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菁
甘肅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長期以來,該地區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衍生出豐富的民族音樂作品,擁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審美價值,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增光添彩。進入新時期后,受外來音樂影響,當地民族音樂受到強烈沖擊,加上傳承人老齡化、音樂教育不足等因素影響,當地民族音樂瀕臨失傳。在此背景下,我們應積極探尋甘肅民族音樂傳承發展之路,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宣傳與保護,促進甘肅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甘肅隴南山區的民族音樂代表為號子,因與陜西南部、四川等地相鄰,群眾多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山區,古往今來,創造出許多帶有山區特色的民族音樂,如“洋湯號子”“兩當號子”等。從整體上看,這些號子歌都具有高亢、粗獷等藝術特色,尤其是“兩當號子”,其風格更加與眾不同,曾被賦予“隴南樂府”的稱號。在曲調方面,“號子”擁有羽、徵、商等多種形式,且不同形式所展現的情感也不盡相同,旋律變化較大,演唱中歌者要擁有突出的表現力,多用鑼鼓等傳統民樂伴奏,以多人齊唱為主,在第一位歌者演唱后需要換氣時,第二位歌者可從末尾拖腔位置接唱,前后配合默契,因此,在換氣上基本沒有間斷,可展現出無縫銜接的表演效果。此類民族音樂傳唱難度低,已成為國家民族音樂的瑰寶。
甘肅蘭州地區的民族音樂以唱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鼓子,可由1 人、2 人、3 人演唱,通過唱、說等方式演繹。一般以自彈自唱的形式表演,對歌者的動作、表情都有較高要求,能夠為聽眾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鼓子表演多以一人為主,搭配琵琶、二胡、琴等樂器,可將喜怒哀樂等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此類樂曲唱腔婉轉動聽,風格獨特,帶有濃厚的本土特色,可使聽眾耳目一新。曲牌類型根據聲腔不同可分成三種,即平調、越調、鼓子。單支小令與大曲以平調為主,鼓子頭與尾承前啟后,可將鼓子腔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不同曲牌所展現的情感特征也有所區別,如凄涼、熱烈、舒緩、緊張等。以往演奏時多采用瓷碟、四葉瓦等作為打擊樂伴奏,當前小月鼓擊節被廣泛應用。鼓子可用于祝賀、詠物、歷史故事等主題的民族音樂伴奏中。
長期以來,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群眾創造出許多帶有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流行的民族音樂花兒曲調便是典型代表。歌者普遍擁有高亢嘹亮的嗓音,樂曲具有熱情明快、令聽眾精神振奮的特點,且曲調豐富,唱詞優美,令人回味,深受各民族群眾的喜愛。該曲調的藝術特色在于抒情、樸實、文辭優美、結構嚴謹,且演唱形式較為自由,以獨唱為主,也可聯唱和對唱?;▋呵{內容較為豐富,分成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以比興為主,后一部分突出歌唱主體,在曲調上與歌詞完美結合,由上下對稱樂句構成,隨著歌詞的變化,曲調也隨之改變。花兒曲調在演唱時展現出濃郁的地方民族音樂色彩,加上滑音、連音、顫音等演唱技巧的應用,起伏變化明顯,展現出熱情豪邁、清脆、悠長等特點。
河西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民族音樂擁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藝術特色。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該地區將多種風格的地域文化融合起來,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藝術,流傳最為廣泛的演出形式便是社火秧歌、民間小調等。以秧歌子為代表,它將說、唱、跳結合起來,成為河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樂形式。每年在“二月二”“五月十三”等時節,人們都會開展祈?;顒樱跃迫砀枳訛槔?,其表現形式較為細膩,以打擊樂為主,“鼓子”手搖晃小鼓,“蠟花”敲擊堂鑼,“棒槌”相互撞擊,加上場地外大鑼、大鼓的氛圍烘托,使整個社火表演十分隆重熱鬧。
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外來音樂逐漸進入甘肅,這給民族音樂帶來強大沖擊,一些青少年逐漸對傳統民族音樂態度冷漠。曾經被譽為“西北之魂”的花兒會,近年來因受到外來音樂的沖擊,加上歌手普遍老齡化,觀眾流失,許多中青年歌手逐漸退出花兒會,開始“轉戰”流行音樂,導致花兒會規模逐漸縮減,舞臺演出逐漸冷清。
從甘肅民族音樂教育建設層面上看,學校教育仍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如下:一方面,社會與部分教育界人員輕視音樂教育,忽視其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進取心等方面的價值。長期以來,學校音樂教育主要效仿西方音樂路線,各級學校的學生從小接受西方音樂的熏陶,在審美傾向上也開始以西洋音樂為美,到了大學階段,無論是專業音樂院校還是普通高校,音樂教學體系始終以歐洲音樂為主,本民族音樂少之又少,加上受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的沖擊,民族音樂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甘肅部分地區的學校音樂教育整體較為落后,音樂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在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占比較少,且教學模式與方法未能創新,加上音樂并非主要學科,所擁有的教育資源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當前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甘肅地區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原本的生存環境發生較大改變,人們的審美取向也隨之發生變化。據調查,當前很多地區雖然也有演唱民族歌曲的習慣,但民歌中一些長調很少有人演唱??梢?,民間傳播主體逐漸減少,帶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曲調等逐漸失傳,甚至出現即將消失的可能。甘南、河西等少數民族聚居地,也開始出現傳承人年齡較大、青年繼承人無法有效傳承民族音樂的問題。因青年人從小接受當代教育,加上先進科技的影響,無法真正理解一些內涵深厚的民族音樂,且甘肅民樂在藝術形式上較為多樣,在歌詞、曲調上帶有隨意性,且每個地區的演繹方式不盡相同,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傳播和保護的難度。
針對甘肅各級學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機制不完善、資源短缺等問題,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學校的作用,改善學生的音樂教育環境,使其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完善甘肅民族音樂教育機制。當前國內外文化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我國民族音樂要想實現傳承與發展,勢必要創建完善的理論體系,將中西方音樂巧妙地融合起來,實施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長期以來,國內音樂教育始終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中心,民族性不強。對此,音樂院校應積極創新培養模式,遵循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對教育機制進行全新改革。甘肅地處西北,與東部地區相比音樂教育資源有限,應得到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重視。國家和社會層面應盡量增加對甘肅地區教育資源的分配,使其有充足的資金并配備專業師資力量,開展民歌課題研究等工作,在健全機制的保障下,使甘肅民族音樂教育能有新的發展。
其次,優化民族音樂課程。院校應注重音樂教材內容的更新,在突出區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將現代化元素融入民歌教學中,使民族音樂的發展能夠與時俱進;還應積極創新,著手開設特色課程,如“甘肅民族音樂鑒賞”“蘭州號子唱法”等,將甘肅音樂與民族聲樂教學相結合,使悅耳的民歌也能走進“視唱練耳”的課堂。在音樂理論課堂上,教師可將“甘肅經典曲樂分析”等課程引入進來,引導學生對當地民族音樂進行系統化學習,在掌握民族音樂技法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覺加入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隊伍中來。
為使甘肅民族音樂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創作者要注重音樂創新,融入現代元素,將現代創作手法、現代樂曲風格與民族音樂相結合,并借助媒體平臺傳播,使民樂跟上時代腳步。
一是民族音樂與現代創作手法結合。民族音樂和聲多是民族調式、聲四度、五度結合,現代音樂中的和聲有大小三和弦、重屬和弦等,二者結合可使民族音樂的和聲更加豐富,在五聲音階基礎上加入偏音,構成七聲調式,使民族音樂煥然一新;在配器方面,將管弦樂隊、電聲樂隊結合起來,而民族樂器作為色彩性樂器融入,使樂曲更加千變萬化,呈現出更多可能;在節奏方面,可用現代創作手法融合多種流行音樂節奏形態;在歌唱方面,可嘗試使用流行唱法,使音樂不僅淳樸還具有新鮮感。
二是民族風格與現代風格結合。現代音樂作品較為口語化,以抒情歌曲為主。將較為嘹亮高亢的民族音樂與之結合,可使歌曲更加委婉動聽,打開聽眾的內心世界,使聽眾產生情感共鳴。
三是線上和線下宣傳相結合。各級領導要重視甘肅音樂文化傳播對中華優秀傳統音樂弘揚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為民族音樂保護與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例如,加強全國各地的宣傳,可通過與當地樂團合作、舉辦多樣化民族音樂文化展、文化演出等方式,擴大社會知名度,使更多人知曉并喜愛甘肅特色的民族音樂,使音樂傳承保護隊伍進一步擴大。此外,還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拓展民族音樂的傳播渠道。
當前,國內第三產業占比逐漸增加,旅游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于甘肅地區來說,應將地域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以發展文化產業為主導,借助大型文化產業項目,打造具有甘肅特色的旅游文化、音樂文化相融合的新型運作模式,實現旅游經濟與音樂文化傳播的互利共贏目標。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充分了解甘肅地區傳統文化資源現狀、背景、內涵等,有針對性地選出具有開發價值、發展潛力的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打好基礎;二是甘肅旅游業的興起勢必會使更多人開始關注當地的民族文化、音樂文化,吸引更多資本注入,為音樂文化保護傳播、推陳出新、宣傳推廣提供資金支持,并借助網絡渠道,將當地的蘭州號子、河西秧歌子等曲調傳播到全國各地。
綜上所述,甘肅作為多民族聚集地,蘊含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在面對西方音樂、流行音樂的沖擊時,應通過創建民族音樂教育機制、融入現代元素、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等方式,拓寬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之路,并與教育業、旅游業相結合,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使全國乃至世界人民都能感受到甘肅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