的同時,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新課標背景下的有效教學是指向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學活動,概括來說,凡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發展、促使學生完成預期目標的教學活動都能夠稱之為“有效教學”。這一教學概念的提出,便為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沖擊與震撼。在現如今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大多數的歷史教師仍會沿用應試教育思想下暢行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不僅難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學習成效、綜合素質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為了在新課標背景下更好地推動與促進高中歷史的教學改革,教師必須要從改變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入手,循序漸進地優化教學、革新教學。基于此,筆者以教學實例的方式對新課標背景下有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展策略提出四點思考與建議。
在高中教育階段開設歷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的思想與情感通過歷史的沉淀得到升華。歷史學科有著不可取代的思想價值與人文價值,對當代高中生道德素質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為了在新課標背景下更好地突出高中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師必須要在課前處理好“教什么”的教學問題,從而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指明方向,為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夯實基礎。
目標是引領課堂教學走向高效的前提。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將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設置為歷史教學目標的主線,層層遞進地展開教學目標,并以可操作、可觀測、可衡量的方式將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陳述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歷史內容學習的大致方向。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教材為例,本教材的設計意圖旨在讓高二學生通過對比古今人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歷史發展情況,認識到人類始終處于持續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并通過對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以及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觀。在立足高中歷史教材明確學期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在把握教學大方向的前提下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置單元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時,教師可從教學大概念出發,設置“了解人類早期生活生產方式和不同地區、國家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文字、圖片等材料認識到農業、畜牧業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性,掌握影響農業發展多種因素”的過程方法目標以及“形成正確價值觀與文化觀”的情感態度目標。
在如此單元目標的引導下,“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一課的教學目標便能以更直觀、清晰的方式陳述給學生,即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的過程中,感知人類社會發展的變化;分析影響食物采集、生產的自然因素與其他因素,由此簡述農業革命的意義與原因;結合相關史料,分析農業革命的影響。如此,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便得到了突出,學生的歷史學習也會更有條理性與實效性。
在以打造有效歷史課堂教學為目標組織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時,教師除了要保障教學材料與課時目標的適切性外,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內容整合過程中,以此來確保教學內容更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仍以“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在向學生陳述本課教學目標后,鼓勵學生在課程開展前利用互聯網收集與整理與本課目標息息相關的各種資料,以此為高效課堂的打造與學生深度學習的實現夯實基礎。
學生在明確本課學習的大致方向與重難點后,收集了原始人打獵、唐代人耕種的圖像資料,并整合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中國等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從實際生活出發,整合了現代中國在農業與畜牧業上的有關資料。通過組織這些教學內容,高中歷史課堂凸顯出了情境性與生活性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也更為高漲。
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來說,一個好的課程導入能夠有效地調動與激活學生的歷史學習欲望,提高學生歷史課堂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創新教學技術與手段的應用,以更靈活、巧妙的方式優化課程導入,以此為學生對歷史的深度學習熱身。
如,在教學“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微課教學技術為學生直觀展示我國近年來在鐵路、航天、海運等方面的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并向學生提問:“隨著我國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我們家鄉的交通運輸中有了怎樣的新變化?這些新變化帶來了什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向學生提出更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問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微課視頻與啟發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思維便得到了發散,高中歷史課堂也因此而“熱”了起來,“活”了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務:“汽車是我們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我國在汽車工業上經歷了幾個階段,才使汽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中?”使課程導入與新課教學以更連貫、緊密的方式結合起來。如此,高中歷史高效課堂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手到擒來。
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是一個師生密切交往、共同發展的教學相長過程。靈活、生動的課堂互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對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發展同樣也具有積極影響與增益作用。因此,為讓高中歷史課堂更具生命力,教師就必須要重視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優化課堂的教學氛圍,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提問教學最早來源于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產婆術”,旨在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活躍學習者的思維,將學習者引領到知識的核心本質中,展開深度學習與有效學習。在現如今的高中學校教育中,提問教學仍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與實踐優勢。在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可通過有效設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意識。并且,有效提問教學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還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師生在一問一答中實現了親密交流與有效互動,促進了教學相長課堂教學目的的實現。但在實際的提問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絕不可僅局限在單一形式上的“為什么?怎么樣?”等淺顯問題設置上,而要結合歷史課程的實際內容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以此更好地渲染課堂教學氣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如,在教學“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中,首先,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展前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北京大學”的相關圖像或影像,并向學生提問:“咱們班有多少同學的志愿是北大,對于這所大學你了解多少?”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待學生積極、踴躍地作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北大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嗎?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深度思考與分析,并以此導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容“戊戌維新運動”。其次,以北京大學的校史引導學生展開本課的學習,并通過設置教學問題鏈的方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戊戌維新運動的起因、過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運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融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吟誦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促使學生在學科融合中更好地感知與體會戊戌六君子維新變法的愛國精神。最后,教師可結合我國有關戊戌維新運動的影視作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探究“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原因”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里應外合,學生的歷史學習動機得以長久保持,其對戊戌維新運動的實質與意義也會在有效問題的啟發與誘導下實現深度理解與全面把握,在實現課堂學習效率提升的同時,從戊戌維新運動這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樹立起更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引導下,高中歷史教師需將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視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歷史核心素養是一種綜合、全面的學科素質,也是高中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若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僅局限在淺層歷史知識的灌輸、講解上,不但會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造成阻礙,對學生歷史學習實效的增強同樣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為了保障學生對歷史的高效學習確保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以實現穩定、持續的良性發展,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設計,通過開展角色扮演、小組交流、辯論比賽、演繹歷史短劇等實踐活動的方式,更好地深化高中生的歷史學習體驗,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涉及了儒道佛中華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魏晉到隋唐時期中國文學、繪畫等方面的基本史實;魏晉到隋唐時期的主要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與代表人物。本課內容繁多、復雜,并且與當代高中生實際生活相距甚遠,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時,常表現得興致缺缺,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因此,為了有效規避這一現象,進一步增強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成效,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便可通過開展歷史短劇活動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本課內容展開剖析解讀,并利用互聯網收集與整理與“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相關的史料,鼓勵學生從文學、繪畫、中日交流以及儒道佛三教發展等層面中任選其一,在課堂中以短劇的形式還原當時的情境,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更為深入地認識和體會,歷史核心素養得到發展與提升,歷史學習效率得以增強。
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是最寶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教學環節。如果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完美的結尾便是成功的關鍵。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務必要重視對課尾的優化設計,利用好這一黃金時間深化學生的課堂學習認知,完善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使歷史課堂教學達到回味無窮、難以忘懷的教學效果。
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尾中,教師便可為學生設計“四十年”的教學環節,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主題,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展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并伴隨《走進新時代》《愛我中華》等改革開放時期的歌曲將學生的愛國情緒引向高潮,使學生樹立起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理念,增強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思想意識。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 有效性,身為教學組織者的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將生本化的教學思想合理地滲透與融入課前、課中以及課尾三個教學階段,更為有效地增強高中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生成良好的學習動機,自發地展開有效學習與深度學習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要做好引導者與促進者的教學角色,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成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并以此為切入點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路徑,在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同時,確保學生通過有效課堂教學實現全面發展與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