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自媒體和VR 技術的發展正在快速推動新聞行業的變革,這為VR 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在自媒體視域下,VR 新聞可以實現更加直觀、生動、體驗化的報道,滿足用戶的深度體驗需求,引發新聞生產的變革。而在VR 技術的推動下,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已滲透到新聞報道的方方面面。VR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沉浸感、交互性和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新聞報道方式,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
自媒體是一種新媒體形態,指個人或組織在網絡空間中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資源,以及自主創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和宣傳,實現自我表達、交流和營銷的一種形式。自媒體的特點包括門檻低、內容多樣化、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話語權高等特點。
VR 新聞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呈現的全景式、沉浸式新聞報道,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如頭戴式VR 顯示器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觀看設備,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事件現場,獲得更真實、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這種報道形式具有更高的互動性和更強的參與感,深層次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需求,成為未來新聞傳播的重要方向之一。
VR 新聞門檻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是設備門檻高,虛擬現實技術需要專門的VR 設備進行呈現,例如,VR 頭戴式顯示器、手柄、追蹤設備等。這些設備價格昂貴且不夠普及,導致消費者需要付出較高的使用成本,限制了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
第二是技術門檻高,VR 新聞需要將現實場景轉化為虛擬環境,涉及3D 制作技術,包括建模、渲染、動畫等多個方面。3D 制作技術的技術人員需要熟悉3D 動畫制作流程,綜合運用圖形圖像、計算機動畫、多媒體等方面的技術,技術門檻較高。
1.VR 新聞內容創作困難
制作VR 新聞需要采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拍攝和剪輯,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知識。而目前VR 技術在傳媒領域應用相對較少,相關從業人員、設備和軟件等資源也比較稀缺,因此內容創作相對困難。
2.VR 新聞制作成本高昂
制作VR 新聞需要采用專業設備和軟件,成本較高。同時,在拍攝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沉浸感和用戶體驗,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比傳統新聞更多。這些因素都會增加VR 新聞制作成本。
3.用戶對VR 新聞接受度不高
盡管VR 新聞具有吸引人的特點,但用戶使用量和接受度仍然有限。一方面,由于VR 設備價格較高,用戶對VR 新聞的需求沒有想象中強烈;另一方面,觀看VR 新聞需要較長時間,可能會使部分用戶感到乏味。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用戶對VR新聞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不高。
科技媒體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品牌廣告、贊助、訂閱等方式,但這些模式都需要具有足夠的用戶基礎和市場影響力,需要通過不斷挖掘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內容來獲取商業價值。在美國,科技媒體網站The Verge 的訂閱用戶已經超過了300萬,但該網站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對于國內媒體來說,VR 新聞的商業模式仍然處于探索之中。
對VR 新聞而言,與自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以拓寬VR 新聞的傳播渠道,進一步提高VR 新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體來說,與自媒體平臺融合后,VR 新聞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的流量、社交關系等優勢,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并通過自媒體平臺上的分享、點贊等功能實現傳播。同時,自媒體平臺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盈利渠道,如:品牌廣告、圖文廣告、流量分成等形式,幫助VR新聞實現商業化。另外,自媒體平臺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例如,提供自媒體編輯工具、數據分析等功能,協助VR 新聞制作內容。通過與自媒體平臺的融合,VR 新聞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高內容質量,增強用戶體驗,進一步推動VR 新聞的發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應用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對于VR 新聞而言,開發移動端智能應用變得極為重要。
第一,移動端應用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使用體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瀏覽VR 新聞內容,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進一步提高用戶使用頻率。例如,在2016 年的“兩會”報道中,VR 新聞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參與感。在報道“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客戶端和新華社客戶端在移動端推出 VR 全景直播,以第一視角展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現場的場景,收到了良好的新聞報道效果。
第二,移動端應用可以幫助VR 新聞平臺提高用戶黏度。對通過移動端的應用,VR 新聞平臺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推薦、訂閱、關注等功能,根據用戶需求推送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內容,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提高用戶黏度。
第三,移動端應用可以幫助VR 新聞平臺實現商業化。通過移動端應用,VR 新聞平臺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廣告投放,吸引更多品牌進行商業合作,并通過移動端應用提供訂閱、付費等服務,拓展收入來源。例如,《紐約時報》在 VR 新聞平臺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收入、訂閱服務以及虛擬貨幣。其中,訂閱服務包括付費內容、虛擬貨幣和廣告三種模式。此外,VR 新聞平臺還可以通過推出免費的 VR 應用吸引更多用戶,從而形成正循環。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和普及,VR 新聞已經成為媒體領域的一種新形式。然而,要在這個新領域中獲得成功,不僅需要掌握技術,還需要創新內容和形式。在內容方面,VR 新聞需要注重創新,在題材、角度、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突破,以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口碑效應。
第一,VR 新聞應該充分利用技術優勢,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例如,在報道一個災難事件時,可以用虛擬現實技術重建現場,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事件的真實性和緊迫感。VR 新聞應嘗試和其他媒體平臺合作,拓展報道內容。例如,在2017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平臺運用VR 手段,推出了相關VR 新聞,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第二,VR 新聞也應該注重內容的創新。傳統的新聞報道往往只關注事實,缺乏深度和情感,而VR 新聞可以借助技術,把觀眾帶到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感受中。此外,VR 新聞應該積極利用新技術,在制作中加入更多的交互元素,讓用戶真正融入新聞的生產過程中。例如,在報道一場地震時,可以讓觀眾從不同角度體驗地震對城市建筑、居民生活等的影響。
第三,VR 新聞應充分發揮互動性,與觀眾進行交互和對話。這樣可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同時也更容易引起他們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討論。例如,在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CNN 的“VR 總統大選”系列報道中,主持人羅納德·里根就曾與觀眾進行了一次對話,讓觀眾通過VR 設備來參與這場美國大選的討論,讓觀眾感覺自己就是在參加一場電視節目,達到了身臨其境的效果。
VR 新聞領域技術門檻較高,需要從業人員掌握多種技術,包括虛擬現實技術、3D 建模技術、交互設計技術等。因此,為了滿足行業的需求,VR新聞行業需要建立完善的VR 新聞人才培養服務體系。
第一,需要建立全面的教育體系,包括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的教育覆蓋。學校可以開設相關專業,如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藝術設計、互動設計等專業,培養學生的VR 新聞技能和創新能力。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VR+新聞”創新實驗班,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專業VR 方向,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專業VR 方向,南京藝術學院虛擬現實專業、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動畫與游戲設計專業等,都是很好地完善VR 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的案例。
第二,需要豐富的培訓課程和活動,為行業內的從業者提供技術和實踐培訓機會。VR 新聞行業可以通過舉辦技術研討會、工作坊、hackathon(黑客馬拉松)等活動,提高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例如,針對某一技術領域,舉辦相關的研討會,邀請該領域的專家分享實踐經驗、案例和工具,引導行業內的從業者進行學習。
第三,需要建立行業標準和認證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評估和認證服務。這將有助于推動行業內人才的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提高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
VR 新聞行業需要完成人才培養服務體系的建設,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全面的教育體系、豐富的培訓課程和活動,以及行業標準和認證機制的建立,幫助VR 新聞行業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高水平技術人才,推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VR 新聞技術的發展和應用,VR 新聞行業也面臨著一些倫理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問題。制定職業道德倫理規范,能夠幫助VR 新聞行業規范行為,并確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一,VR 新聞行業需要遵循正確的新聞價值觀。VR 新聞應該向公眾傳遞真實、客觀、全面、可信的新聞內容,避免出現夸大事實、斷章取義等問題。同時,VR 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應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隱私權,不得擅自錄制或傳播他人的隱私信息。
第二,VR 新聞行業應該尊重人性和道德規范。在制作VR 新聞時,應該避免過度刺激、惡意炒作等不良行為,防止對公眾產生不良影響。此外,VR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應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素質,堅持誠信、敬業、專業和責任,始終秉持公正、客觀、負責的態度,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新聞內容和服務。
第三,與傳統新聞媒體一樣,VR 新聞也需要進行內容監管,避免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涉及敏感內容。自媒體平臺需要加強對VR 新聞內容的審核和監管,確保內容合法合規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VR新聞行業需要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和處罰制度,對違反倫理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行懲處。同時,VR 新聞行業還應該增強自律和監督意識,定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
制定職業道德倫理規范是VR 新聞行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幫助行業規范行為,保持行業競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公眾對VR 新聞行業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行業聲譽。
自媒體視域下VR 新聞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VR 新聞作為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具有沉浸式、交互性、真實性等特點,更受觀眾的歡迎。在自媒體視域下,VR 新聞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自媒體傳播渠道,與移動應用融合,創新VR 新聞內容和形式,為觀眾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報道,更好地服務觀眾。