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鐘世曉(南寧市建筑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建筑設計一分院,集團副總工程師、分院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關于錨桿的規范、標準、資料有很多,本文僅抽選針對抗浮錨桿試驗的有關內容進行對比,并對其中一些內容稍做延展分析。相關規范、圖集分別為《抗浮錨桿技術規程》(YB/T 4659——2018)、《建筑工程抗浮技術標準》(JGJ 476——2019)、《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GB 50086——2015)、圖集《建筑結構抗浮錨桿》(22G815)、《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標準》(JGJ/T 72——2017),《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地基與基礎)》(2009年版)(以下簡稱《全國措施》)。
基本試驗:確定錨桿的極限承載力,驗證錨桿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的合理性,為錨桿設計、施工提供依據。
蠕變試驗:為了檢測錨桿蠕變特性,為控制蠕變量和預應力損失提供錨桿設計參數,包括蠕變速率試驗和預應力損失試驗。
超張拉檢驗:抗浮錨桿對于巖土地層條件及施工工藝更為敏感,且受桿體強度的限制,應采取部分錨桿進行超張拉試驗,以擴大檢測的比例,使得檢測結果更為可靠。
持有荷載試驗:測試錨桿工作狀態下的受拉荷載,或驗證預應力錨桿的鎖定荷載。持有荷載試驗既可用于監測預應力錨桿在工作期間的桿體預應力變化情況,也可對非預應力錨桿的桿體拉力進行檢測。對未埋設錨桿測力計的錨桿,采用持有荷載試驗測試錨桿桿體持有荷載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注意一般要求在施工后進行試驗,甚至有明確應在張拉鎖定后12小時內完成持有荷載試驗。在錨桿張拉鎖定完成時,進行持有荷載試驗得到的試驗結果即為錨桿鎖定力值。
鎖定值試驗:用于檢驗錨桿預應力施工控制過程及鎖定力與設計要求的符合程度。在JGJ 476——2019中屬于驗收試驗項目并給出試驗方法,在圖集22G815則是要求張拉前應進行試驗,但未提及試驗方法。
驗收試驗:驗證工程錨桿抗拔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為隱蔽工程提供驗收依據。
為避免地基基礎沉降變形導致預應力筋松弛,預應力錨桿鎖定宜在施工至一定階段后進行。
各規范、標準、圖集要求進行的試驗項目詳見表1,其中JGJ 476——2019和圖集22G815要求進行的試驗項目最全面。
表1 抗浮錨桿試驗項目
注意各規范對要進行蠕變試驗的巖土層情況表述有細微區別,按頒行時間依次為如下。
《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CECS 22∶2005要求塑性指數大于17的土層中的錨桿、極度風化的泥質巖層或節理裂隙發育張開且充填有黏性土的巖層中的錨桿應進行蠕變試驗。
GB 50086——2015對上述下劃線的內容改為:強風化的泥巖。
JGJ 476——2019對上述下劃線的內容又擴展為:全風化和強風化的泥質巖層。
圖集22G815對上述下劃線的內容又進一步擴展為:全風化巖層及泥質巖層,而且塑性指數調整為大于20。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按巖石風化程度依次分類為:未風化、微風化、中等風化、強風化、全風化、殘積土,CECS 22∶2005描述的極度風化究竟屬于哪個程度,也未在條文說明中進行解讀。
其他工程質量檢查和驗收項目可參照JGJ 476——2019的9.4章節或圖集22G815第12、13頁執行。
各規范、標準、圖集關于試驗、抽檢數量的規定也有差異,各自表述不同,詳見表2。
表2 抗浮錨桿試驗數量
圖集22G815要求基本試驗、蠕變試驗、壓力分散型預應力錨桿的承載力檢測執行《錨桿檢測與監測技術規程》JGJ/T 401——2017的有關規定。
JGJ 476——2019、圖集22G815要求執行《錨桿錨固質量無損檢測技術規程》(JGJ/T 182——2009),對于灌漿錨桿長度及注漿密實度檢測,抽樣率不宜少于錨桿總數的10%且每批不少于20根。但是JGJ/T 182——2009的1.0.2和1.0.5都明確說明,該規程只適用全長黏結錨桿錨固質量的無損檢測,檢測手段為聲波反射法,在5.1.1又再次強調適用于全長黏結錨桿。在沒有其他檢測手段的情況下,很容易得出結論:只有全長同截面的錨桿才能檢測其灌漿錨桿長度及注漿密實度,對由自由段+錨固段、分散型、擴大段(端)等組成的預應力錨桿尚無檢測手段。規范、圖集中無差別要求執行JGJ/T 182——2009標準進行檢測,是很不嚴謹的,在工程實踐中,設計單位為了不違規,設計文件只能按規范寫要求,把問題轉移到檢測單位。
JGJ 476——2019要求抗浮構件驗收檢驗不合格或不合格的數量超過抽檢總數的10%時,應按不合格構件數量的3倍進行補充檢驗。補充檢驗結果不合格時,應按廢棄或降低標準使用,或處理后再按驗收檢驗標準進行檢驗。
錨桿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周邊土造成擾動,隨著休止時間的增加,錨桿承載力也逐漸增加并穩定。休止時間是指錨固體與巖土層黏結力恢復所需的時間。
根據工程經驗,錨固體及錨固結構強度達到15MPa及20MPa,一般能夠滿足試驗需要,但是壓力型錨桿設計承載力較大時,對錨固體的強度要求較高,為避免質量糾紛,驗收試驗時錨固體強度應達到設計要求。
因地下水位受降雨影響而變化,地下結構承受的上浮力常呈現低頻大變幅循環,所以通過多循環加卸載試驗盡量模擬抗浮錨桿的實際工作環境,以確定其承載力及變形剛度。
由于工程界長期習慣于施加單循環荷載,施加多循環荷載的經驗尚不普遍,故在“探究試驗”時要求采用多循環法,“適應試驗”是優先采用多循環法,也可采用單循環法。另外,巖體質量等級I~III級的全黏結巖石錨桿在周期荷載下變形一般較小,可采用單循環試驗。
預應力錨桿采用循環法試驗的主要目的是測定錨筋的塑性與彈性變形,用以判斷錨筋的表觀自由長度是否在設計預期之內,從而推斷錨桿的自由段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為工程錨桿的驗收提供對比依據。
由上述可知為何各規范、標準的基本試驗都要求分級多循環,而驗收試驗則不一定如此。
各規范、標準、圖集對試驗前最短休止時間和構件強度要求各有不同,加載方式也有細微區別,詳見表3。
表3 抗浮錨桿試驗前置條件、加載方式
YB/T 4659——2018中的非黏性土指粉土、砂土及碎石土。還要求預應力錨桿驗收檢測執行GB 50086——2015的有關規定。
不同規范、資料關于試驗最大加載值的要求各有表述,詳見表4,其中各種符號、術語繁多,有些在原文中無明確解釋和取值定義,筆者在此通過各規范、資料之間的橫向借鑒、分析,供工程師思量,酌情采用。
表4 抗浮錨桿試驗最大加載值
YB/T 4659——2018雖然未如JGJ 476——2019、圖集22G815那樣要求進行超張拉檢驗,但也提到宜超張拉,超張拉荷載宜為設計鎖定荷載+預計損失荷載。
關于地基基礎承載力試驗,試驗最大加載值一般是不小于2倍承載力特征值(或標準組合下的作用效應),但看表4可知,還是有例外的,需工程師自行判斷如何執行。
GB 50086——2015中錨桿拉力設計值Nd=1.35×γw×Nk=1.485Nk,Nk為錨桿拉力標準值,γw為工作條件系數,一般情況取1.1。那么試驗加載1.2Nd=1.2×1.485Nk=1.782Nk,小于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標準組合條件下的拉力標準值)。
YB/T 4659——2018中,錨桿拉力標準值Nk≤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Ruk/2,Ruk由錨固體與巖土間黏結強度標準值估算而來。由此可見,其非預應力錨桿驗收試驗加載只是1.5倍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預應力錨桿驗收同GB 50086——2015,如上所分析,加載值也僅是1.785Nk,兩者均小于2倍關系(注意作用效應Nk×γO≤抗力R,尚要考慮不小于1的重要性系數γO,因此實際試驗加載值較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小的更多)。
其一,YB/T 4659——2018在設計計算章節,錨桿的拉力標準值Nk、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Ruk均有明確定義和算式,而持有荷載試驗提到的“錨筋抗拉承載力標準值”究竟對應哪個取值?借鑒圖集22G815提到設計鎖定荷載取值不宜小于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ta,推測YB/T 4659——2018中的設計鎖定荷載Qld≥R,則持有荷載試驗最大加載值≥Qld設計鎖定荷載≥1.2R,繞過不明晰的“錨筋抗拉承載力標準值”取值問題。
其二,圖集《建筑結構抗浮錨桿》(22G815)的基本試驗、蠕變試驗和驗收試驗均要求執行《錨桿檢測與監測技術規程》(JGJ/T 401——2017)的有關規定,基本試驗最大試驗荷載(Qmax)預估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1)拉力型錨桿:Qmax=1.0~1.5×min(錨固段注漿體與巖土體之間破壞荷載預估值,桿體與錨固段注漿體之間破壞荷載預估值)。
(2)壓力型錨桿:Qmax=max(1.0~1.5×錨固段注漿體與巖土體之間破壞荷載預估值,0.9×錨固段注漿體局部抗壓破壞荷載)。
(3)鋼絞線錨桿桿體應力≤0.85×桿體極限強度標準,鋼筋錨桿桿體應力≤0.9×桿體屈服強度標準值。
(4)錨固段注漿體與巖土體之間破壞荷載、桿體與錨固段注漿體之間破壞荷載按現行各個規范、標準進行計算。
《錨桿檢測與監測技術規程》(JGJ/T 401——2017)中Nk為荷載標準組合的錨桿拉力值。
其三,《建筑工程抗浮技術標準》(JGJ 476——2019)中的術語、符號應用相當混亂,有些名詞未給出定義,因此要靠讀者自行解讀,如下所示。
(1)Nt:作用基本組合條件下錨桿承擔的荷載標準值。
(2)Rt: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
(3)Nka:抗浮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Nka≤Rt/2。
(4)設計值:出現在9.4.5,超張拉檢驗的張拉力不應小于設計值的1.2倍,設計值無明確定義;借鑒YB/T 4659——2018和圖集22G815的超張拉荷載宜為設計鎖定荷載+預計損失荷載、設計鎖定荷載取值不宜小于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的規定,如根據設計值取值同Nka≥Nt推測,超張拉荷載≥1.2Nka≥1.2Nt,此處Nt是計入分項系數1.35的基本組合值,圖集22G815中超張拉荷載尚且不小于1.2設計值,圖集的設計值Ntd=1.35Rta,也計入分項系數,由此也佐證兩者雖概念上一致,但實際應用上不完全一樣,JGJ 476——2019是用計入1.35分項系數的Nt、Nka確定錨桿長度、直徑,而其他規范多是用計入1.0分項系數的Rta確定錨桿長度、直徑,詳見后續分析。
(5)預估破壞荷載:出現在預應力錨桿基本試驗E.2.10,無定義。
(6)預估破壞荷載Nt:出現在蠕變試驗E.2.17、E.2.18,又重復符號Nt,仍無定義。其試驗表格符號和數值完全照搬《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CECS 22∶2005的試驗表格,在其中增加了注釋Nt為預估破壞荷載,而CECS22中的Nt定義為錨桿的拉力設計值,計算筋體、錨固體時尚要乘以安全系數Kt(取值1.4~1.8)、K(取值1.4~2.2),與預估破壞荷載的字面意思不符,起碼加載超過K×Nt前不應破壞。
(7)鎖定荷載設計值Nt:出現在鎖定試驗H.5.4,無明確定義,在8.5.6-4提到鎖定荷載等于、小于抗拔力設計值時該如何,也沒規定鎖定荷載取值。(7)鎖定荷載設計值Nt與(1)Nt、(6)Nt同符號,分別代表基本組合、預估破壞、鎖定荷載,字面意思不同,雖都同樣符號為Nt,取值應該還是不同的。同樣借鑒圖集22G815提到設計鎖定荷載取值不宜小于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ta,鎖定荷載設計值Nt≥Nka,因此推測鎖定荷載試驗最大加載值=1.1Nt≥1.1Nka(此處Nt是設計鎖定荷載,與(1)Nt不同)。
(8)拉力設計值:出現在驗收試驗H.1.4,還是無定義;在后續分析中,可以推導出(1)Nt/Ntk基本都大于1.35,若是拉力設計值取(1)Nt,那么驗收試驗加載值上限取1.5Nt=1.5×1.35Ntk>2Ntk。但很奇怪的是,其他試驗加載都規定下限值,JGJ 476——2019關于驗收試驗加載值只提上限,不宜超過1.5倍拉力的設計值,若是擔心加載過大超出桿體承載力、黏結強度導致錨桿破壞,而要補做錨桿,給項目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這是在可允許的范圍內,但也應該設定一個加載下限,以確認承載力達到要求。
其四,YB/T 4659——2018基本試驗的預估破壞荷載,JGJ 476——2019的(5)預估破壞荷載、(6)預估破壞荷載Nt是否可以借鑒JGJ/T 401——2017的有關規定?其實就是根據錨固體與巖土黏結強度、桿體與錨固體黏結強度估算的抗拔力。JGJ 476——2019沒如其他規范那樣要求還用桿體與錨固體的黏結強度復核抗拔力,估計是因為根據工程實踐,基本上都是錨固體與巖土的黏結起控制作用,尤其是土層錨桿的情況,不必多此一驗算。
JGJ 476——2019的基本試驗的加載是不小于1.2倍預估破壞荷載,如上所述,借鑒JGJ/T 401——2017的概念,預估破壞荷載即為用錨固體與巖土間黏結強度估算出來的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Rt≥2Nka≥2Nt。預應力錨桿基本試驗≥1.2倍預估破壞荷載=2.4Nka或2.4Nt。也算符合在施工前試驗比預估承載力大2倍以上,或加載到破壞的普適原則。
若是按JGJ 476——2019中的蠕變試驗加載≥1.5預估破壞荷載=1.5×2Nka=3倍估算的抗拔力特征值,加載有些偏大,遠超出錨桿預估的工作狀態。可以對比GB 50086——2015的蠕變試驗加載取值1.2Nd=1.782Nk,圖集22G815執行JGJ/T 401——2017的蠕變試驗加載取值1.5Nk。若是JGJ 476——2019中的蠕變試驗加載≥1.5Nt,此處Nt為作用基本組合條件下錨桿承擔的荷載標準,把后續分析的Nt≥0.35Kw×Nwk+Ntk帶入,蠕變試驗加載≥1.5Nt≥0.525Kw×Nwk+1.5Ntk,可知蠕變試驗加載至少≥1.5Kw×Ntk,還會溢出0.525Kw×Nwk,既然是因為抗浮穩定不足而需要設抗浮錨桿,那么考慮自重的情況下,水浮力Nwk基本都是比Ntk大,甚至會大很多,哪怕是完全沒有自重抗浮,Gk=0,Nwk=Kw×Ntk,抗浮穩定安全系數Kw≥1.0,此時蠕變加載值≥0.525×Kw×Ntk+1.5Ntk=(0.525Kw+1.5)×Ntk,最小也大于2倍標準組合的拉力值,實際工程中Gk基本不會為零,其蠕變加載值只會更大。
為方便分析,現設定:結構自重標準值Gk,錨桿拉力標準值Ntk,水浮力標準值Nwk,對應分項系數γG、γt、γw,抗浮穩定安全系數Kw,重要性系數γo,錨桿拉力設計值(基本組合條件下的標準值)Nt,按《建筑工程抗浮技術標準》(JGJ 476——2019)的3.0.3和3.0.9規定:
(γG×Gk+γt×Ntk)/ (γw×Nwk) ≥Kw
→(1×Gk+1×Ntk)/ (1×Nwk) ≥Kw
→Ntk≥Kw×Nwk-Gk;
由于JGJ 476——2019未如其他規范那樣直接給出公式告知標準組合下錨桿拉力值與基本組合下拉力值的關系,以《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2018)的8.2規定,γo×Sd≤Rd,Sd=γw×Nwk,JGJ 476——2019的6.3.1規定抗浮力Rd包括Gk(結構自重、附加物自重)和Nt(抗浮結構及構件抗力),即γo×γw×Nwk≤Gk+Nt,因此錨桿長度、直徑、配筋的計算所采用的基本組合拉力值Nt≥γo×γw×Nwk-Gk=γo×1.35×Nwk-Gk。
抗浮工程設計等級分別為甲級、乙級、丙級時,Kw和γo恰好都分別為1.1、1.05、1.0,為方便分析,化繁為簡把代入Kw=γo,上式可等同于
Nt≥Kw×1.35×Nwk-Gk= 0.35Kw×Nwk+Kw×Nwk-Gk
為方便分析對比,把Ntk=Kw×Nwk-Gk帶入上式,則
Nt≥0.35Kw×Nwk+Ntk;
那么,Nt/Ntk=(0.35Kw×Nwk+Ntk)/Ntk=0.35Kw×Nwk/Ntk+1
把Kw×Nwk=Ntk+Gk再代入上式得到
Nt/Ntk=0.35×(Ntk+Gk)/Ntk+1=1.35+0.35×Gk/Ntk
由上式可知,JGJ 476——2019體系下的基本組合拉力/標準組合拉力值至少是1.35(實操中,Ntk取值會使Kw>γo,上述推導過程中的Kw=γo并不成立,實算得到的最小倍數與1.35稍有出入),水浮力不變的情況下,自重Gk越大,抗浮穩定所需的標準組合拉力值Ntk就越小,但計算錨桿長度、直徑、配筋的基本組合拉力值Nt雖然也會減少,但衰減幅度會變小,導致Nt相對Ntk的倍數就會增大。
為更直觀了解,把各作用荷載簡化為按錨桿間距分攤的Gk、Ntk、Nt,分別賦予具體數值,Kw≥1.05,γo=1.05,對比分析如表5。
表5 抗浮力中自重Gk不同占比對應錨桿所需分擔拉力Ntk對比表
結構分析軟件執行JGJ 476——2019規定所列出的工況,也能展示出類似問題。
自重占比大時,計算錨桿長度、直徑和配筋的Nt是抗浮穩定所需Ntk兩倍多。
稍加點恒載,自重占比更大,抗浮穩定所需Ntk大幅度減小,但Nt減小幅度相對不大,Nt/Ntk達到夸張的12.8倍,很不合理。
再加大恒載,自重已經能壓過水浮力,Ntk<0,意味著抗浮穩定已滿足,不需要設錨桿,但分析軟件仍然會提供計算錨桿長度、直徑和配筋的Nt,較不合理。
從推導式和算例均可看出,在抗浮抗力中自重Gk比重越大,抗浮穩定所需的錨桿抗拔力Ntk越小,計算錨桿構件長度、直徑、配筋的拉力設計值Nt的絕對值雖然減小,但相對Ntk要越大,須知設置抗浮錨桿是源自抗浮穩定不足,需要增加抗拔力Ntk,用比Ntk拋大很多且不定倍數的Nt設計錨桿長度、直徑、配筋,并不合理,會無端加大建設成本。
對比其他規范、標準的錨桿拉力標準值(特征值)和設計值(基本組合下的標準值、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之間的關系,都是穩定的。
GB 50086——2015中錨桿拉力設計值Nd,錨桿拉力標準值Nk,Nd=1.35×γw×Nk=1.485Nk;用Nd算錨桿筋體As,也算所需錨固體直徑、長度(考慮安全系數2~2.2)。
YB/T 4659——2018中錨桿拉力設計值N,錨桿拉力標準值Nk,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Ruk,N=1.35Nk≤1.35R=1.35Ruk/K=1.35Ruk/2=0.675Ruk;γc×N算錨桿筋體As,γc=1.15,R算所需錨固體長度、直徑。
圖集22G815中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ta,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Tuk,Rta=Tuk/K=Tuk/2;計算錨桿筋體面積As采用Kt×Ntk,錨桿拉力標準Ntk=1.0Rta,Kt=2,Rta算所需錨固體長度、直徑。
《全國措施》中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t,荷載效應基本組合下錨桿拉力設計值Ntd,Ntd=1.35Rt;與其他規范、標準用黏結強度標準值不同,《全國措施》用黏結強度特征值算Rt,因此在Rt算式中不引入其他規范有的安全系數K(一般取值2);Ntd算錨桿筋體面積As。
在工程實踐中執行JGJ 476——2019會出現上述與眾不同的不合理情況,是因為中抗浮穩定所需Ntk和計算抗浮構件長度、直徑、配筋采用Nt的計算方式不同,或許在抗浮設計中,由于抗力中的自重、抗拔力與水浮力效應存在關聯互動,生硬套用GB 50068——2018的γo×Sd≤Rd,可能并不合適,如其他規范、標準直接從標準組合Ntk≥Kw×Nwk-Gk,乘以分項系數得到基本值Nt,更簡單、合理些。
值得注意的是JGJ 476——2019的3.0.8、3.0.9與YB/T 4659——2018的3.0.5、3.0.6都是關于錨桿兩類極限狀態設計、作用效應組合與抗力限值的規定,兩者內容基本吻合,但后者明顯更為合理。
JGJ 476——2019中3.0.9-2規定用分項系數取1.35的基本組合去確定構件長度、直徑和配筋及驗算材料強度。
YB/T 4659——2018在3.0.6-5規定計算錨桿抗拔力特征值和確定錨桿錨固段長度時,傳至錨桿的作用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標準組合。在3.0.6-4中規定基本組合確定構件內力、配筋、計算錨桿筋體面積和驗算材料強度,從荷載效應基本組合下錨桿拉力設計值公式N=1.35Nk(5.1.3),可知基本組合的分項系數為1.35。
YB/T 4659——2018的規定明顯與荷載標準值對應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確定基底尺寸、樁長、樁徑,荷載基本組合確定基礎高度、配筋的普適觀念相符。
因此筆者認為后頒行的JGJ 476——2019的3.0.9可能套用了YB/T 4659——2018的3.0.6的規定,卻又套用GB50068——2018中γo×Sd≤Rd的概念,導致不合理,出現上述分析Nt/Ntk的偏差,然而YB/T 4659——2018只是推薦性規程,JGJ 476——2019是后頒行的標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規范、標準關于試驗加載值的要求相當雜亂。在工程實踐中,關于試驗加載值,工程師可考慮如下建議。
基本試驗:加載至破壞、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預估破壞荷載(根據錨固體與巖土黏結強度、桿體與錨固體黏結強度估算的抗拔力)。
蠕變試驗:1.5~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
超張拉檢驗:1.7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1.2×1.35=1.62,再考慮重要性系數)。
持有荷載試驗:1.2~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
預應力錨桿鎖定值試驗:1.1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
驗收試驗:2倍抗拔承載力特征值。
關于錨桿筋體面積的計算,各規范、標準均有規定,在此僅補充試驗加載對筋體的要求詳見表6。
表6 抗浮錨桿試驗加載對錨桿配筋的要求
挑選常用錨桿筋體材料,按表6的要求列在表7,JGJ 476——2019要求0.9倍錨桿桿體承載力標準明顯大于GB 50086——2015要求的桿體屈服強度標準值85%,不再列出,工程師可斟酌選用以確定筋體面積。
表7 抗浮錨桿筋體強度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年版)(GB 50010——2010)、《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JG/T 161——2016)和《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 5224——2014)均未給出鋼絞線的屈服強度標準值,只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給出鋼絞線的屈服強度標準值。
現行規范、標準較多,互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內容并少見。通常,工程師采用哪個規范、標準,就按其全套規定執行。《建筑工程抗浮技術標準》(JGJ 476——2019)是關于抗浮內容最全面,完整體系的標準,抗浮錨桿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按該標準進行抗浮設計、施工、檢測即可,關于錨桿內容,未詳盡的可參照執行更專業于錨桿的YB/T 4659——2018有關規定。但正如前文分析所展示的情況,JGJ 476——2019對試驗加載值有各種無明確定義的術語、符號讓人揣測,工程實踐中,工程師們怎么取值全憑各人理解,而且關于作用效應組合的規定會出現不合理的結果。因此,筆者對各相關規范、標準做對比分析,以供工程師在工程實踐中斟酌思量,做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